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姬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写作素材纷至沓来,素材积累的渠道变得异常丰富。从时政新闻类的报纸,到素材类的杂志,再到推送时鲜素材的公众号,学生愁的似乎不再是有无素材的问题,而是在海量的素材面前应该如何筛选和运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笔者发现学生在运用素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生搬硬套,胡乱拼凑。部分学生在积累素材的时候没有理解其真正含义,为了增加文章的容量,他们往往不加思考,拿来就用。作文看似充实,实则“一锅乱炖”,牵强附会,让人眼花缭乱。
第二,提炼不足,以叙代议。部分学生在积累素材的时候并没有做好提炼和总结,在运用中往往不加修改,照搬素材,既不能有力证明观点,还造成了文体不清的问题。
第三,素材单一,缺乏力度。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典型素材,但这些素材是零散且琐碎的,素材之间缺少联系,导致学生在写作中只能单一地使用某一个素材,而做不到由此及彼,无法进一步提升文章的论证力度。
第四,素材先行,另起炉灶。部分学生在写作中,喜欢把素材作为写作的第一位,而忽略了素材本身是为了服务主题的。因此,容易出现为了用上喜欢的素材而强行把写作角度进行转移的现象。
究其根本,学生对素材的积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缺乏深入的理解,缺少盘活、整理素材的方法而导致素材提取不当和提取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打破原有的素材积累单一化、简单化的模式,提升学生素材的运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学生要通过学习,掌握“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的能力。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速地提取信息、更精准地整合知识,进而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可以说,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梳理、提炼、整合、迁移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盘活海量的写作素材,进而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学生积累素材,往往只是机械摘抄。如果不加以压缩和提炼,积累就容易流于形式,难以在写作中进行有效的提取和运用。而借助思维导图对素材进行关键信息的压缩、关键词的提炼,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素材,加深对素材的理解,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素材的运用角度。具体方法有:第一,把长素材读短,可以采用新闻速记法,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进行压缩。第二,提取素材关键词,借助思维导图对素材进行运用角度的总结和拓展。下面,以冬奥冠军苏翊鸣为例。首先,要用一句话概括苏翊鸣。如2022 年苏翊鸣在冬奥会大跳台比赛中一飞冲天,勇夺冠军,“翊”鸣惊人。然后,提取关键词,通过对苏翊鸣的相关材料的解读,可以提炼出“青春”“奋斗”“专注”“多元发展”等关键词。最后,借助思维导图,把自己对苏翊鸣的理解画下来,以此可以带动学生进一步解读和拓展素材,提升素材的运用能力。
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积累素材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而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把有限的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和延伸,实现“一材多用”。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素材积累的效率,减轻学习压力,还能进一步激活写作思维,对老素材进行新挖掘、新运用。延伸的角度可以从纵向挖掘深度,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做”。也可以从横向延伸时空,从历史、当下再到未来。也可以由点及面,从个人、社会再到国家。如笔者曾经让学生以“雷锋精神”为主题做素材积累,学生在积累的时候就不只是看到“雷锋”本身,而是从雷锋精神的理解,想到雷锋精神的影响及当代价值,再延伸到如何更好地培养雷锋精神。素材的拓展延伸训练不仅能提升素材多角度运用的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图一:对苏翊鸣相关素材进行压缩与提炼
在对素材进行压缩和提炼后,如果不加以归类和整合,素材和素材之间依旧会缺少关联,素材就会出现碎片化的问题。而借助思维导图对素材进行归类整合,可以在素材之间搭建桥梁,强化素材之间的连接,实现素材由点状到网状结构的转变,丰富、完善素材库。素材的归类可以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如以“话题”为中心,以“热点事件”为中心。素材的整合也可以是多元的,相同的、相反的,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归类和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实现由一个素材到一类素材的思维转变,进而扩大素材面、增加素材量。如笔者曾让学生利用假期把被称为“行走的素材库”的经典影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相关素材进行归类整合。归类的角度可以是“爱国方向”“北大改革”“新青年”,通过归类整合,学生对主题、对人物都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在写作中也能避免素材单一、说服力不足等问题。
图二:《觉醒年代》中以“爱国方向”为主题的素材整合
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积累素材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而借助思维导图,可以把有限的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和延伸,实现“一材多用”。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素材积累的效率,减轻学习压力,还能进一步激活写作思维,对老素材进行新挖掘、新运用。延伸的角度可以从纵向挖掘深度,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怎么做”。也可以从横向延伸时空,从历史、当下再到未来。也可以由点及面,从个人、社会再到国家。如笔者曾经让学生以“雷锋精神”为主题做素材积累,学生在积累的时候就不只是看到“雷锋”本身,而是从雷锋精神的理解,想到雷锋精神的影响及当代价值,再延伸到如何更好地培养雷锋精神。素材的拓展延伸训练不仅能提升素材多角度运用的能力,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图三:以“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素材拓展
学生在写作中,容易“素材先行”。他们考虑的是如何用上更多的素材,而非如何借助素材来服务主题。甚有一些学生为了运用某些喜欢的素材而强行改变写作主题,导致文章出现“穿靴戴帽”“另起炉灶”等偏题现象。而写作素材一定是服务主题的,在写作中应该要“主题先行”,紧扣写作主题进行素材选择,根据写作需要进行“量体裁衣”,灵活调整、科学运用,而非生搬硬套,让素材和主题“若即若离”“似是而非”。毕竟,再丰富的素材运用如果使用不当也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此,强化“量体裁衣”的素材运用意识非常重要。
如果说立意是文章的“魂”,框架是文章的“骨”,那么素材就是文章的“肉”,好的素材可以让文章有血有肉。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各类素材应有尽有的当下,“巧妇”更应积极准备,在海量的写作素材中更高效地提取,更科学地运用,这样才能在考场中烹调出更适合客人口味的、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