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航空救援医生为病人“追赶”时间

2022-06-10 15:05常清潭
华声文萃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救援队航空救援

常清潭

2014年,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引进了国内第一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作为国内医疗飞行和安全飞行最长的专业航空医疗救援队的医生,李庆友说:“我们的任务,是为病人‘追赶时间”。

空中ICU

李庆友印象最深的一次航空救援,發生在2021年的内蒙古。那时,包头有两个沼气中毒的危重病人,需要转往北京专科医院做进一步治疗。从当地医院到包头东河机场的转运过程中,病人生命体征发生变化,随时可能心脏骤停。

情况万分危急。心脏骤停超过4分钟,脑组织会发生永久性损害。因此,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李庆友和同事们马上展开急救,包括化验、除颤、按压、深静脉穿刺等。

飞机过去,把患者接过来——航空医疗救援描述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这项工作对时间和效率,以及服务流程和规范化、专业化操作的要求非常高。“深静脉穿刺,在病房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在空中进行就很难。”李庆友说,从内蒙古到北京航程短、高度低,气流不稳定,平稳飞行的时间仅10分钟左右。颠簸,让急救操作难度陡然上升。经过一番紧急处理,终于抢救成功。

“回想起每一次机上紧急救援,都会觉得紧张。”李庆友说,因为一旦起飞,飞机就是一个封闭空间。尽管飞机上配置了心电监护、呼吸机、除颤仪、吸痰机、氧气瓶、输液微量泵等各类专业救护设备,功能相当于一个空中移动ICU,但还是无法像在地面医院那样,遇到棘手病情,有各科骨干医生及时协助。

“在飞机上怎么办?”李庆友说,这对航空救援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技术能力要过硬,还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理性、精准地进行救护。

一切以病人为主

脱下白大褂,换上一身橘黄色的飞行制服,执行空中救援任务,李庆友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恐高症。每次出任务,他都不会特意向窗外看。报名航空救援队时,他曾担心自己无法通过考核。一投入工作,恐高症好像就暂时被治愈了。“时刻都得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精神高度集中,就会忘了这事。”李庆友说。

李庆友去过海拔最高的机场,在西藏日喀则。“那天风特别大,飞机无法起飞。只能在那里过夜,第二天一早返程。”他回忆说。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因缺氧而头痛欲裂。“当时血压已经达到170了。但直升机里空间有限,任务结束前一切都要以病人为主,因此在耐受的情况下,我们一般不会吸氧。”李庆友说,飞机上准备了6个氧气瓶,但他和同组医护人员都没使用,全部留给了病人。

飞机落地后,陆空对接环节至关重要——核对病人信息,检查设备,确认医院,预计到达机场时间,每一个步骤都不容轻忽。对病人而言,每多出一分,甚至一秒,靠近“生门”的希望和机会就变大。“我们要在可控的时间内,做好一切能做的。”这是李庆友工作的第一原则,他们会提前与收治医院对接,确保所需医疗设备跟随病人快速从飞机转移到救护车,以免因为重新设置设备、调节参数而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

2014年至今,北京红十字会航空医疗救援队已累计转运国内外患者1000余人,这其中包括两名受伤的中国维和部队军人。2016年7月14日,救援队奉命执行我南苏丹维和部队2名重伤员转运回国任务。飞机穿越了缅甸、也门、肯尼亚等10个国家,往返总航程为21388公里。

有任务随叫随到,李庆友已经两年半没有回家了。“人们常说平衡工作和生活,就目前而言,我还平衡不了。我的精力全部给了工作。”他愧疚地说道。

(摘自《瞭望》2022年第39期)

猜你喜欢
救援队航空救援
紧急救援
青岛炼化救援队:鱼水情深 共抗时艰
“闪电航空”来啦
“闪电航空”来啦
3D打印大救援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达美航空的重生之路
救援行动
一战航空百年回眸
紧急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