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构建研究*

2022-06-10 05:53杨继瑞罗志高
关键词:德阳市环境质量绿色生态

杨继瑞罗志高

(1.重庆工商大学 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庆 400067;2.成都大学 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3.西南财经大学 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74)

一、引言

2021 年11 月26 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批复同意《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送审稿)》。11 月29 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该规划是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强调了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这一主要任务。研究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有利于构建成德眉资生态环境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绿色生态都市圈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自然、生态、宜居环境等方面融为一体,优势互补、相互依托、相互融合、互动互利、协同共治、共建共享。基于同城化的绿色生态都市圈,可以追溯到18 世纪60 年代,当时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念。当大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建设新的田园城市来转移、容纳人口和产业;田园城市之间以乡村绿带为界隔,又以其相联结,形成城乡结合的城市群结构,也就是霍华德所称的社会城市。(1)何刚:《近代视角下的田园城市理论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06 年第2 期,第75-78 页。随后,现代生态城市理念被提出,起源于霍华德田园城市中城市与自然平衡的思想。(2)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城市规划》2001 年第1 期,第59-66 页。生态城市理念主张利用工程技术等手段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3)Register R, Ecocity Berkeley,building cities for a healthy future, Berkeley, Calif. : North Atlantic Books, 1987,pp.71-87.随着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低碳城市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纳与构建。2003 年,英国政府首次将低碳经济定义为通过更高的资源生产率,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实现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4)Department for Trade & Industry,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London: DTI,2003.随后,“低碳”理念逐渐由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5)戴亦欣:《低碳城市发展的概念沿革与测度初探》,《现代城市研究》2009 年第11 期,第7-12 页。2008 年以来,在UNEP、OECD 等国际组织倡导下,绿色城市相关概念受到众多研究机构与学者的高度关注。绿色城市将更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与更低成本及环境负面影响结合起来,并力图更有效应对人口贫困与社会分化等问题。(6)Simpson,The Economy of Green Cities, Berlin: Springer ,2013,pp.33-56.特别是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天府新区视察时,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这一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天府新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7)董丝雨、刘依林:《成都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2021 年7 月24 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724/c64387-32168460.html。。公园城市是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通过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和城乡生态格局的优化,来形成“人城境业文”和谐统一、多功能融合的“中国方案”。

田园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公园城市的演变都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的结果。而这些城市建设均以某一个城市为“点”进行生态规划建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绿色生态”概念为核心的城市建设已经不仅局限于某一个城市,而要求在毗邻城市同城化基础上形成一个“绿色生态都市圈”。

2016 年3 月30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该规划中提出了“成都都市圈”的概念,其发展目的是充分发挥成都市的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市、资阳市、眉山市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形成带动川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的《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规划范围拓展至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总面积3.31 万平方公里,2020 年常住人口约2,966 万。随后,国家对成都都市圈的构建提出了绿色生态发展要求,2018 年10 月,《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按照公园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加快提升发展能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将“主干”从成都扩展升级为“成德眉资”。随即,《关于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合作协议》《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 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德眉资同城化暨成都都市圈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实施方案》《共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同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合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有如下四点意义。第一,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是积极回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使命担当。目前,全国已有7个低碳省(区)及80 个低碳城市提出了碳排放达峰目标,承诺达峰年份为2025 年。(8)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3 期,第1-15 页。在绿色生态都市圈建设过程中,会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绿色技术要素,使得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得到不断优化,最终实现碳中和。第二,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是建设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行动。成德眉资不仅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也是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在保障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实际行动。成德眉资是西部地区最有条件、最有基础实现同城化发展的区域,强化区域环境协同治理会极大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四,构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是高质量发展中的示范。有利于贯彻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的任务,将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拓展到成德眉资全域,可以为国内外城市群发展的高质量生态样板提供实践经验。

本文主要以成德眉资为研究对象,从绿色GDP和环境质量指数两个方面对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进行评价。一方面,绿色GDP 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体现扣除环境因素的真实经济增长绩效。另一方面,环境质量指数需要审慎构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算,用于评价成都都市圈的生态环境污染危害的情况以及自然环境质量。

