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凑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2022-06-11 17:37刘恒季翔
工业设计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密度规划设计

刘恒 季翔

关键词:紧凑型城市;高密度;限制边界;规划设计

城市空间扩展是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化进程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变化的综合反映[1]。由于城市无限制的加速膨胀,我国正面临着土地资源紧张、城市功能要素复杂、城市空间增长随意蔓延等问题,这引起了学者们对紧凑型城市形态的广泛关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中小型城市也出现了此类问题,而当今研究对象多聚焦于发达国家的大型城市及沿海发达城市,对国内的中小型城市研究较少。文章以徐州老城区为例,结合实际问题,提出针对中小型城市的紧凑型规划设计策略。

1 紧凑型城市概述

1987 年,联合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据此罗马俱乐部在《成长的界限》中首次提出“紧凑型城市”的概念。因而紧凑型城市的发展形态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策略。尽管紧凑型城市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却有三点显著的特征:

首先,在空间形态方面,城市需要较高的密度。海道清信提出,紧凑型城市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维持并形成富有活力的城市中心区,对以往的低密度、向郊外无序蔓延的城市发展加以转换,将城市空间的整体结构改变成整齐有序(紧凑)的形态。紧凑型城市建设还可以表现为尽量维持城市历史传承的紧凑形态,进行保全与继承,并有效利用地区的空间资源及历史积存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其次,在空间模式方面,应丰富城市中的交通道路网络。卡林格沃斯认为,城市间目的地的可达性是交通规划的首要问题,这也就默认了人们对于交通便捷度的需求。社区与社区、城镇与城镇之间紧密的联系是紧凑型城市的评价标准之一,而交通所涉及“移动性”和“可达性”的好坏是评判是否能实现其目标内核的重要价值标准。

最后,在空间功能方面,功能是基于空间模式和形态而衍生出来的,主要是将城市空间落实到土地的功能混合利用上以实现城市集约化。应将居住用地与工作、休闲、服务用地等进行混合布局[2]。

2 国内外紧凑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现状

每个城市的城市规划结构都不尽相同。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有些国家已经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以美国奥斯汀市、英国牛津市和中国北京市为例。

2.1 国外紧凑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现状

为了解决城市郊区化的问题,美国政府提出“精明增长”计划。其策略为:(1)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明确城市开发边界;(2) 对市区内部进行高密度土地开发;(3) 以步行交通为主要手段,满足日常需求;(4) 构建宜人的公共空间。

限制城市生长边界(UGB Urban Growth Boundary)的管理是一种严格控制蔓延并引导合理增长的规划途径[3]。在边界内是为未来经济开发和空间规划预留城市用地,在其外部的农业、林业等种植用地则禁止城市开发。奥斯汀市将市内设置成“开发促进区”和“用水保护区”[4]。开发促进区是未来的主要开发建设区,其中主要功能轴线沿干道布置电车系统,周边相应开发商业、住宅和绿化公共空间等;用水保护区内有山河湖泊等自然限制条件,设置动物保护能用地有效阻止环境的破坏。

英国也积极推进了紧凑型城市的实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设置绿带,绿植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控制城市的边界,阻止其无序化的蔓延,再者能够带来较好的绿化环境和公共空间需求,为城市景观添彩;(2) 可持续的住宅区开发,采用“都市村庄”的设计方式,都市村庄以实现城市地区可持续为目的,其主要特色在于复合功能的导入、重视场所特性的设计及社区参与;(3) 有效利用城市中心,进行社区再开发,建筑遗存改造等;(4) 限制私家车使用,推行经济型强、便捷度高的公共交通。

田园城市主张的理念是城市与乡村的共存,以城市为中心,周围分布“乡村”,以构成小城围大城的城市布局形式。牛津市针对现存的问题采用了田园城市的規划方案,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过高的压力,促进了城市中心及周边卫星城的交流联系和经济发展。

2.2 国内紧凑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现状

我国的紧凑型城市理论实践最初叫做“节约型”城市,自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后为实现节能减排的工作要求,北京在2007年率先推出《北京市城市建设节约用地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从土地用地性质方面对紧凑型城市建设提供了实践思路。

