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染, 徐运保
(湖南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004)
中国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的瓶颈越来越突显,同时土地财政背后的高房价也带来了诸多社会诟病,这使得在被压缩土地财政后的地方财政收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治理等面临着财政资金难题。在此背景下,PPP项目形式受到了政府的关注。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项目是地方政府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通过招标形式让企业参与一些市政项目建设,同时收取这些项目的后期收益的企业与政府合作模式。这种模式1982年由英国率先提出,此后受到了各国的青睐,我国自2014年开展试行PPP项目模式,从目前来看,PPP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政府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缓解了政府资金问题、推进了城市建设,同时也促进了企业间有效竞争,有利于提高项目质量和降低项目成本。但是目前来看,大多数PPP项目是地方政府的带有“高大上”性质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环境、旅游景区等项目,而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通信系统等科技型项目偏少,这是否意味着PPP项目与“中标”企业的科技特征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不存在显著关联?抑或是PPP项目“中标”后,企业有了政府作为利益后盾,技术创新动机减弱?
目前学术上针对PPP项目的研究更多停留在定性分析,从机理上探讨PPP项目风险评价、回报机制、对企业绩效影响等,而从定量角度研究PPP项目如何影响企业治理结构的较少。与此同时,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也相当丰富,包括企业内部因素(股权结构、资本结构、董事会结构、盈利能力等)和外部因素(融资环境、市场化水平、政府补贴等)两个方面。但企业参与PPP项目建设是否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的研究几乎没有,目前仅发现张曾莲等[1]利用参与PPP项目的上市公司样本,探索了PPP项目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但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对企业展开了区分但未对PPP项目性质进行划分[1,2],尽管大多数PPP为基建项目,但随着近几年我国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产业推进,大城市PPP科技型项目增多,这些项目是否能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二是没有讨论内外部要素是否对企业参与PPP项目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产生调节效应。企业在参与PPP同时,也要参与市场中的其他项目,如果行业竞争非常激烈,那么即使“中标”多个PPP项目仍然会使企业处于紧张状态,企业家仍会投入更多研发创新;同样,参与PPP项目需要企业投入巨大金额,如果企业融资能力较弱,那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创新行为。基于此,本文以2011~2018年中国A股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参与PPP项目对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传统型行业和科技型行业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讨行业竞争程度对参与PPP项目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调节效应。
PPP项目是企业通过投标形式参与到地方市政项目建设获得利益的一种政府与企业合作的经营模式。从资金投入、政企关联等角度看企业参与PPP项目会影响企业的战略方向,进而影响企业的内部经营。但是PPP对于一些具有施工资质或项目经营能力的企业来说,其参与PPP项目类似于参与市场项目,在投标之前也会进行项目投资和盈利的测算,因此从这一角度看,企业参与PPP项目对企业经营不产生显著影响。学术上更多从声誉理论来解释企业参与PPP项目的市场反应,由于大多数PPP项目与民生相关,因此“中标”PPP项目能提升公众对企业的形象和声誉,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和融资能力。徐莉萍等[2]基于声誉理论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参与 PPP 项目具有显著的市场价值创造效应。吴卫星等[3]的研究结果表明PPP参与能提升企业的银行信贷和政策优惠,显著缓解企业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融资约束。也有学者从政企关联的角度对参与PPP项目的企业经营效应进行了解释,佟庆远等[4]指出能“中标”地方政府PPP项目的通常是与政府职能部门存在政企关系的企业,PPP项目下的政府与企业合作实质上是双方的利益输送,因此能隐形地提高企业绩效。其通过对供水企业的分析发现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契约对绩效存在不同影响,具有国有性质的企业参与PPP项目更有利于财务绩效。王宝顺等[5]认为PPP模式在解决公共服务供给短缺的同时,也助长了企业(私人)与政府(公有)的政治关系,为企业避税提供了便利,其通过实证发现企业参与PPP项目提高了避税程度,降低了税负水平。此外Chauhan[6]指出PPP项目的独特结构有助于缓解企业与投资者、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能提高其投资效率和经营业绩。
而关于参与PPP项目是否会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目前尚未有完整的理论观点,但从上述的文献可以发现,PPP项目参与对企业经营存在显著的影响,间接表明了PPP项目模式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总体上,企业参与PPP项目可能从两个不同方向影响技术创新强度。首先,PPP项目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正效应。这是源于声誉效应和政治关联集资,PPP项目具有“民生”和“政府”两个属性,其解决了政府因资金困难的项目建设问题,因此能获得政府支持,同时提高了社会对企业的良好形象,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融资约束减轻能增加企业的创新投入[7]。武士杰等[8]通过构建PPP模式下微观企业创新投资模型,证明了PPP模式下政府可以通过逆向推断和风险转移降低企业的信息租金、减少企业的寻租行为,提升企业的创新投资。其次,PPP项目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负效应。这源于创新动机机制,企业利益是企业创新动机的根源,如果企业在不实施创新活动和不推出新产品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持稳定的盈利,那么企业创新动机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参与PPP项目有政府作为后盾,短期有较强的盈利预期,使得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动机相对变小,抑制了创新投入。张曾莲等[1]通过PSM-DID检验发现参与PPP项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创新。
