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强盛, 马军山
(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乡村景观是以农业生产、生活为载体而形成的景观,具有自然生态与农耕文化的属性[1]。国内学者对于生态、生产、生活即三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生空间的相关内容上,刘继来等[2-4]就三生空间格局做出研究,王成等[5-7]就三生空间的分类与功能进行研究,林伊琳等[8-10]对三生空间的格局优化进行分析,但三生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相对较少。本文在总结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对耕头畈村景观建设的实践指导,探究从三生元素到三生景观的具体设计方法与应用。
三生元素是生态、生产、生活三类元素的总称。三生空间是生态、生产、生活三类空间的总称[11]。三生元素是三生空间的内容体现,而三生空间的概念是着眼于土地利用功能视角提出的[2]。
三生空间概念缘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义时,从战略高度及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出的国土空间概念,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发展目标[12],不断进行空间的格局优化与功能协调。
1.2.1 生态元素
生态空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以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13]。从功能上来说,生态元素分为自然生态类与人工生态类,自然生态包括山川、河流、湖泊、森林、草地、沙地等,人工生态包括耕地、花园、护坡驳岸等。
1.2.2 生产元素
生产空间是以提供工业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主要包括工矿建设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13]。生产元素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推动乡村一、二、三产融合,以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
1.2.3 生活元素
生活是指村民以乡村聚落空间为载体,在某个特定时期、地域内所有行为活动的统称[12]。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质元素与精神文化元素构成了生活元素的主体,物质元素包括衣食住行及周边的生活环境,如建筑、道路、景观小品等,精神文化元素则体现在乡村文化传统、历史名人等方面,给人带来精神慰藉。
聚宝湾位于浙江嘉兴王店镇,村庄河流水系密布,农户依水而居。丰富的地理条件为乡村景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计师以“乡村文化生活”为主题,划分“乡村文化广场”与“农耕文化园”两个功能区。
乡村文化广场位于聚宝湾村中心位置,三面临水,设计保留原有的树木和竹林,并搭建露天戏台和聚宝阁,开展腰鼓舞、扇子舞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
农耕文化园则分为聚落展示区、田园展示区和庭院展示区三部分。聚落展示区利用景墙的错落和穿插,来展示村庄肌理,并配以墙绘,展示聚宝村水系形成及历史文化的演变,通过景墙、铺地、水渠和植物等景观元素构成的聚落展示空间,让人们亲身体会到村庄的魅力。田园展示区将道路、田埂、地、茅草亭、农作物、亲水平台等元素进行组合展示,为人们提供休闲观赏的场所。庭院展示区利用围墙建筑,加以生活设施的布置,设计成为能体现农家生活的场景,打造露天的乡村博物馆。
白马塘村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面积约4 km2,属平原地区。杭白菊是白马塘村的一大特色产业,景观设计以杭白菊文化为主线进行乡村风貌的提升,期望以“拾菊思乡韵”为景观营造理念,将杭白菊文化融入村庄景观,并发展成杭白菊系列产业。项目从文化挖掘、景观提升、产业延伸入手,并以文化挖掘与景观提升为重点,带动产业的发展。
文化元素挖掘为意向表达提供原型。杭白菊具有降火、静心、补肾等功效,其制作工艺严格有序,传承历史悠久。入口处以杭白菊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打造入口景观节点,给游客以崭新的印象;宅旁绿地处以自然式的乡土植物种植为主,结合白菊、茶罐、农耕等抽象化元素,创造随处可见的文化角落;应用菊花的色彩、形状,搭配一系列功能性的设施标识,体现菊花文化的氛围。
文化元素的利用可推动产业发展的潜力。杭白菊的色彩形态、疗养功效、茶道文化带动产业的蓬勃发展。大片花田的观光促进了传统种植类型的转型升级,带动了乡村摄影产业。茶道中的诗词歌赋与亭廊结合,创造蕴含诗意的景观生态,营造乡村特色品牌。给游客提供DIY手工茶艺制作,如制作菊花枕、菊花糕等,加深游客的体验感。
2.3.1 资源发掘,聚焦三生
景观资源的发掘利用是景观设计重要基础。乡村景观资源以生态、生产、生活资源为主,依托丰富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农业、手工业、制造业等生产资源,以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建筑等生活资源,促进景观的多维塑造,为乡村景观设计打好基础。
2.3.2 文化融入,传承精神
中国乡村文化历史悠久,已成为地区人民的精神支柱和特色所在。聚宝湾的农耕文化意味深长,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塑造农耕文化园,结合田园元素和景观小品,再现劳动生活的场景。白马塘村以杭白菊文化为主线,将杭白菊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通过文化带动系列产业的发展。
2.3.3 产景融合,塑造品牌
产业是乡村的内在活力,产业景观有助于乡村经济的稳步发展。产业景观主要以乡村产业为基础,融合景观设计而形成。白马塘充分发掘杭白菊的发展潜力,将杭白菊元素融合到乡村植物设计和艺术产品中,并开展相应的体验活动,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三生元素在现实中相对独立,各自发挥着不同作用,但作为一个综合体,景观是“三生融合”的结果。经查阅资料及案例分析认为,乡村景观营造一般可分为3个步骤。(1)元素整合,即对场地中相关要素的收集整理,以及前期资料的准备,包括农业产业发展和历史文化保留情况等;(2)景观设计,即将整合的元素经过合理的景观设计手法进行初步设计;(3)主题升华,即将景观赋予特殊意义,打造具有一定理念的乡村景观(图1)。
