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儒
“也许是医生职业的缘故,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还要追根朔源,经过考证和研究,我发现古琴的发源地就在长安。”于是,程刚开始更加专注地投身到古琴艺术的学习与推广中。2013年,他发起成立了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2017年,又积极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合作建设了中国古琴博物馆,并成功引入诗经里。
诗经里,是位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的一座诗经文化主题小镇。
悠悠沣水边,诗经里以“颂一段诗经、听一曲礼乐、枕一席诗梦、做一日诗人”的情致,带游客穿越三千年历史时空,邂逅丰镐盛世和诗意传承。
中国古琴博物馆就在诗经里。去往探访的路上,记者在心里想象这座博物馆该是什么样子,脑海里也闪过古人的一方闲章:“青山有约携琴往,白发无成抱镜羞”。
中国古琴 源起长安
驾车跟着导航一路来到诗经里,很容易就找到中国古琴博物馆。“中国古琴博物馆”的馆名由著名文学评论家霍松林老先生题写,博物馆占据三栋仿古建筑,整体上又如同一座独立而又开放的庭院。博物馆馆长姓程名刚,笔名昭闻,是位70后的中年人,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程馆长谦逊地说,“也许是琴声滋润的缘故吧,别人都说我小,但也不年轻了。”
程刚介绍说,中国古琴博物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业古琴博物馆之一,最初备案时是有“西安市”三个字的,在制作牌匾时考虑到博物馆本就在西安,可以略去地名。中国古琴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官方称谓,也是专业名称,为区分近代琴与西方乐器中的琴,“中国”两个字及“古”字都不能少。
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古琴博物馆也不例外。程刚告诉记者,中国古琴博物馆已实现智慧自助游览,游客只需刷自己的有效身份证件,闸机会自动打开,如果需要讲解,用手机微信扫描小程序,即可获得全程语音介绍。
博物馆的展览共有五个单元,分别为源起长安、秦派百年、古法斫琴、浩瀚典籍、百琴堂。
通过展览可以了解到,长安古琴艺术在中国古琴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程刚讲解说,长安是中国古琴艺术的主要发源地。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属中国传统乐器“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的“丝”。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很高的地位,被看作是雅、正音乐的代表和儒家礼乐观的象征,因而位列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之首,又被世人奉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长安古琴艺术经秦、汉、隋,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产生了《长门怨》《良宵引》《梅花三弄》这样的古琴名曲。唐之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长安古琴艺术也逐渐走向式微,但长安古琴曲由此流传于全国各地,并被其他新兴古琴流派收录和传承。
不可否认的是,从周建都丰(原长安区马王街道办)镐(原长安区斗门街道办)二京直至唐朝,长安古琴艺术一直处于中国古琴发展的核心位置,长安古琴艺术的起源、发展、兴盛,最集中代表了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历程。通过梳理长安历代琴人,不难发现这期间中国古琴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几乎都曾集聚在长安地区。可以说,长安琴人为中国古琴艺术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学术与艺术影响力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对宋以后各琴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史记》中“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等记载,后人推测古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而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其中,《诗经》中与琴有关的诗句几乎耳熟能详,如《国风·周南·关雎》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国风·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国风·郑风·女曰鸡鸣》中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小雅·常棣》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小雅·车舝》“四牡騑騑,六辔如琴”,等等。