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红
(中国戏曲学院a.戏曲研究所; b.北京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北京 100073)
学界普遍认为卢胜奎曾经编写三十六本(一说四十本)京剧《三国志》,至于京剧《三国志》与《鼎峙春秋》的关系,历来说法不同。一说卢胜奎《三国志》由《鼎峙春秋》改编而来,齐如山、傅惜华、吴白陶、景孤血、陈翔华、于质彬、桑咸之等均持此观点。如齐如山在1927年的《京剧之变迁》中说:“全本《三国演义》,乃乾隆年间庄恪亲王奉旨所编,名《鼎峙春秋》。原系昆曲,场子剪裁,都非常之好。小生陈金爵等曾演于圆明园。后经卢胜奎手,改为皮黄,由三庆班排演出来,角色之齐整,无以复加。”[1]306-307傅惜华《皮黄剧本作者草目》“《三国志》三十六本”条言:“卢胜奎撰……当其隶三庆部时,尝取清宫承应大戏,庄恪亲王所撰之《鼎峙春秋》传奇,翻为皮黄,自《马跳檀溪》起,至《取南郡》止,虽较原本删减不鲜,然连台演唱,亦需数旬也。”[2]360一说卢胜奎《三国志》依据《三国演义》改编,并参照、借鉴了《鼎峙春秋》。如苏移在《京剧简史》中谈到三庆班的“轴子戏”时说:“……当时三庆班的轴子戏大多是根据《三国演义》、《水浒传》一些小说并参照了昆曲本《鼎峙春秋》、《 忠义漩图》编演的。”[3]一说卢胜奎《三国志》与《鼎峙春秋》无关,乃改编自《三国演义》,焦菊隐、周贻白、朱家溍、郭永江、王芷章等持此说。如焦菊隐在20世纪30年代于法国巴黎撰写的博士论文《今日之中国戏剧》一文中介绍卢胜奎时说:“他就是名剧《三国演义》的作者,该剧取材于罗贯中同名小说,今天已被分成一系列的单出小戏。”[4]317王芷章《中国京剧编年史》在引用齐如山《京剧之变迁》时加了按语:“三庆班的《三国志》系根据演义编成,与《鼎峙春秋》无关。”[5]547
以上三种说法均有断无论,目前以第一种说法影响为最大。本文以京剧《投刘表》与《三国演义》《鼎峙春秋》的详细对比,具体说明卢胜奎的《三国志》与《鼎峙春秋》的差别,并探讨两者在关目安排、故事演进、矛盾冲突、角色设置、场面冷热、人物塑造、针线疏密、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的优劣。
《京剧汇编》第五十四集(1)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辑《京剧汇编》第五十四集,北京出版社1959年版。本文所用《投刘表》剧本引文出自本书第1~26页,后文引用不再一一注明页码和出处。收《投刘表》《襄阳宴》《马跳檀溪》《水镜庄》《取樊城》《徐母骂曹》《走马荐诸葛》《一请诸葛》《三顾茅庐》《三求计》十种戏,从刘备古城会后投刘表始,至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军师、刘琦为后母所害、向诸葛亮三求计止。《三国演义》第三十一至三十九回、清内府抄本《鼎峙春秋》第四本、《故宫周刊本》载嘉庆本《鼎峙春秋》第一百零四出至一百一十八出均有相关内容,其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2)《三国志演义》《鼎峙春秋》版本均极为丰富复杂,自清康熙年间,毛宗岗修订的120回本《三国演义》,文字内容更加完整,“毛本一出,诸本尽废”,因而本文所用即毛本《三国演义》,具体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本,由于所引内容较多,不再一一注明页码和出处。《鼎峙春秋》乾隆本,即清内府本,是最早的版本,嘉庆本即《故宫周刊》上连载的四字本,本文所用即《古本戏曲丛刊》第九集收录的清内府本《鼎峙春秋》,偶尔参照嘉庆本《鼎峙春秋》,全文皆如此,不再一一注明页码和出处。。
