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东 王豫洁
【摘要】考古发掘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伟大文明的重要手段,如何提升考古发掘成效值得深入研究,而如何在考古发掘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采取针对于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考古发掘中的文物多数处于地下,在发掘现场容易受到地上环境的影响,如果无法很好地控制环境要素对文物造成的各种影响,那么很多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文物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本文以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为研究切入点,翔实阐述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主要任务,深入剖析含氧环境、湿度因素、光突变、微生物四种因素对出土文物造成的影响,并尝试从科学保护、制度完善、人才培养三大方面,提出在考古发掘现场对文物进行保护的应急措施,最大限度确保出土文物免受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影响,确保出土文物能保持原本面貌,为历史研究提供原始资料,为我国文化传承与文明传播创设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主要任务;破坏因素;应急措施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6-214-03
【本文著录格式】郑新东,王豫洁.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6):214-216.
引言
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是历史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向其他国家和人民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明确提到了我国考古发掘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尤其是在考古发掘中获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这些重大发现无不体现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辉煌成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古发掘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发掘工作高度重视,对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与要求,既要不断建设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考古学,也要更好地借助文物彰显中华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一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我国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同时,也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很多文物古迹被遗留在地下,考古发掘将很多古代墓葬与遗迹从地下环境中挖掘出来,在发掘过程中如果不能做好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就会对出土文物造成破坏。因此,有必要做好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保护工作,能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对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最大限度保护好出土文物的历史信息。
一、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的主要任务
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是考古发掘的重要环节,因为出土文物的完整性与全面性直接影响出土文物的研究价值,甚至会影响考古发现成果。在考古发掘过程中,需要做好如下三点针对出土文物的主要保护工作。第一,正确保存出土文物资源,最大限度防止出土文物资源遭到环境因素的损坏。以墓葬中浸泡的漆木竹器为例,在漆木竹器出土之后需要第一时间置入水中,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漆木竹器与空气接触,避免出现氧化反应。第二,对出土文物资源进行杀菌处理,为历史研究提供经过杀菌处理的文物资料。第三,加强全面性检查,在此基础上翔实记录相关文物信息。一般而言,文物信息主要包括有害气体的含有情况、外观颜色、如何保存等。上述三點都是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做好文物保护,才能为后续文物研究提供有效的文物资源。
二、考古发掘现场环境突变对出土文物的破坏
(一)含氧环境对文物造成破坏
很多文物长期处于地下环境中,地下环境没有氧气存在,而且空气较为潮湿,这样就会导致文物表层的物质形态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也可以称为“变异”。当出土文物出现在考古发掘现场时,文物本身就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突变。一方面,出土文物由地下转至地上,所处环境中的氧气含量急剧增加,导致出土文物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反应,尤其是在氧气含量较为充足的条件下,文物机体包含的脂肪、蛋白质等会出现腐烂、分解等不良现象,随着文物机体内的蛋白质不断流失,出土文物很容易出现破裂、破碎的问题。另一方面,含氧量的增加也会导致金属材质的出土文物出现非常明显的氧化反应,在氧化反应的作用下,出土文物遭受腐蚀的程度会不断加深。以金属铁材质的出土文物为例,随着氧气含量的大幅增加,金属铁会产生具有强腐蚀性的物质,例如,四氧化三铁、硫酸等,这些具有强腐蚀性的物质势必会对深入推进考古发掘工作造成巨大阻碍。
(二)湿度因素对出土文物的突变损害