这说明,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而且古琴此时已是一件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程刚向记者介绍说,今天我们所处的诗经里,是当年周镐京遗址区,过去属长安区斗门镇,现在为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而《诗经》里又有那么多关于古琴的美好的诗句,我们将古琴博物馆建在镐京遗址,并且在“诗经里”,相当于让中国古琴回到了老家,找到了中国古琴的源头和根。
据悉,中国古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2003年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家辈出 星耀长安
中国古琴博物馆整体坐西朝东,楼上楼下总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博物馆正中为展厅,左边“百琴堂”,右边“丝桐轩”,分别为琴房和接待室。展厅内,通过大量的古琴、古书实物以及图片和文字等,生动地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古琴的发展脉络。
不看不知道,原来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伯奇、秦始皇嬴政、李斯、司马相如、刘向、唐玄宗、王维、李白、柳宗元,等等,这些历史上曾经生活在长安的名人,竟然都是琴家高手。从中还可以了解到,司马相如、贺若弼、赵耶利、曹柔等人在古琴专业方面对后世的影响。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前118年),字长卿,蜀郡(今四川成都)人,曾在长安为官,是西汉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鲁迅曾经说,“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但司马相如也是一位著名的琴家。
相传,司马相如的古琴“绿绮”为古代四大名琴之一。此琴原为西汉时梁王所有,梁王因慕司马相如词赋才华,将所藏“绿绮”赠送。司马相如得“绿绮”如获至宝,其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的绝妙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也被作为古琴的别称。《史记》中“司马相如以琴心挑文君”,说的正是司马相如因弹琴結识卓文君的千古佳话。他弹奏的曲子便是后来的名曲《凤求凰》。在司马相如传世佳作《长门赋》中,对琴的弹奏也多有描述。
贺若弼(544-607年),复姓贺若,字辅伯。隋朝时开国名将,以伐陈有功,获封上柱国,晋爵宋国公,官至右武候大将军。据传,贺若弼文武双全,古琴造诣很深,后世流传的宫声十小调即出自他的手笔。对后世影响深远、并流传至今的古琴曲《良宵引》即为其代表作品。
颜师古(581-617年),隋末唐初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相传他学问渊博,不仅是研究《五经》《汉书》的学者,同时还擅长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但颜师古尤善弹琴,并将东晋桓伊的笛子曲《梅花落》改编、移植为《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初见于《神奇秘谱》,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曲中表现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的佳作。此曲深受古代士大夫喜爱,自唐时即在民间广为流传。
董庭兰(约695-765年),陇西(今甘肃省)人,亦称董大。唐开元、天宝时期著名琴师,今存其《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唐人李颀曾这样描写董庭兰出神入化的琴艺,“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言迟更速皆應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而更为脍炙人口的是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见董庭兰在当时早已琴名远扬,无人不知。
曹柔,据传生于730年,卒年不详,盛唐时期著名琴家。曹柔的主要贡献在于,在前人文字琴谱的基础上首创“减字谱”并流传至今。据程刚介绍,“减字谱”虽到明朝时才基本完善,但都是以曹柔减字谱为基础展开的。“减字谱”是对文字谱记谱法的一次重大改革,是一种沿用千年而未被取代的古代记谱法。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顾问方立峰先生在著述中介绍了程刚的考证,认为曹柔创造了古琴特有的”减字谱“,这是古琴艺术发源于长安的重要标志。
张廷玉,十六世纪人,字汝光,号石初,明代关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琴家之一,著有《理性元雅》一书。据悉,该书全书分四卷,共收七十二首有词的琴曲。其著作为明朝重要琴著,如《鹿鸣》《把酒问月》《茶歌》《手挽长河行》《饮中八仙歌》《塞上曲》等,皆收录在《理性元雅》中,其中不乏精品,为后世人喜爱,流传甚广。