由此可见,企业参与PPP项目既可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也可能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本文认为二者方向取决于PPP项目参与在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后的融资资金用途,而决定资金用途的关键在于PPP项目类型。传统基建类PPP项目通常有“投资额大、技术低”的特点,企业在获得银行信贷后更多的是将这些资金用于PPP项目或其他项目的建设,因此并不能促进企业研发投入,甚至将企业更多资本投入到这些项目中(PPP项目通常有工期要求),抑制了企业创新行为;而技术类PPP项目恰好相反,技术类企业更注重行业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才能保证后期项目中标的可能性,因此会将更多资金用于研发创新活动,提高了创新投入。因此,不同类型的PPP项目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考虑到现阶段上市公司参与的PPP项目主要以传统型为主,因此总体上PPP项目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有负效应。假设如下:
H1整体来看,上市企业参与PPP项目对自身创新投入存在显著负向影响;
H2参与PPP项目对传统型行业的企业创新投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对科技型行业的企业创新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
无论是传统型行业还是技术型行业,都面临着行业竞争,特别是在现阶段的经济转型期,宏观经济下滑导致传统型企业的经营压力加大,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实施转型升级,同样由于技术革新不断加快,技术型企业也不得不时刻保持高速的研发状态。这也意味着参与PPP项目的企业尽管与政府达成了合作,但也得照顾企业自身项目,并且企业所在的行业竞争越激烈,企业就不得不加快研发创新以保持行业竞争力。季晓南[9]指出行业竞争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最根本力量。孙冰等[10]对高技术产业的分析、孙菁和李琳[11]对一般性企业的分析均得到行业竞争对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由此可见,参与PPP项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会受到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程度的调节,行业竞争越激烈,企业更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3行业竞争程度对企业参与PPP项目与企业创新投入关系的整体负相关存在显著的逆向调节效应。
本文研究对象为2011~2018年中国A股主板上市企业,为了保证估计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对样本清理筛选:(1)剔除掉经营数据不全、资料缺失的企业样本;(2)剔除金融行业的企业样本;(3)剔除*ST和ST企业样本。研究中的PPP项目参与、企业研发投入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企业经营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为观察企业参与PPP项目以及2014年前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来检验企业参与PPP项目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构建如下:
RDit=α0+α1×PPPi+α2×aftert+
(1)
其中,RDit为企业技术创新,PPP为分组虚拟变量,如果企业有参与PPP项目取值1,没有参与PPP项目取值0;aftert为事件虚拟变量,2014年及以后取值1,否则取值0;PPPi×aftert为双重差分变量;Xj,it是第j个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α1衡量PPP项目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数,α2衡量PPP政策出台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系数,α3为双重差分系数,衡量PPP项目政策出台对PPP项目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此外,为考察PPP项目参与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PPP变量进一步采用PPP项目参与个数进行稳健性分析。
为了检验行业竞争的调节效应,对模型(1)改进如下:
RDit=α0+α1×PPPit+
(2)
其中,COM为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程度,PPP×COM是企业参与PPP项目与行业竞争的乘积交叉项,λ反映了行业竞争对二者关系的调节大小和调节方向。
对模型中各个变量的选取见表1说明,其中调节变量参考王染等[12]行业竞争采用企业所在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表示,具体采用企业所在行业每家企业市场份额(主营收入所占份额)的平方之和表示,即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该指标值越小,行业竞争程度越激烈。本文采用COM=1-HHI进行逆指标处理,COM越大,行业竞争越激烈。
表1 变量说明
表2显示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到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4%,中位数为3.0%,其中1%分位数为0.2%,99%分位数为63.4%。PPP项目参与比例仅为3.3%,平均项目参与数量为0.121个,剔除不参与的企业,平均参与项目个数为1.741个。行业竞争平均水平为0.743,1%分位数为0.053,99%分位数为0.947。控制变量的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3 参与PPP项目建设企业的行业分布
表3显示了PPP项目建设的企业所在行业分布,其中代表技术型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的PPP项目占比23.78%,而传统类PPP项目占比76.22%。