周围环境湿度对于出土文物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大,尤其是会对出土文物机体造成突变损害。对于保存在干燥、收缩环境中的出土文物来说,受地下环境的影响,出土文物内部会出现可溶性盐保护晶体,此保护晶体能很好地调节出土文物自身的水分,这样即使在干燥、收缩的环境中,出土文物也可以很好地保持空气中的湿度平衡。当考古发掘现场出现文物时,外部环境中的氢离子与氧离子在运动过程中会逐渐深入文物内部,原本处于饱和状态下的文物会大量吸收氢离子与氧离子,这样就会直接破坏出土文物内部的水分平衡,当出土文物的水分平衡被打破之后,出土文物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以及破碎的问题。就保存在潮湿环境中的出土文物而言,此类出土文物除了保存的环境较为潮湿之外,还可能被浸泡在水中,这样的出土文物机体会含有很多水分。在考古发掘现场发现此类出土文物时,地上环境中的水分可能还无法达到之前保存环境中的水分含量,这样就会导致出土文物自身的水分不断流失,随着文物自身水分不断流失,机体内的纤维以及蛋白质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受湿度因素的影响,很多出土文物会出现脱落、掉色、起翘等不良现象,甚至直接出现破损的问题。
(三)光的突变损害
在探究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文物受突变环境等因素影响时,需要着重从出土文物的光层面进行深入剖析。绝大多数的文物被保存于比较黑暗的环境里,虽然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不会直接暴露在太阳底下,但相比于之前的保存环境而言,出土文物的局部区域还是能感受到光的变化,在光的影响下,很多出土文物会出现局部催化断裂现象。以光辐射为例,在光辐射的作用下,出土文物中的染料分析声色基团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具体而言,一般会转化为无色变化形态,此类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出土文物周围光环境发生了突变,这会对出土文物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四)微生物对出土文物的损害
除了含氧量、湿度因素、光突变等因素外,还需要着重考虑微生物因素,微生物对出土文物造成的损害不容忽视。一方面,出土文物以一种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受长期所处的潮湿以及无光的环境影响,此种有机物会产生出一定量的酶类物质,此类物质直接吸附在出土文物的表层。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文物的保存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原本出土文物机体携带的酶类物质在氧气、氢气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扩散现象,这就很容易出现文物水解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出土文物所处的地下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微生物会对文物的表层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在文物出土之后,以微生物为主形成的保护膜会同空气发生接触,这样文物表层的微生物群体会遭受破坏,在没有保护膜的情况下,出土文物很容易出现氧化分解反应。
三、文物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应急保护措施
(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发掘准备工作
1.温度与湿度的控制
在上述的讨论中,可以明确的是环境湿度对于出土文物造成的影响很大,除了环境湿度之外,还要关注温度因素,因此,需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加强对温度与湿度的控制。在开展考古发掘工作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需要对出土文物的含水率做好测量工作,这样可以为创设适合出土文物保存的温度与湿度环境提供重要依据,以此提高人为拟造保存环境的适应性。以含水率较高的出土文物为例,一般而言,含水率较高的出土文物主要有漆类制品、竹简等,对于此类出土文物可以采用水浸泡的方式,此种方式是对出土文物进行应急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很好地保护出土文物的完整性。对于具有干燥属性的出土文物而言,例如,兵马俑、青花瓷等,需要借助适当的干燥剂做好应急保护工作,因为干燥剂可以对保存环境中的水分进行调节,进而有效控制保存环境的湿度,最大限度避免保存环境中的水分过于饱和而损坏了出土文物的干燥属性。如果出土文物本身的干湿情况不够显著,那么在考古发掘现场就无法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干湿处理,此时可以采用密封保存的方式,在密封保存的处理下,可以防止外部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等因素对出土文物造成不良影响。
2.文物的密封处理
在新时期,各种高新技术的发展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很多应急保护措施得以应用。密封处理为文物应急保护工作提供了良好思路和重要方式,在对出土文物进行密封处理的过程中,需要深入了解出土文物所处环境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为密封处理提供重要参照,可以紧密结合不同出土文物所处的环境确定密封保存方法。例如,一些出土文物在保存时需要使用具有特殊性质的木材,还有一些出土文物需要利用特定的气体加以保存,而在对出土文物进行应急保护的过程中普遍使用的是水银法,此种方法的密封效果较好。只有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做好出土文物密封处理工作,才能确保出土文物保持完整性,确保出土文物的原始面貌和神韵。
3.文物的采集