元素的融合反应形成多彩的乡村景观,应用三生元素形成景观的设计方法有3种。
3.2.1 具象优化
现实生活中各种元素一般独立存在,其造型或自然,或人为,要形成一定的视觉效果,则需进行景观优化,如传统的堆山叠石、引水藏源,现代的植物绿篱、花石景墙等。提倡在人工中见自然,是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是现代技术的发展。
3.2.2 抽象具化
乡村景观除具象的景观展现之外,村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是村民精神寄托的重要部分,但这些元素触不及摸不着,需要设计师以更加直接的景观形式展现。同时,乡村文化景观是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类型,设计实践中更多地使用场景的延续手法[14],如使用景观墙绘小品表达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使用雕塑标志物纪念历史名人,建造戏台、小广场等演绎历史故事等。
3.2.3 业态活化
乡村产业结构是乡村自然环境、景观类型的直观反映,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景观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农业景观、产业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的潜力被发掘,在政策引领下,产业经济成为乡村新的风向标,农家乐、乡村名宿、户外体验成为新市场,同时也成为一道独特的产业景观风景线。
耕头畈村位于兰溪东北郊10 km,下辖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耕头畈自然村。全村共588户,现有人口1 758人,外来常住人口300人,耕地面积约61 hm2,山林约15 hm2,水域约13 hm2。耕头畈村分老村与新村两部分,老村历史丰富,老旧建筑较多,新村建筑现代,生活富足。
4.2.1 生态元素
耕头畈村紧临金华江,自然风光好,有捕捞等传统活动。村域内以农作物种植为主,香樟林片植于村庄周围;村庄内现存一处水池“猪母泉”,兼具景观与居民盥洗功用。村内主要绿植以盆栽及种植菜地为主,盆栽绿植有橘树、侧柏、罗汉松及部分花卉植物;菜地则最大化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空地,满足自给自足,但布置相对散乱。村内有意识地进行垃圾分类,但缺少一定的行动性,管理上缺乏有效性。
4.2.2 生产元素
目前村内以花卉苗木产业为主,以种植业为辅;村内自主产业较少,年轻人多在周边工厂与电厂工作。新村内有淘宝驿站、饭店及小商店,因临近金华江,渔业为旧时的重要产业,另外还有养蜂、家禽养殖等传统产业,但已较少。总体上一产相对稳定,二产缺少,三产薄弱。
4.2.3 生活元素
生活元素分为物质元素与精神文化元素。老村历史丰富,保存有三处粮仓遗址,村内老旧建筑遍布,一处水塔,大部分建筑为庭院围合。老村居住者多为老人,交谈间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得知早期村庄位于金华江沿岸,由于常年洪水淹没,遂迁居于此。新中国初期,备粮战荒的年代深刻影响着老一辈人。
基于前期深入调研,以“特色主题乡村”为建设目标,将“旅游体验化”融入景观设计中,期望以美食产业助力本村旅游发展。在基础设施上,除墙面美化、给排水处理、道路翻新外,合理进行部分墙面的立面艺术化处理,如生活墙绘、生产用具展示等;主要游线铺设老石板历史记忆路,在休憩点设计邻里和谐园、大香樟树园等。在体验式景观上,设计景观菜园、粮仓遗址园、打泥墙体验区、螃蟹美食街等,将生态、生产、生活融入体验式的景观中,使玩赏兼备。
4.4.1 特色景观菜园
工业社会以后,资源利用与绿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园林景观与农业种植的结合成为一种新形式,可观地景走入人们的视野[15]。乡村可食景观的营造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利用“具象优化”的方式,创造景观菜园(图2)。耕头畈村景观菜园位于老村东北面,紧邻猪母泉,菜园两面围合,一面朝向猪母泉。景观提升是让围墙上爬满攀缘植物,对菜园内部区块重新划分,使道路交错连接;标识牌说明兼蔬菜作物科普,打造生态上的教育景观菜园,增加趣味性。
4.4.2 粮仓遗址园
建筑遗址是村庄历史的见证。粮仓旧址位于老村入口处,3个粮仓遗址均有部分损坏。以“粮仓遗址园”为设计理念,在保留原有粮仓的基础上,其中1个粮仓利用防腐木围合,防腐木上展览备粮战荒时代的照片,另2个粮仓设置为休息空间,供游客停留学习(图3)。同时,利用洪水期顺水而下的枕木塑造景观小品,配以文字解说牌,回溯抗洪的艰难时期,感受历史时代中人们的拼搏精神。该设计中,以粮仓为主题内容,配以历史图片和历史景观小品,以独特起伏的馒头状地形,让人仿佛穿梭于历史丛林中。
图3 粮仓遗址改造前、后的变化
4.4.3 吃货美食街
耕头畈村新村期望以产业带动乡村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业态活化。该部分将早期村中的菜市场大棚改造为乡村美食街,以土生兰江蟹作为特色产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商家入驻(图4)。游客在老村驻足游玩之后,来到新村可尽情享用美食带来的乐趣,白天游玩后,夜晚美食街灯火通明,让游客感受夜晚乡村的魅力,而乡村经济的发展依赖各产业的同步发展。
图4 美食大棚改造前、后的变化
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设计方法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小桥、流水、人家并非过去时,乡村振兴的时代在向着生态山清水秀、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的目标不断前进。乡村景观设计并不是征服自然,应是顺应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基于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元素整合,通过三生元素融合的设计方法,使主题得到凝练升华,保护乡村生态的友好和谐,是乡村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是基于三生元素调查下的“三生融合”的设计方法,期望能在更多的设计案例中得以实践,为进一步深化细致的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