首先估计模型(1),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列(1)~(3)是虚拟形式的参与PPP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列(4)~(6)是PPP参与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列(1)中企业是否参与PPP变量系数为-0.118,在1%概率下显著为负,说明企业参与PPP项目会显著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时期变量After系数为-0.059,同样显著为负,说明PPP项目政策并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双重差分变量PPP×After显著为小于0,说明PPP项目政策会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参与PPP项目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于未参与PPP项目的企业。比较科技型和传统型行业,可见列(2)中PPP、After以及二者的交叉项均显著大于0,而列(3)中PPP、After以及二者的交叉项均显著小于0,说明科技型行业的企业参与PPP项目有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相反传统型行业的企业参与PPP项目不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由此假设H1和H2成立,说明技术型企业获得PPP项目中通过融资约束缓解加大了研发投入,相反传统型企业获得PPP项目后在有盈利预期下会降低研发投入。各控制变量显示,资产负债率、盈利水平、现金流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正相关、企业规模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负相关。
列(4)中企业参与PPP项目个数变量系数为-0.193,高度统计显著,说明企业参与PPP项目越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低,二者负相关。时期变量After系数为-0.065,仍然表明PPP项目政策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双重差分变量PPPNUM×After显著为小于0,说明PPP项目政策会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同时参与PPP项目个数多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低于参与PPP项目少的企业。在科技型和传统型行业中,依然有科技型行业的企业PPP项目参与程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正相关、传统型行业的企业PPP项目参与程度与企业技术创新负相关,验证了假设H1和H2。
表4 参与PPP项目对上市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表5显示了模型(2)的估计结果,列(1)中企业是否参与PPP变量系数为-0.123<0,说明企业参与PPP项目会显著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投入,PPP与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的乘积交叉项PPP×COM系数为0.044>0且统计显著,由此表明行业竞争越激烈,会降低PPP项目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负影响,即随着行业竞争趋向激烈,PPP项目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负效应减弱。进一步观察科技型行业和传统型行业,列(2)和列(3)显示PPP变量系数分别显著大于0和显著小于0,同时PPP×COM系数分别是0.035和0.051,说明行业竞争驱强时,会加强PPP项目参与对科技型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会减弱PPP项目参与对传统型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负向抑制作用。列(4)至列(6)采用PPP项目参与程度时有相同的结果。由此假设H3得以验证,说明PPP项目参与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受到企业所在行业的影响,行业竞争会刺激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表5 行业竞争的调节效应
本文以2011~2018年沪深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企业参与PPP项目对企业自身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行业竞争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整体上企业参与PPP项目会抑制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并且参与PPP项目个数越多,这一抑制作用越明显。二者的关系在不同行业存在异质性,科技型行业的企业PPP项目参与有利于企业加大技术创新,而传统型行业的企业PPP项目参与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此外,行业竞争对PPP项目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调节作用,随着行业竞争加强,参与PPP项目与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正相关越大,参与PPP项目与传统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负相关越小。
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企业家要有长远意识,不应满足于短期利益,坚持创新发展
通过分析发现企业参与PPP项目对大多数传统型行业的企业技术创新存在抑制作用,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在有盈利预期后,短期利益得到了保障,忽视了企业自身竞争力和创新型发展。长期来看这会降低企业的行业竞争力,PPP项目“中标”也可能随之减少。因此在当前经济转型期,企业家一定要有创新发展思维,坚定长远发展理念,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才能发展更远。
(2)要充分利用行业竞争机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破除垄断关系
一方面,企业获得政府PPP项目后创新动机减弱,隐含表明企业与政府的政治关联为企业提供了某些利益,尤其是一些经常性“中标”的企业,政企关联和垄断效应非常明显;另一方面,本文发现行业竞争加剧将会促进企业增加技术创新,由此表明行业竞争机制有利于倒逼企业增加创新,同时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也是与垄断性质企业竞争的重要动力。因此应加快市场化发展,破除地方和行业的垄断关系,形成有效的行业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