多情最是诗中"唤"

2022-06-13 02:50李素芬乙常青
课外语文·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渔翁栀子花烟雨

李素芬 乙常青

诗人们妙笔生花,巧用一个“唤”字,“唤”出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让人回味无穷,过目难忘。

白居易“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经过再三邀请呼唤,她才勉强走出來;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儿。一方面是急急以求,一方面是默默以待;一方面是频频呼唤,一方面是迟迟而出。这种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双方的心情和个性。诗人抓住这一点,逼真地描绘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尽管用语平实,但欲露还藏的情态,已经入木三分。“千呼万唤始出来”,并非孤傲忤慢,而是因为自有志趣,不露才扬己;更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的难言之恨,不便说明,也不愿见人。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时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犹抱琵琶半遮面”曲折细腻揭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活动。

王建“唤”——“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雨过山村》)婆媳相互呼唤一起去浴蚕选种,那庭院中间的栀子花独自开放无人欣赏。“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婆媳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相唤浴蚕”的时节,也必有“相唤牛耕”之事,只举一端,不难概见其余。那优美的景中添一对“妇姑”,似比一双兄弟更有诗意。雨中的山村,唯有栀子花悠然无事地独自“闲”在庭院里。一个“闲”字,烘托出庭院中一片幽静气氛。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诗句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百读不厌。

李益“唤”——“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春夜闻笛》)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

杜荀鹤“唤”——“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溪兴》)酒醉睡着后无人唤醒,待到酒醒,才知船儿已经顺着山溪漂流到前溪。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漂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有点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因为醉了,睡着了,才不知不觉被船儿载到了前溪。此时诗人醒了,还有一点懵懂,仔细一看,才发现自己到前溪了。这里似乎透露出诗人一刹那的欣喜,隐逸的日子很清苦,难得有欢乐的时候,即便像睡一个好觉这样微不足道的乐趣恐怕也少之又少吧,所以印象深刻,作诗述之。

韩偓“唤”——“渔翁醉著无人唤,过午醒来雪满船。”(《醉著》)渔翁喝醉睡着无人唤醒他,等到中午醒来只看见积雪满船。作者重点在描写山川寂寥,点出的景物更疏少,只有渔翁、小舟和大雪,这和雪后四望皎然、茫茫一片的景色是完全吻合的。作者用最精练的语言、最节省的笔墨,把诗情画意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可谓为山水传神写照。

王安石“唤”——“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午枕》)诗人梦醒后,委婉缠绵的愁情油然而生。此鸟灵性,正在“窥人”,因此它的鸣啭就不是与人无关的随意的“唤”,而是表达了殷切、专注的情意。尽管这样,诗人还是过了很长时间才从梦中回来。可见梦中一定是现实生活中所缺少的值得追求的情事。而当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他所迷恋的那些梦中情事已经烟云一般地消散了,又怎能不愁情宛转呢?诗句在意义上,鸟唤而梦醒,梦醒而见山,见山而人愁,展示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王令“唤”——“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送春》)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以拟人的手法来写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孙觌“唤”——“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吴门道中二首》)诗句描写乡里生活的潇洒自得。渡口有人在唤渡。虽然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烟雨蒙蒙中,空气充满了水分,黄昏似乎也被打湿了,视觉换成触觉,充满了奇妙的空灵之趣。

诗人声声“唤”,唤出一片情。

猜你喜欢
渔翁栀子花烟雨
栀子花
栀子花开
南湖烟雨
烟雨草海
瓦上生烟雨
温柔淡雅柔美演绎新歌《烟雨江南》
渔翁
栀子花开
神秘的“渔翁”
旅途探险记之“渔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