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

2022-06-12 01:54镡祎梦
文化产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阆中群体校园

镡祎梦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高校教育是保护、传承及发扬非遗文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坚定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青年群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有效手段。同时,依托当地高校传承非遗文化,既能够使青年群体更加深入了解、传播家乡文化,也能够搭建出一个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赋予当地的非遗文化更为深远的传承与教育意义,使非遗文化能够时刻保持鲜活度与生命力。

阆中是“春节老人”落下闳的故乡,同时也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阆中的春节文化不仅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性,同时也蕴含着阆中地域文化特色,弥足珍贵。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与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当地的许多春节文化元素也面临着逐渐淡化的困境,因此,为阆中春节文化搭建校园传承平台,不仅是对当地非遗文化的保护与继承,同时也能够推动阆中春节文化更进一步的推广与传播。

阆中春节文化的历史沿袭及发展现状

夏商周各个时期对于岁首的确立并不以季节变更或正月伊始作为依据。根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汉武帝命落下闳创立《太初历》,并将夏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此后两千余年岁首制度不再变更。而正因为《太初历》的确立,春节文化也逐渐形成,因此,落下闳也被后人称为“春节老人”。阆中作为落下闳的故乡,经过两千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了当地底蕴丰厚的春节文化,时至今日,当地的许多民居建筑也依旧能够凸显出原生态的春节文化气息,当地也依旧保留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元素,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阆中的许多春节文化元素至今依旧保留着历史沿袭下来的独有的地域特征,例如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举行的放河灯、倒灯及游百病活动,更有春节期间举行的亮花鞋、春倌说春、示春牛、击鼓匏禳、先圣寻春等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体现了阆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国春节文化的瑰宝。

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原有的农村聚落环境逐步消解,城市的地理格局使许多民俗活动无法开展;青年群体因外出务工、求学带来的人口迁徙问题导致原有的地域社交关系链被重新构建,许多春节民俗元素逐步被淡化。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线上社交方式也逐步削弱了人际沟通中的情感传递功能,“抢红包”“线上拜年”等新媒体社交方式弱化了原有的节庆元素,赋予了春节文化更多的娱乐性。相较于过去的走亲访友,“线上拜年”在更显便利的同时也弱化了传递情感的能力,给团圆赋予了一层“形式化”的意味,而非对“家”文化的构建与共享。与此同时,一些手机App开展的“集五福”“点亮灯笼拆红包”等线上活动也赋予了春节文化更多的娱乐性,导致个人对手机的依赖性增强,使人们将关注重心更多地放置于个体而非家族群体的情感交流上。这也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年味变淡的消极情绪,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也因此遭遇了新的困境。对青年群体而言,这种弱化现象使其无法对春节文化的历史内容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与学习,易加深青年群体对春节文化的淡漠情绪,使春节文化传承流于形式化。因此,将春节文化引入高校教育,是解决当下春节文化传承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春节文化校园传承的意义及价值

增强高校学生的使命感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相关专业的课堂教育中,能够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教育要立德树人、协同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培养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基础,因此,高校通过举办活动使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与魅力,能够激励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人的责任,推进文化强国的进程,同时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消解地域限制

城市化进程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春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限制,而校园传承则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限制。高校环境相对稳定且具备一定的聚落性,其生源广泛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文化传承与传播广泛性。高校作为高等人才的专属培养环境,是春节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个重要场所。

2.创新传承模式

非遗文化教育,能够引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一些民俗活动或民俗工艺常因农村聚落性的消解或人口流动而陷入难以传承的困境,而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培养出一批自觉的、具有学习潜力的传承人,将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3.唤醒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

青年群体有着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心理特征,因此,将非遗文化引入高校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使青年群体了解非遗文化的深厚内涵及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也可提升青年群体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知水平,增强文化认同感,唤醒青年群体的文化自信,为建设文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赋予春节文化鲜活的生命力

春节文化虽然因城市化进程与新媒体技术的冲击而逐渐被淡化,但许多与春节文化有关的文化符号依旧存在价值,例如拜年、贴春联、发红包等,依旧是当下庆贺新年的主要形式,这也说明,符号的内涵并不是从能指中产生的,而是被既存的文化系统激活,所有的能指来源于文化,又能够丰富文化。因此,将春节文化引入高校,一方面可使青年群体通过专业课学习及实践活动重新认识春节文化,另一方面也可结合当下的新媒体环境及“青年亚文化”特色,赋予春节文化新的生命力,促进春节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将春节文化引入高校,通过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引导,可使青年群体认识和了解阆中春节文化的地域特色及历史沿袭,打破对春节文化固有的概念,使青年群体对春节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自觉、自愿地成为春节文化的传承人,对春節文化进行推广与传承,这也是使阆中春节文化保持鲜活生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具有聚落性的特征,不同的新媒体平台构成了不同的青年亚文化聚落。青年群体成为阆中春节文化的传承人后,可通过自媒体将个人对春节文化的理解传播至不同的青年亚文化聚落中,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其他受众产生情感共鸣,阆中春节文化也能因此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历久弥新,不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校园传承的路径与措施

