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琼阁
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以服务学术研究和助力智库建设两条线为抓手,将学术传统、理论深度与政策对策和问题研究相结合,以学术研究的深刻性回应现实关切。
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于2020年9月上线,面向从事乡村研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党政智库,以及关注乡村发展、致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公众,提供文献服务、资讯服务、数据服务和定制服务等多种服务。
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以服务学术研究和助力智库建设两条线为抓手,将学术传统、理论深度与政策对策和问题研究相结合,以学术研究的深刻性回应现实关切。项目组形成了一些经验,希望为行业发展提供将建设智库产品服务国家社会与推进学术出版数字化转型相结合的典型案例。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为响应这一国家重大战略,启动数据库项目建设。摆在项目组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建设智库型数据库还是学术型数据库。
基于我国有关乡村的政策和学术研究的深厚传统和可持续性,项目组认为应从政策和学术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将数据库产品置于其中来定位。
在政策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向前回溯,我国自1982年开始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4年以来更是连续发布涉农中央一号文件。而早在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就以“四化”为中心研究推进农业现代化。向后展望,乡村振兴有长期战略规划,分三步走:2020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在学术方面,中国乡村研究有着百年学术史,20世纪以来,海内外学者将目光投注中国的乡村。海外学者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关注中国的乡村,如葛学溥、施坚雅、杜赞奇等。国内研究从一开始即具全球视野和本土立场,形成学术流派,名家辈出。如梁漱溟、晏阳初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社区研究等。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研究也欣欣向荣,学术成果丰富。
乡村研究素来把学术研究与改造社会的实践相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融合的趋向越发明显。
社科文献社乡村研究主题出版成果是与乡村研究的特点相符的,具有积极响应政策、问题意识强、学术经典厚重、调研项目持续、史料档案珍稀、国际视野宽广等优势。有丰硕的“三农”和乡村振兴研究成果,有满铁村落调研、魁阁调研等学术经典,还有“百村调查”等大型调研项目成果,以及具有地域和年代特色的史料,还出版了海外对中国乡村的百年调研、中外乡村比较研究等。作者方面,有众多的学科奠基人、学部委员、长江学者、海外知名学者。
基于政策和学术这两个基础以及社科文献社的资源特点,项目组将中国乡村研究数据库定位为政策性与学术性并重,生命周期长的主题型数据库产品。
近些年,国内的乡村研究积极回应乡村振兴战略,更为主动地参与乡村发展实践,研究具有强烈的实证对策性质,并且关心各地工作实践,希望从中提炼经验模式。如何让政策成为学术数据库产品建设的重要指导,项目组实践出了一套建设方式。
从2017年开始,国家连续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相关政策文件,政策体系更趋成熟。项目组抓住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契机,梳理政策框架,快速推出乡村振兴研究数据库,在业界较早推出乡村振兴学术数字产品。
项目组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以类型学和词频分析为方法,界定乡村振兴的内涵范围,梳理包括发展主题、统筹组织、村庄振兴类型等维度在内的政策框架。
以框架的主体部分发展主题为例,项目组提取出不同政策文件中的关键词,以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一级主题,结合政策表述的内容,梳理不同层级的主题分类。
表 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文件主题架构
在一级分类中,统计分析不同词语的词频,再梳理出高频词。比如,在产业兴旺中,高频词有粮食安全、种业、耕地保护、农业科技、特色产业、质量兴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金融等。
依据政策框架,项目组可以快速搭建产品架构,高频词又提供了可根据政策、学术和社会热点不断更新的热点议题词库。
中国乡村研究以问题为导向,而非以学科为导向,难以统一研究维度的分类标准、建立完整的体系。
如何搭建可作为学术资源编辑标引和学术产品前台呈现基础的中国乡村研究知识体系,这是项目组面临的艰巨任务。
项目组分析大量文献,包括1980年以来的乡村研究主题文献、1991年以来的国家重大项目立项数据等,提取关键词、分析词频、分类、建立语义结构等,并多次进行专家调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设计了包含研究成果、实地调查、史料档案、典型学术案例、政策资讯和学术共同体等不同维度的系统的乡村研究知识体系。
这套知识体系解决了结构复杂的大型调研项目成果和一手调研资料的深度加工和编辑标引难题;在产品策划中,成为策划乡村研究领域内细分选题的知识体系基础。
以实地调查中的村落调查为例,展开其中的村庄分类,展示这套知识体系中的部分图景。
对于出版周期较长、载体主要是文字的学术图书,如何以学术深度较快回应现实关切,并让学术成果以不同方式充分传播?项目组一直在积极尝试和实践。
整体思路是将产品建设与学术营销深度联动。结合政策和社会热点,在内容方面,基于作者研究领域和出版成果,与专家、机构用户合作,生产数据库的高质量原创内容,丰富产品形态。在传播方面,重组、整合原创的文字访谈、报道和短视频,以及图书资源,通过新媒体、线下讲座、学术会议、学术期刊等渠道,触达不同用户群,让成果价值最大化。
以专家访谈和专家讲座为例。围绕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促进法,针对精准脱贫、乡村文化、现代农业、社会工作、城乡关系、农民合作等议题,项目组采访了社会学领域权威专家,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陆益龙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熊春文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郭伟和教授、山东大学林聚任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晓峰教授,形成了访谈稿和短视频,借助微信社群、公众号、学术会议、核心学术期刊等渠道传播。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项目组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策划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农村现代化”主题讲座活动,推出线下讲座、线上报道、讲座视频和图书推荐等。
这些策划以作者多年著述为学术基础,以最新研究成果为重点,解读政策的要点和热点,以线上线下多样化传播方式积极回应现实关切,提升学术图书的传播深度和广度,为乡村发展贡献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