《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节地指标,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并且科学有效地节省土地使用面积,提升土地利用率,其中涉及居住、工作、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交通四个方面的内容[5]。总的来说,为建设节约型城市一般有四种途径:(1) 缩减建设用地。从源头上制止土地的无限制扩张,节省用地面积,通过优化现有土地布局形式,在满足当下基本用地需求的同时,减少建设用地。(2)增加建筑容量。对既有建筑或是新建建筑提升建筑容积率,同时保证功能调配、用量需求、人体舒适和健康。(3) 提高人口密度。这一点和国外最早提出的紧凑型城市理念中的特征相一致。提高人口密度的同时也要满足用地使用、基础服务设施健全和环境质量等要求。(4) 综合利用土地。结合以上三种方式,按照建设优先级来考虑三种方式的综合使用。

3 紧凑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时期较早,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城市实践。而在我国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且有限,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导致城市原有功能和基础设施服务与原有人口数量不相适应等问题,引入了“紧凑型城市”理念。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对于构建我国紧凑型城市应包括三个空间要素:(1) 城市中心区具有密度高的特征;(2) 邻里社区多样性发展,多利用邻近公园的绿化及公共空间;(3) 通过公共交通网络连接城市圈。

文章借鉴国外的成熟策略及体系,结合我国中小城市的发展情况,针对以上三点空间要素总结紧凑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

3.1 控制土地增长实现市内高密度

在重点整治方面,国外将重心放在了控制城市边界,以此来活化城市中心活力,针对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商业环境进行整治。减少私人交通工具并完善优化公共交通,提升街道步行普及率。在我国的超大型及大型城市中,已经出现高速率的城市土地空间向外蔓延的现象,然而相较于这类超大型城市而言,尽管中小型城市蔓延速率较低,但土地开发政策和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也使中小型城市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我国城市建设早期中粗放型的土地开发模式带动了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郊区、开发区等“城市副中心”向建成区外转移,出现了扩张失序的现象。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不再以GDP 为第一目标后,控制土地增长便成为了重要整治手段。

控制土地无序增长首要计划便是设置城市增长边界(UGB),以城市总体规划中建成区的边界为界线,划定不可建设的用地范围,包括“绿地”“棕地”“水体”等生态林地,通过对其范围边界的控制,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其次,控制中心城区面积,以此来提升城市中心土地的利用效率。并且实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模式(TOD)的建设形式丰富城市的交通,包括公交车、BRT、地面轨道交通和地下轨道交通等。针对各个城市的社区范围,提升居住区的承载能力,整合居住、工作、休闲和公共服务功能,形成更加高效的空间形态。

3.2 重视居住社区多样性需求

我国采取自上而下的规划和自组织相结合的方法,国务院批复城市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标准,各级城市政府贯彻落实集约土地建设。然而在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生活居住社区层级配置的多样性缺乏考虑。社区和邻里规划的好处在于通过物质空间和需求层面的规划设计,解决更大范围的城市问题。丰富社区多样性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 混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居住、就业、教育、商业等用地类型混合,可以在不需要长距离通勤的前提下满足工作、求学、购物等日常生活需求;(2) 充分利用社区内部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憩、游玩、交流活动的场所;(3) 构建内部人行慢行步道系统;(4) 鼓励公众参与规划。采用市民参与的共同合作规划方式,让长期生活在社区的居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角,提升居民社区的归属感。

3.3 落实公共交通规划及政策

由于城市交通拥堵带来的问题,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方面,我国采取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积极地进行着公共交通建设。尽管在政策和经济方面有着尾号限行、票价低廉等一系列措施,然而依然存在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从空间规划层面来看,中小型城市交通多集中在地面,而对于地上和地下轨道的交通空间开发使用较少。例如,淮安等地实施地面轨道交通,对地面正常公共交通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转换交通空间模式,大力开发地上高架和地下轨道交通能够有效地分流地面交通,并以道路交通为城市骨架,在建成后依据其进行城市功能布局。与此同时,在城市中心区设置交通轨道的集散中心,实现多条交通轨道的重合,提升城市中心区的密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大的乘客周转,分散客流,同时节约运输成本,适当减少地面交通重复的运营路线,提升并缓解市内乘客乘坐公共交通及换乘公共交通的压力。