二、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绿色GDP 核算

成都都市圈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排头兵,更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排头兵。因此,成都都市圈要突破传统的GDP 考量,要在绿色GDP 的核算上率先垂范,走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前列。

绿色GDP 是指一个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借鉴相关研究,(9)朱承亮,岳宏志,师萍:《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 年第5 期,第3-20 页。构造成都都市圈的相对绿色 GDP 核算指标。考虑到绿色GDP 核算的可操作性,且环境保护需要关注的重要领域是工业部门,以及考虑地级市数据可获得性,本文选择的主要指标侧重于工业领域的环境污染及治理要素,从而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扣除工业环境因素的衡量经济增长绩效的办法。具体而言,先通过定量方法测算,构建既考虑环境污染排放又考虑环境污染治理的环境指标,测算出环境综合指数(ECI),ECI 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越小;反之,则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越大。最后,将各地区的GDP 与环境综合指数的乘积定义为各地区相对绿色GDP(GGDP)。

从环境的投入和产出入手,共选取6 个指标,其中包括2 个绝对量指标和4 个相对量指标。投入指标用污染治理投资总额来表示,产出指标主要考虑工业“三废”的排放及其处理情况,具体指标说明见表1。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和地方统计年鉴,部分缺失值依据二次计算和插值法进行处理。

表1 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说明

借鉴已有处理市场化指数的做法,(10)樊纲、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 年第3 期,第9-18 页。采用因子分析来构造ECI,其中在确定因子权重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为了消除由于量纲不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全部数据均通过了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即在显著性为1%的水平上拒绝了相关矩阵是单位阵的零假设。因此,本文所观测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在选择因子个数时,采用使前k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的办法来确定。基于本文研究目的的考虑,在计算出综合因子得分之后,按公式(1)将其转换成[0,1]区间取值,即为本文所测算的ECI,见表2。

其中,Si为第i 个省份的综合因子得分值,max(Si)为对应综合因子中的得分最大值,min(Si)为对应综合因子中的得分最小值。

表2 环境综合指数(ECI)

从表2 来看,2001—2020 年ECI 排位依次为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和资阳市。成都由于早期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资本和先进技术,能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从而污染排放量日趋减少,表现出较高的环境综合指数值;而德阳市、眉山市和资阳市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污染产业转移、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使得这三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很大,表现出较低的环境综合指数值。进一步分析发现,2001—2020 年四个城市的ECI 值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环境治理力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加强,环境治理有一定的效果。

本文将上述得到的地区ECI 与地区GDP 相乘得到地区GGDP,即GGDPit=ECIit×GDPit,GGDP 值见表3。GGDP 值越大,表明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代价越小,这样越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2001—2020 年成德眉资的GGDP 值逐渐增大,说明成都都市圈在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代价逐渐减小,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了显著成效。另外,成都都市圈内各城市的GGDP 的差距较大,近几年来看,成都市的GGDP 值最大,德阳市紧随其后,眉山市排第三,资阳市排最后,且眉山市和资阳市的GGDP 不足成都市和德阳市的一半。

表3 相对绿色GDP(GGDP 值)

三、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分析

环境质量指数需要审慎构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算,用于评价成都都市圈的生态环境污染危害的情况以及自然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是由多种环境要素所组成,在环境质量评价时,对每一环境要素常选用若干个评价参数来描述其质量。环境治理指数可以反映环境质量的综合特征,在全面评价环境质量方面是有意义的。

(一)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测算

为准确测量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需要精准把握绿色生态都市圈的内涵,构建生态环境指标体系,见表4。

表4 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依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以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2014—2019 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三维立体数据表,运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评价。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四川统计年鉴》,部分指标值依据二次计算和插值法进行处理。

