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类非遗“常州小热昏”:校园边缘文化的理性探寻

2022-06-10 01:54周进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8期

周进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常州“小热昏”也渐渐消失,透视常州“小热昏”的现状,我们教师要能把这非遗文化带进校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热爱非遗文化。我们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在传统中创新,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曲艺类;常州小热昏;校园边缘文化

在有关史料记载中,最早的梨膏糖说唱艺人是清朝末年苏州的赵阿福,其说唱的内容大多数是讽随社会的现象。受到当下多元文化的冲击,“常州小热昏”已接近消失,常州“小热昏”又称“小锣书”或“卖梨膏糖的”,是江苏的一种曲艺形式,是伴随着江浙地区民间艺人叫卖梨膏糖而产生的一种曲艺,揶揄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特别是贪官豪绅的丑闻等。当时赵阿福为了免遭迫害或者引来不必要的麻烦,他这些戏称为“热昏”,也就是头脑发热满口胡言,不能当真。“常州的小热昏”由此产生,一直流传至今。后来赵阿福的弟弟陈长生将这一艺术发展成熟,并在江浙一带传播开来。常州“小热昏”的主要的艺人就是包云飞和吴金寿,当时在常州的梨膏糖是很有市场的,常常可见售梨膏糖的艺人说唱,可是后来渐渐地梨膏糖市场萎缩,到了八十年代就很少见到,甚至几乎消失。

一、透视“常州小热昏”现状

1、多元文化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崇尚外来文化,对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却很少关注,再加上政府宣传和保护的力度也不够,导致这些非遗文化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特别是常州的小热昏,已经面临消失的地步。

2、从业者无

当下的社会是快节奏的,很多的人都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对这样的职业非常的不重视,而且常州的“小热昏”,要想能够把词说好真的是很不容易,不仅要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且还能“说、学、逗、唱”,没有几年的功夫,根本学不成。在当下的社会中,这样的职业收入也非常微薄,他们认为小热昏是枯燥的演艺生活,没有几人想学,只有一些老艺术人才能坚守这个艺术。

3、艺术单一

当下社会,人受信息时代的影响,他们娱乐的内容更多元化。可是常州小热昏表演的形式单一,而且观赏性和时代性不足,不适合当下人的欣赏口味,这样就渐渐地消失了。同时小热昏的艺人文化程度不高,导致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在创编更新这方面能力较弱,很难能够提高创编的艺术。

二、多种举措提升常州“小热昏”传统与创新合力

我们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色,开设校本课程,纳入到学校艺术教育,让常州的“小热昏”走进校园,走进进课堂,培养出常州“小热昏”的传承人。基于常州“小热昏”的特点,我们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把常州小热昏进行传统和创新综合,让学校的每位学生都能了解常州“小热昏”这种非遗文化的特点,而且还能有兴趣地表演。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谈几点做法:

1、说唱多元化

常州“小热昏”使用的是当地的方言,与当下的普通话差距较大,其他地方的人根本听不懂,再加上常州“小热昏”演唱的听辨效果不佳,这样就导致很多的外地人根本听不懂。我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欣赏这些语言,对于当下的初中生来说,他们讲的都是普通话,對于这些地道的方言他们根本听不懂,对于“小热昏”中搞笑的内容就失去了意义,严重影响了欣赏的价值。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班级内容针对这些弊端,征询学生的意见,这是我们当地的非遗文化,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些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这个非遗文化将要丢失。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非遗文化时,要能考虑到观众的特点,因地而异。在我们常州的当地,我们可以保留着“小热昏”原汁原味的特点,让我们常州人听着亲切,而且还能便于我们常州人任意发挥和表达。如果不是我们当地人,我们就采用标准的普通话,让观众能够听明白唱词的内容,能够产生共鸣,让其感受着“小热昏”的魅力。

在教学生学唱的过程中,同样的唱词让学生分别用家乡话和普通话进行表演,他们也能把唱词发胡的淋漓尽致。

2、伴奏增强表现力

常州“小热昏”使用小锣、三巧板和莲花板伴奏,以前用的时候通常就是运用这些进行伴奏,可是节奏感不强,旋律较差,显得十分单调,缺乏表现力,欣赏时感染力不强。特别是当下的初中生,他们在使用这些传统的道具时,感觉十分费力,当下的学生他们才艺可谓是异彩纷呈,他们会二胡,会钢琴、会架子鼓,会小提琴等等,学生在表演中,如果能够把当下的乐器穿插进去,可能就具有不一样的效果。我在指导学生表演时,我就借助于二胡伴奏,这样就使“小热昏”说唱有旋律,而且起到很好的效果。后来在表演中,我让学生采用小型的乐器伴奏,伴奏的音乐旋律更强,音色配置更加多元,这样就提升了常州“小热昏”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也更加积极,在这样的创新中,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而且他们的表演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

3、主动创编唱词

常州“小热昏”其实是一种表演艺术,非常灵活简便,而且唱词都是大众化、口语化,具有灵活性、地方性、趣味性的特点,当下的常州小热昏已成为当地的社会新闻、历史故事、家庭轶事的说唱载体,还常常穿插快板、绕口令等多样的形式,能很快活跃气氛,这么好的非遗文化,如果丢失太可惜,因此,做好非遗文化的传承,是我们教育者义无反顾的责任。

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小热昏和他们之间密切的联系,笔者便鼓励学生积极创编唱词,主动填词说唱,把自己身边的故事、社会新闻穿插进去,让传统文化焕发崭新活力。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让常州“小热昏”这种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我们教师要能根据当下的学生的特点,灵动地整合非遗文化,在传统中创新,让每一个初中的孩子能够爱上常州“小热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刘廷新.江苏"小热昏"的历史沿革与传承谱系探微[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1):6.

刘廷新,李红兵.大运河常州段沿岸曲艺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喜"与"忧"[J].歌海,2019(3):7.

刘廷新.江浙沪"小热昏"的缘起,传播及嬗变述略[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