除上述琴家之外,程刚在他编著的《长安古琴艺术》一书中还着重介绍了张友鹤(1895-1940年)、刘少椿(1901-1971年)、陈尧廷(1903-1968年)三位当代陕西籍古琴艺术家。
张友鹤为陕西朝邑(今大荔县)人,师从琴家王露(心葵)先生,为山东诸城派古琴大师。据介绍,张友鹤是北京大学最早学习古琴专业的学生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位在高等学府从事古琴研究的学者、古琴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张友鹤应百代公司邀请,录制了《平沙落雁》《高山》《普庵咒》《四大景》四张唱片,这是我国最早灌制的古琴唱片。
刘少椿为我国现代古琴家,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刘少椿出生于富平县北陵堡,幼读私塾,1914年随父南下扬州学习做生意。1928年师从广陵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习琴,前后约三年。据介绍,刘少椿擅弹《平沙落雁》《樵歌》两曲, 并因善奏《樵歌》而被称为“刘樵歌”。抗战时期,刘少椿避难逃亡只抱一张古琴,再无他物,被称之为“琴痴”。
陈尧廷是陕西西安人,号琴痴,斋号十二古琴人家,曾在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讲授篆刻和古琴演奏等课程。据悉,陈尧廷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是陕西当代篆刻艺术重要奠基人之一。同时,又工书画,善古琴,因家藏十二张古琴而自号“十二古琴人家”。陈尧廷而立之年始学古琴,能演奏三十余首曲,是陕西当代具有重要影响的篆刻家和古琴艺术家。
昭闻斫琴 古法今用
在中国古琴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张“绿绮式”古琴样板,上面有文字:绿绮,乃历史上四大名琴之一。相传其通体黑色,犹如绿色藤蔓缠绕于古木之上。程刚介绍说,这是他仿制的样品。
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分别为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传说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中的俞伯牙曾弹奏过号钟。楚庄王因得到绕梁后沉沦其声,不思朝政,后忍痛割爱,命人将琴毁掉,绕梁从此绝响。有资料介绍,其余三琴皆为传世名琴,明朝后即不知所终。
唐宋之后,出现了闻名遐迩的“岭南四大名琴”——春雷、秋波、天蠁(响)、绿绮台。“春雷”曾经是北宋宣和殿百琴堂中的第一品,宋徽宗赵佶的珍物。相传此琴为唐代斫琴名家雷威的代表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秋波”据说也是雷威所制,原为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所藏。1940年,此琴曾在香港展出,今藏何处,却是个谜。“天蠁”,据传曾为唐代大诗人韦应物所有,后来被广州博物馆收藏。“绿绮台”为一张唐琴,明末归南海诗人邝露所得。清兵攻陷广州,邝露从容就戮殉国。“绿绮台”后被转售书法家、篆刻家邓尔雅,1944年后,藏于香港。
古琴制作是一门古老的技艺,专业术语称作斫琴。程刚的另一个身份,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斫琴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陕西省财政厅公布的“程刚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也设在中国古琴博物馆。记者了解到,古法斫琴目前还没有国家级传承人,省级传承人为这个项目的最高级别。
据程刚介绍,古籍有“昔神农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叙”的记载,古人最初以桐、梓作琴,故也将古琴称作“丝桐”。至唐代后,普遍选用杉木为琴材,传说西蜀(今四川成都)斫琴名家雷威曾选峨眉松木斫琴,但松木古琴后世并不多见。其实,峨眉松木就是今天的杉木。
斫琴选料十分讲究,要求材料具备轻、松、脆、滑等特点。古琴一般是选用一整块木材雕琢而成,无论是桐木还是杉木,宜选干透且年代久远的木料。干透后的木材由于水分散尽,音质清脆,且不易变形。有年份的木头制作出来的古琴,自有一种特别的艺术表现力。由于木质本身历经岁月沧桑,古琴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也会与日俱增。因此,古人有“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的说法。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说用五百年的老木头斫琴才会有正音,其二是指有五百年历史的琴才能弹出正音。也可以理解为,上好的古琴,即使过了五百年,琴身依然不会变形,调音后依然能够弹奏。