利用“互联网+”模式,扩大传播途径

2021年秋季,阆中本地高校——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文化服务与艺术系协同阆中古城“西城1966”文化创意街区举办了“西城1966杯”抖音大赛,学生结合文化创意街区的特色,通过个人创意,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短视频作品。自媒体传播已成为青年群体发挥个人创意、展现自我个性的主要途径,阆中作为春节文化之乡,有许多传统的春節文化元素亟待挖掘,自媒体与春节文化校园传承相结合对春节文化的延续可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地高校可结合地理优势,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春节文化,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学院自媒体官方账号开设第二课堂,通过网络课堂、直播间等方式邀请非遗传承人在线上展示春节文化或阆中春节的民俗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春节文化的魅力及内涵。

2022年1月30日,央视节目《生龙活虎迎春来》播出,在阆中分会场展示了亮花鞋、巴渝舞等具有阆中地域特色的民俗节目,使大众对阆中春节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此可见,对于想象力极强的群体而言,形象的展示更能引起群体内心的波动,也更容易唤起群体的情感共鸣及情感归属,因此,在文化传承工作中,除课堂教学外,也可借助阆中的地域特色及高校人才培养集中化的特点,通过举办自媒体创意活动,使学生亲临春节文化之乡,增强其探索及学习春节文化的兴趣,通过个人创意赋予春节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将春节文化自觉地传播出去,一方面可集中培养出一批传承人,另一方面,也可创新实践教学,丰富“理实一体”的高校课堂。

结合专业教学,创新知识结构

高校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侧重于学生职业能力与应用技能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从而做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这也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需要学生了解非遗文化,但更注重增强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培养出一批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传承人。在当下的多元文化环境中,青年群体虽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青年亚文化”的内涵中却充斥着一定的对话语权力的反抗,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智慧与怀旧意味。2021年河南卫视创办了“奇妙游”系列节目,《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一系列传统文化节目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获得热捧,甚至形成了微博热搜话题“河南卫视把传统文化拿捏了”。由此可见,青年群体并不抵触传统文化,反而对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怀旧情绪与审美期待,春节文化之所以遇到淡化困境,除了与农耕文化的断裂有关之外,“家”文化的情感丧失也是一部分的成因所在。青年群体对春节文化的理解多固定于能指的层次,而对所指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将春节文化引入高校课堂,对春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大有助益。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将春节文化引入相关的专业课程中,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调研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春节文化,以阆中本地的高校——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的文化服务与艺术系专业课程《地方文化调研》,将春节文化作为实训内容的一部分,通过实地调研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访谈法的基本技巧,并对春节文化的历史沿袭有基本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春节文化的校园传承。鉴于高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可针对春节文化开设相关公共选修或专业选修课程,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开设精品课堂或专业讲座,使学生能够在个人兴趣的驱动下选择学习春节文化,并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全面了解春节文化,从而对春节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可开设与春节文化相关的专业课程来拓宽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借助地域区位优势,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对非遗文化有所了解,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从而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联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传承形式

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也可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可对春节文化的传承工作加以推动。2020年春季学期,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文化服务与艺术系2020级学生在认知实习活动中,邀请了南充大木偶剧团负责人来校举办知识讲座,学院开展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大木偶戏剧文化的魅力。在春节文化的校园传承工作中,也可在创新课程体系的同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共同助力春节文化的推广与传播,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定期举办相应的知识竞赛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阆中春节文化的民俗活动当中,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官体验,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对理论教学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充,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春节文化的底蕴与独特魅力,实现对春节文化及“家”文化的情感询唤,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春节文化的传播困境,提升高校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及文化凝聚力,推动非遗文化校园传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春节文化的校园传承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借助当下的新媒体环境及当地地理资源优势在青年群体中进行传播,使高校学生能够在课堂与课下的碎片化时间中更为便捷地获取春节文化知识,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自豪感。阆中的春节文化底蕴深厚,独具地域特色,需要进一步传承与保护,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春节文化传承的优良基地,因此,春节文化的校园传承一方面需要借助课程体系的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联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发挥新媒体环境优势,使春节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有效传播,不仅能够扩充学生知识储备,还能提升学生文化自信,使其自觉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个人力量。

参考文献

梁贞.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黑龙江日报,2018-01-02(07).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四川省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研究——以阆中春节文化遗产为例”(项目编号:DYWH2111)。

猜你喜欢
阆中群体校园
江苏海外新华商群体探秘
阆中古城里觅得春节源头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拜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
中间群体
西部古城街名的文化语言学考察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