参考相关做法,(11)孙才志、童艳丽、刘文新:《中国绿色化发展水平测度及动态演化规律》,《经济地理》2017 年第2 期,第15-22 页。运用熵值法测算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为避免标准化值出现负值,更好体现逆向指标的作用,采用极值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依据线性拟合公式进行测度:

其中,Yit为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ωj为指标权重,Cij为标准化值,i为城市,j为指标,t为年份。

在区别正负指标属性基础上,通过极值法得到指标标准化值Cij,并运用熵值法计算出评价指标权重组合,得到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见表5。

表5 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2014—2019 年)

(二)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分析

1. 时空演化分析

从时序上看,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呈波动趋势,如图1 所示。整体上,样本考察期内,2014 年环境质量指数为0.4762,2017 年环境质量指数仅为0.4598,随即又开始稳步上升,2019 年环境质量指数达到0.4751。具体而言,主要是受到德阳的影响,德阳的环境质量指数在2014—2016 年都呈急速向上态势,从0.3896 上升至0.4207,增长约8%。然而,2017 年指数却急速下降至0.3510,下降了16.6%,直到2019 年指数才上升至0.3086;而其他三个城市的环境质量指数基本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

图1 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发展时序演变特征

从截面来看(样本考察期均值),成德眉资4 个城市间的环境质量指数差异显著,如图2 所示,其中极大值为成都市(0.5892),极小值为德阳市(0.3606),极差为0.2286。对成德眉资4 个城市间的环境质量指数进行降序排列,成都市位列第一,资阳市位列第二,眉山市位列第三,德阳市位列第四。可以发现,环境质量指数位于前列的城市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较好,在绿色生态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绿美城乡建设、绿色生活方式、城市绿色发展各方面都有优势,而排名靠后的城市区位优势不明显,说明同城化进程中,德阳市的绿色发展尚需加力。

图2 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截面演变特征(样本均值)

2. 按城市分析

将成德眉资4 个城市2014—2019 年各城市的环境质量指数绘制成柱状图,如图3 所示。可以看出,从2014 年到2018 年,成都市的环境质量指数最高,资阳市排第二,眉山市略高于德阳市,德阳市最低。然而,2019 年,资阳市的环境质量指数反超了成都市。另外,眉山市和德阳市的环境质量指数一直低于成德眉资的平均值。整体看来,成德眉资城市之间环境质量指数差距较为明显,特别是历年来,德阳市的环境质量指数排最后。在同城化发展战略背景下,德阳市面临较大的压力,除了要把握好同城化发展战略机遇外,还需要寻找新契机深化合作,优化机制,通过追赶式和跨越式发展,跟上绿色生态的同城化步伐。

图3 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分城市比较

3. 子系统演变分析

依据极值熵值法测量结果,按层次加总原则,绘制出子系统的时序演变趋势,如图4 所示。可见,成德眉资城市子系统发展水平高低次序为:绿色产业发展>绿美城乡建设>城市绿色发展>绿色生态建设>绿色生活方式。其中绿美城乡建设上升幅度较大,增长速度较快;绿色产业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准,然而略有下降;城市绿色发展波动较大;绿色生态建设和绿色生活方式水平最低,然而走势较平稳,说明成德眉资在同城化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重视绿色生态建设和绿色生活方式的改善。

图4 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子系统比较

从子系统截面看(如图5 所示),2019 年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与2014 年相比,演变轨迹不尽一致,各城市间差异明显。从绿色生态建设系统看, 2019 年眉山市的绿色生态建设水平较2014 年有一定程度上升,但成都市和德阳市绿色生态建设水平略有下降。从绿色产业发展系统看,只有2019 年眉山市的绿色产业发展水平较2014 年有一定程度上升,其他三个城市绿色产业发展水平均略有下降。从绿美城乡建设系统来看,2019 年资阳市的绿美城乡建设水平较2014 年有大幅度上升,其他三个城市绿美城乡建设水平均略有下降。从绿色生活方式系统看,相比2014 年, 2019 年德阳市和眉山市的绿色生活方式水平略上升,但上升幅度小,而成都市和资阳市绿色生活方式水平略下降,下降幅度也小。从城市绿色发展系统看,2019 年成都市的绿色发展水平相较于2014 年大幅度下降,眉山市绿色发展水平略有下降,相反,德阳市绿色发展水平略有上升,资阳市绿色发展水平大幅度上升。以上变化说明,近5 年的绿色生态都市圈发展波动较大,但是相比于5 年前,绿色生态都市圈发展水平未能与经济发展协同提升,各城市在推进绿色生态都市圈发展进程中,需要更加注意发展成果的共享。