古琴博物馆内,还展示了古法斫琴的工艺流程及使用的部分工具。程刚说,制作一张古琴,依古法斫琴,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完成。其中,木工用时不到一年,漆工用时最长。古琴需用专门调制的天然生漆多次漆刷,每次施漆后,需数月才能干透,然后再次施漆,反复打磨。有的古琴还要雕以图案、文字,饰以珠宝贝壳等,嵇康《琴赋》中有“弦以园客之丝,徽以钟山之玉”之句。正因如此,一张上好的古琴,往往价值不菲。特别是纯手工制作的古琴,售价都在三万元至十万元之间,甚至更高。目前,市面上的古琴多为工厂流水线制作,售价在一两千元左右。不过,这样的琴多用来学习和摆设,真正表演用的古琴都是由斫琴师手工制作。
古琴的长度约为三尺六寸五分,正好对应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称之为“徽”,十三个徽分别代表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古琴初为五弦,“五音”宫、商、角、徵、羽,暗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后文王添一弦,武王添一弦,合称“文武七弦琴”。古琴的两个音孔,称为“龙池”和“凤沼”。古琴面圆而底平,象征天圆地方。古琴形制崇尚自然,外观可分为琴头、琴颈、琴肩、琴腰、琴尾、琴足等,与人体身形相对应,因此又有人琴合一、天人合一之说。
程刚说,前人将古琴的弹奏与欣赏特点总结为奇、古、透、靜、润、圆、清、匀、芳九个字。他解释说,古琴是一种个性化的乐器,追求与众不同,所以说它“奇”。第二个“古”,指古琴弹奏有追慕先贤之古意。“透”,即声音通透。“静”与“透”相对,讲究动静结合,透而不能过,静而不能无声……这几个字单独理解,看似相互孤立,甚至相互矛盾,但融合在一起,就是古琴打造的一种中庸和谐之道。程刚告诉记者,正是受古琴艺术独特魅力的吸引,他才将副业当成主业,从业余到专业,一步步走到现在。
程刚为四川成都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受家庭及环境影响,读书期间开始接触古琴,曾拜九嶷派第二代传人韩廷瑶老先生为师学习抚琴,2014年追随田双坤先生学习管派古琴制作技艺,深得管派真传。到西安工作后,程刚又结识了陕西本地的古琴爱好者及专业人士,并得到各地古琴大师与斫琴大家的指导。
“也许是医生职业的缘故,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还要追根朔源,经过考证和研究,我发现古琴的发源地就在长安。”于是,程刚开始更加专注地投身到古琴艺术的学习与推广中。2013年,他发起成立了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2017年,又积极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合作建设了中国古琴博物馆,并成功引入诗经里。
如今,中国古琴博物馆已是原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古琴考级定点单位之一,也是陕西惟一的古琴考级定点单位。
中国古琴博物馆的建成,在全国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得到各地古琴同行的支持。程刚特意向记者介绍了中国古琴博物馆内珍藏的一张残琴。他说,这张残琴为九嶷派近代古琴大师李浴星的遗物。1976年唐山地震时,李浴星先生不幸遇难,人亡琴毁。后来听说程刚要在西安建中国古琴博物馆,李浴星先生的儿子、唐山市古琴学会会长李天恒,与北京市非遗传承人、管派斫琴大师田双琨先生共同捐赠了这张残琴。
记者了解到,中国古琴博物馆是作为文化项目引入诗经里的,因此免缴房屋租金。同时,作为一家非国有博物馆,每年还能得到政府部门的资金扶持。程刚告诉记者,这笔费用对维持博物馆的运营来说远远不够。尽管如此,他仍然非常感谢沣东新城管委会对中国古琴博物馆的支持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
中国古琴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6名,一年的运营费用大约需要20万元。目前,依靠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下属各个琴馆的培训收入以及程刚个人的古琴销售收入等,基本可以维持博物馆的运营。
据程刚介绍,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在西安市有四家琴馆,在咸阳市有一家琴馆,主要培训初学者,向学生教授古琴知识。古琴博物馆内的“百琴堂”是其中专门学习古琴的教室,平时可以接待100人左右的古琴研学活动。同时,研究院还有一个大长安雅乐团,共有琴师29人。自2013年以来,大长安雅乐团坚持每年举办专题古琴音乐会。据不完全统计,至2022年,陕西省长安古琴艺术研究院培训学员达2000多人,组织主办国家级、省级音乐会、研讨会30余场次。
在学术研究方面,程刚近年来致力于纯手工古法斫琴以及长安古琴艺术史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有《长安古琴艺术考》《古琴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古琴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探微》《古琴琴歌的艺术特征分析》《论中国古琴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及当代意义下的审美重构》等十余篇。出版专著《长安古琴艺术》,另有专著《管派古琴制作与修复》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