此外,相关政策的制定对市民有着较好的引领作用,也为城市交通拥堵改善提供了帮助。为响应2030 年和2060 年的碳中和与碳排放的“双碳”目标,提倡绿色出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及人性化的交通政策是必要的,例如:(1) 减少私家车的使用频率;(2) 完善城市共享单车的布局设置;(3) 严格治理乱停车和各种路内违规停车;(4) 提升停车费用等。

4 徐州市老城区规划与设计

4.1 项目概况

根据《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章选择的研究区范围是徐州市的云龙区、泉山区和鼓楼区,面积约为301km2。该区域属于徐州的老城区,文化积淀久,人口密度高。

4.2 徐州市老城区的现存问题

早些年徐州由于工业和资源开采作为城市战略发展引擎产业,其城市建设区逐渐向城市中心外扩展。如今随着原生矿产资源的枯竭,徐州即将进行城市转型。其原有的中心城市和以矿产资源为中心在周围建设的聚落正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城市空间布局单一、私家车依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4.3 徐州老城区紧凑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策略

4.3.1 市内高密度利用

首先,设置城市绿化确定城市边界,以限制城市的无序向外蔓延[7]。徐州拥有云龙湖、云龙山、彭祖园、楚王陵等丰富的水体资源和绿色植被。一方面能够控制城市的边界,阻止其无序化的蔓延。另一方面能够带来较好的绿化环境和公共空间需求,为城市景观添彩。

其次,重新整合徐州城市建成区。城市空间是通过历史的积累而形成的,对已有历史街道、建筑等应结合其原有历史空间的紧凑度重建城市,可以從以下方面进行:(1) 修缮原有建筑物,延续空间的姿态,给空间带来厚重丰富的历史资源;(2) 提升居民自豪感,实现传统文化和人类空间的继承;(3) 公共空间的重新整顿和改造。

最后,对塌陷的废弃矿区进行生态修复,以营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将废弃地区进行再利用,提升市内土地的利用率。应健全规划发展模式,采用构建城市生态湿地的方式对其进行重新利用,实现缓解洪涝、净化污物的功能。

4.3.2 优化多层次城市中心空间布局

首先,需要活化重塑徐州中心市区的城市功能。过去的城市管理组织和人民群众参与度不高,未来希望能有更多样的功能集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 体现地区特性,注重经营管理;(2) 提供有吸引力的商品及服务,进行重新整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规模,采用混合型居住,形成城市功能的再集约;(3) 实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翻新改建,提升空置房利用率;(4) 高质量的综合性城市设计;(5) 由企业、地方自治体和市民等组成的推进组织、专家活动,有各种不同组织参与的共同合作等。

其次,徐州作为一座国家级历史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由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不是人们断定的,而是人们决定并传播的,故而在传承和延续历史文脉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利用城市中心,采用尊重当地特色文化的方式,进行社区再开发,建筑遗存改造等。

4.3.3 大力提倡公共交通

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进行重点评估。提升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并且利用历史街道进行景观性的城市建设,打造以人的尺度为基准的生活场所。设置以步行交通为主要需求的人性化道路措施,进行可步行城市的建设,提出“人的街道”概念,打造安全完整的步道和广场设施等道路系统,为步行生活方式满足日常需求提供途径。促进TOD 模式开发,采用据点式开发的手段进行复合功能开发(MXD)[9],在人群往来的部分导入商业,补充邻里住区的各项服务、街角沙龙、聊天沙龙等。

5 结语

文章从紧凑型城市理念入手,分析对比了国内外根据此理念进行针对性的城市建设,并从重点整治、规划体系和城市设计角度,结合土地利用、城市中心活化和交通模式几个方面,总结出紧凑型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般指导方法和原则,为实现中小城市的城市紧凑化提供了思路。尽管在实施紧凑型城市方面有着比较丰富的方式和手段,但面对未来的科技发展,信息技术、大数据处理和“智慧型城市”依然需要重点挖掘。

猜你喜欢
高密度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地下水中的应用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设计
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探讨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