图5 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子系统截面比较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2001—2010 年,成德眉资的GGDP 值逐渐增大,说明成都都市圈在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代价逐渐减小,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了显著成效。另外,成都都市圈内部的GGDP 的差距较大,眉山市和资阳市的GGDP 不足成都市和德阳市的一半。第二,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趋势,相比于5 年前,环境质量还未能与经济发展协同提升,主要是受到德阳市的影响,其他三个城市的环境质量指数基本呈现稳步上升的状态。第三,成都都市圈内部的环境质量指数差异显著。眉山市和德阳市的环境质量指数一直低于成都都市圈的平均值,尤其德阳市历年的环境质量指数排名最后。第四,成都都市圈子系统发展水平高低次序为绿色产业发展>绿美城乡建设>城市绿色发展>绿色生态建设>绿色生活方式。

分析其深层缘由,有几下几方面。第一,成都都市圈跨部门、跨区域联动协调不够,联防联治覆盖面亟待扩宽。例如,城市间废弃物处置缺乏协同联动、共治共享机制,大气污染排放、机动车排放标准等存在差异,水源地、排污口、生产活动缺乏合力规划等。第二,成都都市圈域内绿色生态建设不平衡,成都设施超负荷运转与德眉资设施“吃不饱”并存。德眉资在公园城市建设、城乡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力度、生态价值转化程度等方面与成都存在差距。第三,成都都市圈城乡绿化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并未突出地域特色,且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第四,成都都市圈缺乏贯通跨越区域的生态绿带、绿色生态廊道、核心绿色屏障和环城绿带。第五, 成都都市圈新绿色产业引进和迭代不足,招商引资成效不佳,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普及度低,缺乏生态系统一体化模式和有关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集群。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成德眉资同城化的绿色生态都市圈建设中暂无“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方案,以及绿色GDP 核算未受到充分重视。囿于数据限制,本文中对绿色GDP 的核算数据仅来源于工业领域,可能会低估或高估环境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此,促进成都绿色生态都市圈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和较长期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双碳”行动方案,协同推进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制定成都都市圈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现更加可行的低碳、零碳路线图,其中包括加快落实成都都市圈碳排放达峰时间和主要指标,以及主要能源碳排放行业达峰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及碳排放控制要求,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同时,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推进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积极筹建碳中和天府实验室,加强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并完善“碳惠天府”机制,实施碳资产提升行动,科学分解、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指标,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有条件的地市率先达峰。

第二,率先构建和实施绿色GDP 核算体系。成都都市圈建立统一的绿色GDP 核算体系,完善和补充绿色GDP 核算的相关指标,至少应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反映自然资源的统计指标。对自然资源应就其资源存量、资源耗损量两部分价值分别核算,以便于开展资源存量的均衡分析。二是反映生态环境的统计指标。生态环境的核算包括生态环境效益与损耗两方面,其中效益是客观存在的。例如,森林生态环境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化,把这些效益折合为价值即为生态环境的效益价值。环境损耗是指生产活动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价值。三是反映环境污染的统计指标。包括环境监测、环境污染防治及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三部分。环境监测指标主要指大气中各种污染物含量和综合环境质量等,环境污染防治指标包括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费用、已治理环境污染占环境总污染的比重等,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对人、公共设施、农、林等造成的损失。