表1 几种版本中三国戏的对应关系Table 1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of Three Kingdoms drama in several versions
《京剧汇编》所收十种戏,基本前后相连,首尾相顾,尤其前九种,为一故事单元,或均为卢胜奎所编连台戏《三国志》中一部分。曾白融《京剧剧目辞典》对于《京剧汇编》所收十种戏均有著录,但明确编剧为卢胜奎的只有《投刘表》《襄阳宴》《马跳檀溪》《水镜庄》《取樊城》《三顾茅庐》六种(3)曾白融是编写《京剧汇编》的主要参与者,做了大量搜集、整理、考证等工作,此言应是有所根据。,《投刘表》是卢胜奎所编三国连台戏中的第一出。
《鼎峙春秋》第四本第十五出《惇叙联茵张绮席》演绎投刘表故事,但与京剧《投刘表》差异较大。具体如下文所述。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先主遣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三国志·蜀书八·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说:“先主将适荆州,遣竺先与刘表相闻,以竺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先主之背曹公,遣乾自结袁绍,将适荆州,乾又与麋竺俱使刘表,皆如意指。”“先主至荆州,雍与麋竺、孙乾同为从事中郎,常为谈客,往来使命。”“先主之在荆州,籍常往来自讬。”陈寿评曰:“麋竺、孙乾、简雍、伊籍,皆雍容风议,见礼於世。”(4)此处引文均见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三国志·先主传》不足百字的记载,虽然简略,但梗概已具,“与刘表闻”“表自郊迎”“待如上宾”“屯兵新野”“疑其心”“阴御之”等寥寥数语,为读者留下了大量想象空间,后世文学作品有了足够的发挥余地,而麋竺、孙乾、简雍、伊籍四人经常被人相提并论,使得后世文学作品经常把下书的麋竺、孙乾二人替换为简雍或者孙乾。
《三国志平话》写古城会之后,刘备认为古城不是久恋之乡,遂与关张计议投奔刘表,希望得一郡之地居止。刘表出城迎接刘备,邀入城中,于馆驿中安下。刘表排宴与刘备谈心,并视刘备为肘膊。
元杂剧有高文秀《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一剧,题目“徐元直用计破曹仁”、正名“刘玄德独赴襄阳会”。剧本尚存,四折两楔子,见于脉望馆钞校本。此剧第一折有刘备投刘表事,剧叙刘关张古城聚义后,刘备自知古城地方窄狭,亦无粮草,无法拒曹操之兵。而张飞拟屯兵集草守古城,关羽以为不可,于是刘备乃修书一封,遣简雍直至荆州见刘表,暂借城池,屯军居止,刘表果然允诺。
刘关张古城聚义之后投奔刘表,在襄阳宴上被蔡氏兄弟所害,刘备马跳檀溪逃命而去,水镜庄遇司马徽,司马徽向其推荐卧龙、凤雏。徐庶也在司马徽指点之下归依刘备,成功夺取樊城,怎奈曹操以徐庶之母要挟,徐庶只得离备归曹,临走之前也向刘备推荐卧龙,刘关张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早在《三国演义》成书前,这些故事都已家喻户晓,成为戏曲、曲艺争相搬演的节目。