在考古發掘过程中应急性保护是必须使用的一种文化保护措施,在实施应激性保护措施时,考古工作者不仅要对出土文物有最基本的了解,而且要做好对出土文物的采集工作。考古工作者需要具有文物采集常识,能利用正确的采集方式对出土文物进行采集,而且在采集过程中要使用专业的采集工具,坚持轻拿轻放是采集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采集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发掘与采集记录,可以利用摄像机对考古发掘现场及采集信息加以记录,为后续实施文物修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加强对文物采集的指导,很多珍贵的出土文物对于出土环境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一旦出现任何疏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专业考古团队的指导下,考古发掘过程中的文物采集工作可以顺利实施,这样更有利于保障考古发掘的质量。
4.遮光处理
除了关注出土环境中的湿度、温度、氧含量等因素之外,还要防止出土文物受到光环境突变的影响。因此,做好遮光处理工作至关重要。例如,很多装饰品是有色彩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色彩的颜料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化学反应,这样就会导致色彩褪色。以许昌文峰城市花园工地发掘的金代彩色壁画为例,当时考古发掘现场刚发掘出土的壁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但考古工作者对于这些彩色的壁画未能做好遮光处理,在出土后不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褪色问题,这对当时的金代考古工作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在考古发掘现场做应急保护工作时需要加强遮光处理,最常用的遮光处理工具为黑色塑料袋。黑色塑料袋具有较强的阻光作用,可以很好地阻止紫外线对出土文物进行照射。而且相比于其他遮光工具,黑色塑料袋不需要太高的造价,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二)完善制度,规范挖掘
完善的考古发掘制度对于保护出土文物非常重要,可以有效约束考古发掘行为。例如,可以构建和完善奖惩制度,给予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具有特殊贡献人员相应的奖励,促使考古工作者能在激励措施的作用下不断完善自身的考古发掘行为,尤其是提高考古工作者对考古发掘细节的重视程度,最大限度减小出土环境对出土文物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好地保持出土文物的原本风貌。与此同时,对于未能按照考古发掘制度进行发掘的行为给予适当惩罚,不断增强考古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提高考古工作者对出土文物完整性的重视程度。通过完善考古发掘制度,既可以对考古团队中的个体进行激励,也要加大提升考古团队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的力度,促使考古团队形成规范的考古发掘行为。
(三)培养专业的考古人才,建设专业的考古队伍
出土文物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好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工作离不开专业的考古人才与团队,因此,需要加强对考古专业人才的培养,构建专业性较强的考古团队,确保宝贵的出土文物能得到合理保护。只有不断建设专业的考古队伍,充分激发他们的智慧,才能发掘出更多的文物,才能更好地保护出土文物的完整性。例如,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人才,派出多名业务骨干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的许昌塘坊李遗址发掘项目,学习省一级的发掘方法和经验;禹州瓦店夏文化遗址是确认研究夏禹文化的一处极有价值的发现,为提升业务能力,应对复杂遗址的发掘工作,培养实用型人才,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派出骨干人员向省级专家学习专业理论和实际操作规程,充分利用考古人才具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我国考古工作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做好出土文物保护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与要求为重要指导,既要积极构建具有专业性的考古队伍,也要确保考古工作者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踏踏实实地为中华文明传承以及实现中国梦做出巨大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出土文物对于中华文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还需要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加强研究,从考古发掘实践中总结经验,对影响出土文物的各种因素加强控制,最大限度保证出土文物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真正做到让文物遗产“活”起来。
参考文献:
[1]侯文军.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提取技术[J].中国民族博览,2016(12):232-233.
[2]张秀丽.浅谈考古发掘过程中文物保护的应急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0):142-143.
[3]孟宪微.探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及措施[J].中国民族博览,2017(11):221-222.
[4]唐昀晖.关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探讨[J].文存阅刊,2018(15):176-177.
[5]赵靓靓.简析考古发掘及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J].中国民族博览,2019(1):212-213.
[6]刘蓓,杨瑾,韩佳荣.如何做好考古发掘过程中的现场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5):160-161.
[7]牛娜.基于考古发掘与博物馆保管中文物保护措施分析[J].中国文艺家,2021(5):195-196.
作者简介:郑新东(1974-),男,汉族,河南许昌人,本科,中级,研究方向为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