第三,构筑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一心一屏三网三环多片”生态空间格局。“一心”,即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一屏”,即龙门山—邛崃山生态屏障;“三网”,即岷江、沱江干流及其支流、涪江支流形成的生态水系网;“三环”,即以环城生态区、成都第二绕城高速、成都第三绕城高速为骨架,串联城市生态公园、郊野公园、环都市圈森林湿地公园,形成多层次的生态环;“多片”主要依托城市通风廊道、生态绿楔等,划定联系各类生态斑块、防止城市连片发展的生态绿隔区,发挥生态维育、城市隔离、农田保护功能。

在打造城市绿心和生态屏障方面,都市圈内各城市需共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联合实施“增绿增景”生态工程,加快建设世界级城市绿心,并将加强龙门山、邛崃山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筑牢生态屏障。同时,还将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开展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重点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研究,建设典型生态系统科研观测站,重建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植物群落, 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在共建蓝绿交织生态水网方面,构建沱江绿色发展轴,系统修复岷江、沱江等流域自然岸线和湿地,协同建设沿江生态廊道,促进与涪江支流绿色廊道贯通成带,完善生态、补水、防洪、健身、休闲等功能。同时,将联合实施跨境河道疏浚、防洪工程建设,统筹保障河流、湖泊生态基流,积极修复、恢复河流生境,恢复提升河流、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与质量。

在共筑城市生态绿环方面,联合建设以天府绿道为脉络的生态工程网络,健全形态丰富、类型多样的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打造高品质城市中心公园,构建成都环城生态区。同时,将提高成都第二绕城高速生态环绿色空间比重,形成以郊野公园和生态农业为主的环状绿化带,并将依托成都平原森林城市群建设,推进成都第三绕城高速景观绿化。此外,协同推进高速路网绿化、国省干道绿化、村镇道路绿化,有效贯通城市间森林、湿地,联通生态绿楔,完善城市生态绿网体系。

第四,协同促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一方面,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向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转型。具体而言,发展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培育生态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延伸农业生态价值;深入推进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共建城市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打造支柱性生态服务业,升级支撑性生态服务业,强化保障性生态服务业,培育创新性生态服务业,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产业转型。(12)李星林,罗胤晨,文传浩:《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推进理路及实现路径》,《改革与战略》2020 年第2 期,第95-104 页。同时,推进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 大力推广运用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协同推广新能源汽车,统筹布局电动汽车配套设施。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可搭建资源变资本转化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可量化、能变现,打通生态资源变资本的转化通道。(13)罗胤晨、李颖丽、文传浩:《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内涵厘定、逻辑框架与推进理路》,《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3 期,第130-140 页。加快建设西部环境资源交易中心和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争取开展气候投融资国家级试点,建立健全排污权、水权、林权交易市场。同时,将探索构建生态产权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 建立生态产品经营联合开发机制,健全沱江、岷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

第五,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在流域协同治理方面,将开展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试点,联合整治青白江、北河、鸭子河、府河等重点跨界河道,共同提升南河、通济堰等河流水质,持续推动流域上下游水质稳定达标。 同时,还将加强水生生物保护,系统开展水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同时,完善岷江、沱江、人民渠流域联防联控机制,推动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推动细颗粒物浓度持续下降,遏制臭氧浓度上升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同时,将加强工业源、移动源和生活源污染治理,协同控制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排放。建设通风廊道,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并将建设重污染天气应急动态决策管理系统,开展交界地带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分级标准试点,建设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推动大气污染跨界治理。在土壤污染防治与固废处置方面,加强涉重金属行业、工业尾矿等污染防控,大力推行重点行业企业固废减量等措施,稳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时,将开展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进受污染土壤修复治理示范,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强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深化邻近区域固废协同处置,强化跨行政区转移监管,推进城市间固废处置设施共建,鼓励垃圾环保发电厂跨市共用,开展“无废城市”试点。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将依据声环境质量状况和噪声投诉情况,以社会生活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整治为重点,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声环境质量。

猜你喜欢
德阳市环境质量绿色生态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清明馍馍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
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