《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部分内容演绎此事,并有所丰富。刘备在汝南得刘辟、龚都数万之众,趁曹操出征河北袁绍,令刘辟守汝南,刘备亲自引兵攻许昌,曹操大惊,留曹洪屯兵河上,自提大兵往汝南来迎刘备。穰山一战,刘备获胜,后曹操反败为胜,刘备狼狈而奔,前至汉江,兵不满千。刘备心灰意冷,劝众人另投明主。孙乾建议投刘表,并自告奋勇,前往游说。刘备大喜,令孙乾星夜往荆州。蔡瑁以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又投袁绍,皆不克终,否定刘备为人,劝斩孙乾之首以献曹操,孙乾据理力争,刘表叱责蔡瑁,蔡瑁惭恨而出,刘表出郭三十里迎接刘备,刘备见表执礼甚恭,刘表与刘关张一行同入荆州,分拨院宅居住。在第三十二回《夺冀州袁尚争锋 决漳河许攸献计》、第三十三回《曹丕趁乱纳甄氏 郭嘉遗计定辽东》之后,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听密语 刘皇叔跃马过檀溪》接续刘表与刘备正饮酒,忽报降将张武、陈孙在江夏造反,刘备主动请战,阵前见张武所骑之马极其雄骏,赞为千里马,赵云挺枪而出,刺杀张武,牵马而回,陈孙来夺,被张飞刺死。玄德招安余党,平复江夏诸县,班师而回。刘表出郭迎接入城,设宴庆功。
清内府本《鼎峙春秋》第四本第十五出《惇叙联茵张绮席》演绎此故事,《故宫周刊》连载本《鼎峙春秋》第一百零四出题为《荆州见表》,两者大同小异。剧叙刘表出郭迎接刘备入住荆州,第二日特备酒席,与刘备聊谈衷曲,适逢蔡瑁报告有新入队伍步兵三百名,需要点名过目,刘表让蔡瑁点明数目,归于队伍。刘备见刘表视蔡瑁为心腹,建言蔡瑁难以大用,被蔡瑁偷听,怀恨在心,计议害死刘备。刘备又献计刘表,趁曹操北伐,许昌空虚,以荆襄之众,一举袭之,成就大事。而刘表满足于坐据九州,无忧无图。两人话不投机,刘备告醉回府安歇。
京剧《投刘表》,剧目及剧本均首见于《京剧汇编》,标明为马连良藏本。曾白融《京剧剧目辞典》著录此剧,并云“载《京剧汇编》五十四集,卢胜奎编剧”[6]229。此后《京剧传统剧本汇编》第八卷、胡世厚《三国戏曲集成》第五卷也收录此剧,皆来源于《京剧汇编》。京剧《投刘表》写曹操破刘辟、龚都,刘备人马折尽,粮草被劫,无处可归,对众英雄心有愧疚。孙乾建议投刘表。刘表以宗亲故,待刘备如兄弟。江夏张武、陈孙作乱,刘备挥兵破之,建立首功,班师回荆州。
很显然,刘备投刘表一事,史书、曲艺、戏曲、小说各有不同描述。史书中刘备入荆州,派麋竺、孙乾与刘表相闻。《三国志平话》相关情节较粗略,不足五百字,没有麋竺、孙乾出现,但出现了“河梁会”“襄阳宴”和“的卢马”,要杀害刘备的是蒯越、蔡瑁,泄露机密的是无名氏。元杂剧《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中刘关张三人计议投刘表的情节较为详细;增加了刘备修书的情节,与史书不同的是前往荆州与刘表相闻的是简雍。历史上简雍入荆州后,与麋竺、孙乾均为从事郎中,为刘备近侍官,麋竺、孙乾、简雍三人常常相提并论,所以此剧改为简雍下书,似乎也说得通。《三国演义》中建议投刘表的人,不是刘备而是孙乾,无修书下书情节;“的卢马”乃张武坐骑,赵云杀张武而得,献于刘备。京剧《投刘表》除修书情节外,其他关目如刘备愧疚、孙乾建议、投奔刘表、刘表厚待、张武陈孙作乱、刘备破敌、班师回荆州等,基本依据《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第三十四回改编而成,而与《三国志》《三国志平话》《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以及《鼎峙春秋》均相去甚远,《鼎峙春秋》的《惇叙联茵张绮席》一出重点在:刘表设宴款待刘备,刘备建议刘表蔡瑁不堪大用,为以后襄阳宴蔡瑁欲杀刘备埋下伏笔;刘备建议刘表趁曹操北伐攻打许昌,刘表则安于现状,两人话不投机,为以后刘备另谋出路做了合理铺垫。
