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间以来,全国多地陆续发文,要求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年龄管理;相关建筑工地明确不得招收超龄农民工,并以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来规范用工……告别建筑工地后,超龄农民工怎么转型,收入、养老如何保障,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千千万万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参与建设学校、医院等城市基础设施,到拆迁、改造老旧小区,城市发展更新的每一步,都饱含着农民工的辛苦付出。对于超龄农民工,应当帮助他们解决好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维护好每一个人的劳动保障权益。
就业政策要保持温度。对不少超龄农民工来说,务工收入是家庭重要经济来源。对于那些愿意发挥余热的农民工,不妨加强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他们转型到安全系数更高的服务性、辅助型岗位。与此同时,在一些对体力、能力要求相对较低的领域,可以适当放宽限制,支持有意愿的超龄农民工,就近从事一些低强度工作。
养老政策要增添成色。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是包括农民工在内所有劳动者的期盼。现实中,部分超龄农民工因为历史因素、现实困境,养老保险缴费时间较短,个人账户储存额不高,加上存款有限,日子难免会过得有些紧巴。为解决这一困境,一方面要持续提升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等保险的覆盖率,推动放开外省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保的户籍限制。另一方面要落实落细农村养老服务,积极开发村镇公益性岗位,探索资产收益扶持制度等方式,促进返乡农民工社会参与、带动增加收入。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已接近3亿。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面对依然较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必须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超龄农民工的保障问题,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扩容、提质,不断拓展新的就业空间。进一步提升中青年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水平,加大保障力度,长短结合促进代际之间公平、有效衔接,才能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4月30日,河南、山东为黄河水质签下“对赌”协议满一年,2021—2022年河南省共可获得生态补偿金1.26亿元。豫鲁两省携手打造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形成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共担共享的新格局。
位于台前县境内的刘庄国控断面,是豫鲁两省跨省界水质监测断面。“这里黄河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关键污染物指数也持续下降。”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负责人说。
“以刘庄国控断面水质为标准,如果水质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类别,山东将给河南6000万元补偿;如果水质在Ⅲ类基础上恶化一个类别,河南将给山东6000万元补偿。同时,刘庄国控断面关键污染物指数的升降情况也被纳入补偿范围。”去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签订,在黄河流域率先建立了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河流生态系统从“无价”转向“有价”,“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近年来,通过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去年,河南全省黄河流域35个国家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达30个,黄河干流出省境断面稳定在Ⅱ类水质。省内黄河右岸710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一条绿色、安全、人文、幸福的生态屏障成为新的“绿色名片”。
真金白银补偿给河南,山东这笔钱花得值不值?“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今年以来,山东入海口水质指数比上年有了明显改善,正好说明了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效果。”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河清水出中原,千回百转入齐鲁”,更加透明、量化的市场机制,将会调动双方协同治理的积极性,促进生态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