《鼎峙春秋》以抒情为主,《投刘表》以叙事为主。《鼎峙春秋》之《惇叙联茵张绮席》叙事多以宾白简略带过。本出仅有千余字,由【中吕宫引·粉蝶儿】【中吕宫正曲·渔家傲】【中吕宫正曲·剔银灯】【中吕宫正曲·摊破地锦花】【尾声】五支曲子构成。如投刘表的决定、投刘表的过程全部省略,只以刘表的念白交代:
且喜宗弟元德,自古城而来,昨日我出郭迎接,现在荆州居住。今日特备杯酒相邀,已曾差人去请,想必就到。
简要几句话直接过渡到酒宴上。之所以如此,是《鼎峙春秋》不以叙事为主,省略了孙乾这个人物,自然没有刘备修书、孙乾下书的情节。而抒情部分着墨较多,如刘表出场唱:
【中吕宫引·粉蝶儿】坐守荆襄句,无才几番相哂韵,叹风尘国士谁人韵。世途艰句,功业少句,壮怀难尽韵,抚军民仰谁安镇韵。
酒宴上刘备唱:
【中吕宫正曲·摊破地锦花】叹穷麟韵,尚未得天池奋韵。说甚么处屈求伸韵,虚夸道坐拥千军韵,只恐怕汉室倾欹句,辜负宗亲韵。合属君臣韵,正应得报鸿恩韵。
两支曲子都突出一个“叹”字,刘表叹世事艰难、人才难觅、功业难建、壮志难酬,刘备叹穷途末路、处屈求伸、汉室难扶、君恩难报,两人互吐衷曲,各抒情怀。
《投刘表》则既有叙事又有抒情,故事有头有尾,以刘辟龚都被杀、刘备战败始,以杀张武陈孙、大军回转荆州终。即便抒情,也不相同。《投刘表》中刘备初见刘表唱:
小弟一生多薄命,四海无家难安身。可叹我东奔西走数年整,功名事业两无成。
断絮飘萍无定准,倒作杨花与浮萍。高祖斩蛇人钦敬,创成汉室四百春。
传到献帝承天运,反落奸曹掌权衡。汉家之人空望定,不能够除奸社稷宁。
而刘表则多是安慰刘备:
贤弟请坐仔细听,且听愚兄说分明。你我辅汉忠心尽,何愁曹操那奸雄。
除奸灭佞国安靖,始可安稳享太平。荆州粮草甚厚重,所辖四十二州城。
文官武将秉忠正,军令森严谁不遵!步队军卒各个勇,尽是年壮精锐兵。
战船倒有七千整,善于水战数万人。愚兄年迈力不胜,今添臂膀整乾坤。
慢说你我同宗姓,陌路之人还容情。贤弟荆州身安定,鱼水相帮度光阴。
总要耐性安心等,自然有日逞雄心。
此时的刘备可谓人生最低点,不仅人马、粮草尽失,而且无立锥之地,而刘表坐守荆州,粮草丰厚,兵强马壮,对刘备自然是居高临下的安慰口吻。而说荆州粮草甚厚、拥有四十二州城、文官武将军令森严、兵士军卒个个骁勇、战船七千、善于水战等,则在安慰刘备之时也不无夸耀之意。刘表自称年迈力不胜,愿意把刘备视为臂膀,不仅是念同宗同姓,即便陌路之人也会给予同情,则体现了刘表的温厚,具有儒者风范,与历史上真实的刘表一致。
蔡瑁与刘备的矛盾起因全然不同。《鼎峙春秋》这样描述蔡瑁和刘备的矛盾:
小军白禀爷,有新入队伍步兵三百名,候爷点名过目。刘表白蔡将军点明数目,归于队伍。蔡瑁作出门听介,刘备白仁兄,吾观蔡将军之志,只怕难以大用。刘表白此人是我心腹,何足虑也?蔡瑁白你看刘备好生无理,竟如此大模大样,必须用计将他害死,方消我恨。叫你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
此处刘备冷不丁地来了一句“吾观蔡将军之志,只怕难以大用”,实在是没有来由,且有损刘备的形象,似乎刘备是个挑拨离间的小人。而《投刘表》是在刘表答应孙乾意欲前去迎接刘备时,蔡瑁劝说刘表:
蔡瑁向前来告禀,相劝主公休依从。若被曹操闻知信,一定起意动刀兵。
再者刘备素不正,有始无终负义人。先投吕布心未稳,后来又转曹操营。
近投袁绍还未定,三处俱各无信行。荆州若要留他等,曹操必然来战征。
保国安民需谨慎,为何烦恼自找寻!
此处挑拨离间的是蔡瑁而非刘备,应该说,此时蔡瑁对刘表可谓是忠心耿耿,对荆州未来的担心也不无道理,他对刘备的分析和评价也有所根据,正因为他曾阻拦刘表接纳刘备,被孙乾、刘备认为蔡瑁有嫉贤妒能之心,双方才结下仇怨。与《鼎峙春秋》相比,《投刘表》这样的处理似乎更为合理。
《鼎峙春秋》作为宫廷戏,自然以刘备为主,以生行应工;京剧《投刘表》基本为群戏,上场人物较多。具体见表2。
表2 《鼎峙春秋》与《投刘表》中的出场人物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racters in Ding Zhi Chun Qiu and Tou Liu Biao
如表2所示,《鼎峙春秋》中更为突出刘备,刘表次之,而关羽、张飞、赵云都没有出现。而京剧《投刘表》中,仅生行就有老生、红生、武生,刘备、刘表、关羽、赵云等的戏份较多,均为主要人物;《投刘表》中增加了红生、武生、净三个行当;孙乾是刘表、刘备之间穿针引线之人,着墨也比较多。
从角色设置即可看出,京剧《投刘表》比《鼎峙春秋》热闹,《鼎峙春秋》场面较冷。《鼎峙春秋》重点在于刘表设宴与刘备吐露心曲。除了刘表、刘备、蔡瑁三人外,蒯越、伊籍、朱辉、文聘、傅巽、王威、刘先七个人没有一句话,只是场上陪衬而已。京剧《投刘表》则冷热交替,文武相间。京剧《投刘表》共七场戏,故事情节及关目安排如下。
第一场:刘辟、龚都被曹操攻破,刘备一行流离失所,欲寻栖身之地,孙乾建议投荆州刘表,刘备恐刘表不允,孙乾让刘备修书一封,愿意自持书信前往荆州见刘表。
第二场:孙乾进荆州。
第三场:刘表见信,欲亲迎刘备。蔡瑁以刘备先投吕布、后投曹操、再投袁绍,劝刘表切莫收容,以免刘备图取荆州。孙乾以吕布弑父、曹操欺君、袁绍忘汉室恩责之,蔡瑁有口难言。刘表准备迎接刘备。
第四场:孙乾复命。
第五场:刘表接刘备进荆州,设宴相待,共诉心曲,席间忽闻张武、陈孙在江夏造反,刘备愿往代征,刘表让其带领精锐五万去征江夏。
第六场:陈孙、张武正欲图取荆襄,闻刘备领兵前来,趁其扎营未稳杀奔大营。
第七场:两军交战,赵云枪挑张武,张飞枪挑陈孙,其余人马被关羽杀败。刘备兵进江夏,犒赏三军。择选黄道吉日,大军回转荆州。
可以看出,第二、四为过场戏,第一、三、五、七场为重点。第一、三场为文戏,第六、七场为武戏。第一、二、三场主要活动人物是刘备的文臣孙乾,第五场主要是刘表、刘备,第七场突出刘备的武将赵云、张飞、关羽。而《鼎峙春秋》之《惇叙联茵张绮席》仅相当于《投刘表》的第五场,显得单薄冷清。
《鼎峙春秋》人物单薄,而《投刘表》人物众多,形象立体,除了刘备、刘表外,孙乾、关羽、张飞、赵云等均有出色表现。《鼎峙春秋》之《惇叙联茵张绮席》一出戏只有刘表、刘备酒宴谈心,关羽、张飞、赵云和孙乾均没有出现。《投刘表》前三场多角度突出孙乾这个能言善辩的谋国重臣形象,非常丰满,在刘备走投无路之时,是他建议刘备投奔刘表;在刘备担心刘表不应允时,是他献计刘备修书一封,并自告奋勇前去下书。下书之时孙乾也很有策略,他先强调了自己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十二年,一则说明刘备兵微将寡,时运不济,一则说明自己与刘备关系亲密,实为心腹;又说刘备意欲投奔孙权,自己拦阻,两次强调“宗亲”关系,强调“背亲投疏非上策”,名为劝刘备,实为劝刘表,使得刘表不得不接纳,因为如果不应允,刘表就背负了不近人情、不救宗亲的无义之名,更重要的是刘备一旦投奔孙权,对荆州便是威胁。面对蔡瑁认为刘备先投吕布、又转曹营、近投袁绍,是无始无终负义之人的质问,孙乾回复:
刘使君三处俱未稳,无可奈何暂栖身。吕布弑父人人恨,曹操眼空太欺君。
曹、吕二贼行奸佞,袁绍亦忘汉室恩。鸡犬鼠辈何足论,我主怎能随他人?
孙乾痛陈吕布弑父、曹操欺君、袁绍忘恩,一下就抓住了要害,此时孙乾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说明刘备赤心报国、忠孝双全,自然不能久屈于俗子之下,所以留之不久,又说明刘表乃当世豪杰,与刘备同宗共祖,所以千里相投,并无外意。而蔡瑁挑拨离间,乃是一片嫉贤之心,怕云长、翼德、子龙这些英雄一到荆州,凸显不了蔡瑁,使得蔡瑁有口难辩。孙乾荆州下书的情节堪比后来的诸葛亮东吴舌战群儒,孙乾舌辩之才堪比诸葛亮。
关羽在《鼎峙春秋》之《惇叙联茵张绮席》中并无出现,《投刘表》中关羽在刘备丧失斗志时曾劝解刘备。同在颠沛流离之际,刘备灰心丧气,关羽颇有主意,建议刘备不能前功尽废,应先寻栖身之地,再图立业进取,并以大丈夫能屈能伸、可升可隐劝解刘备不必把否泰成败放在心上,关羽之智慧、达观跃然纸上。
《投刘表》第七场有一段舞台提示:
赵云、张武、陈孙三见面,同起打。赵云打陈孙下,杀死张武,耍下场下。陈孙、张飞同上,同打,张飞矛挑陈孙死。张飞三笑,下。关羽上,杀四将、杀四下手。刘备、四红文堂、四红大铠、四上手、四将官同上。
此段武戏,先是赵云与二将对打,后张飞与陈孙对打,再以关羽一将抵八人开打,不仅场面热闹,也使三个威风凛凛的英雄人物立在了舞台之上,更使前文孙乾所说关张赵一到荆州,蔡瑁就无从显现的话有了着落。
《鼎峙春秋》情节简单,《投刘表》针线细密。刘备修书一封的情节最早出现在元高文秀杂剧《刘玄德独赴襄阳会》中,但无书信具体内容,受众一定纳闷,到底刘备写了一封什么样的信,让刘表一看就应允?《三国演义》《鼎峙春秋》无下书情节。《投刘表》有完整的书信内容,由刘表亲口念出:
族弟备,字奉族兄台启:
弟虽鄙陋无才,却长存扶汉之心。今贼臣当道,天下庶民涂炭,诸侯各霸一方,九州之中,背逆者多半。汉室衰微,先遭张角之殃;后遭董卓篡乱。此二贼刚自遭诛,又有曹操秉政专权,更为可恶。弟欲除奸剪霸,匡扶社稷。闻兄在荆州威镇朝野,纳贤爱士,故弟不投江东。望兄念同族之谊,容备栖身,实为万幸!
刘备称自己“鄙陋无才”是态度谦虚;强调“扶汉之心”是立场坚定;历数张角、董卓、曹操之乱,是述说自己的辛苦遭逢,以勾起刘表的回忆和同情;“威震朝野”“纳贤爱士”是对刘表的奉承;“不投江东”既说明自己的最后选择,也说明曾经想投奔江东;强调“同族之谊”既拉近与刘表的关系,也让刘表放心。此信有柔有刚、至情至性,加之孙乾的舌辩之才,一起促成刘备顺利进入荆州。
《鼎峙春秋》唱词文雅,《投刘表》文词通俗。《惇叙联茵张绮席》甚至有点儿掉书袋,“惇叙”亦作“惇序”,谓按次序,使之敦睦。《尚书·皋陶谟》:“惇叙九族,庶明励翼。”《汉书·王莽传中》:“《书》不云乎?‘惇序九族。’”宋曾巩《皇伯滕王第十六女封县主制》:“宜开县甸之封,以荣汤沐之号,予惟惇序,尔尚钦承。”“茵”即“茵席”。“绮席”即“华丽的席具”“盛美的筵席”。《鼎峙春秋》在宫内演出,观众为帝后、王公贵族,均有一定文化根基,听众若为贩夫走卒,恐怕连出目也不知是什么意思。而《投刘表》人物唱词、宾白都很通俗,即使是刘表、刘备的唱词也很浅显,如刘备对刘表自述过往:
大破黄巾说不尽,种菜浇园巧计生。吕布弑父人人恨,曹操眼空太欺君。
曹、吕二家行奸佞,袁绍亦忘汉室恩。因此气走各投奔,指望徐州久安身。
曹操闻知把兵动,人马围困徐州城。也是桃园有缘分,弟兄相逢在古城。
你我谈心把酒饮,提起当年暗伤心!
这里“种菜浇园”“你我谈心”“说不尽”“人人恨”“有缘分”等语言质朴通俗、明白如话,一般老百姓均可接受。李渔在《笠翁曲话》中提出了“剂冷热”的选剧标准,他说:“今人之所尚,时优之所习,皆在热闹二字。冷静之词,文雅之曲,皆其深恶而痛绝者也。”[7]69戏文太冷,词曲太雅,令人生倦。《鼎峙春秋》中有关投刘表的情节就太过文雅。
卢胜奎编剧《投刘表》以《三国演义》为依据,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但主要情节关目变化不大,语言更是多处直接搬用《三国演义》。《鼎峙春秋》文词华丽典雅,多抒情唱段,多暗场交代情节,缺乏细节,场面较冷,角色少,人物形象单薄,矛盾冲突也并不太合理;京剧《投刘表》语言通俗,注重细节设计,情节曲折,故事生动,详略得当,文武结合,角色设置、场次安排较为合理。京剧《投刘表》与《鼎峙春秋》虽然均为戏曲,却体现了民间与宫廷两套话语体系的明显差异,体现了小传统与大传统的迥然不同。
不仅《投刘表》一剧,笔者详细比对了署名卢胜奎编剧的六个剧本、萧长华在卢胜奎本子基础上改编的《赤壁鏖兵》八个剧本与《鼎峙春秋》、楚曲《祭风台》的异同,发现京剧本与《鼎峙春秋》并无多大关系,《赤壁鏖兵》则与楚曲《祭风台》一脉相承,尤其是多处唱词,两者基本一样,只是《祭风台》的情节内容较为简略。
前辈学者之所以会有卢胜奎《三国志》由《鼎峙春秋》翻改而来的讹传,一者在于《鼎峙春秋》与京剧《三国志》均为连台大戏,均是三国戏,体制、文体、内容的同质性让人很容易把两个大戏联系起来,以为后者出于前者;二者在于前代学者没有仔细比对剧本,把猜测作为结论;三者在于后学者迷信权威,轻易相信前代学者的断语。这也告诫我们,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是重要的、必要的治学态度,而且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