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青光眼亚专业负责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医学会青光眼学组组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眼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青光眼学组委员。擅长各类青光眼的诊治、手术,包括复杂疑难病例的诊治,各类白内障的诊治、手术,包括复杂白内障手术和高端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周四全天
向浩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主治医师。擅长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青光眼诊治及青光眼激光治疗。
门诊时间:周二全天(四川大学华西天府医院),周四上午(华西医院本部激光门诊)
“眉似柳叶染新绿,眼如秋水会传情。”这描述的大概是一位眉目清秀、眼波流转的佳人。可是,当“新绿”“秋水”这些描绘眼睛清澈明亮的词与某种眼部疾病的特殊征兆联系在一起时,就很让人惋惜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唐莉教授介绍,有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发作时有时眼睛会出现瞳孔散大,黑眼仁混浊发青,它还有一个大家熟悉的名字——青光眼。
青光眼并不是一种罕见、冷门的新疾病,相反由于其有着鲜明的特征,数千年前就留下了直观而清晰的记载——在《希波克拉底誓词》中,青光眼被描述为“老年人瞳孔呈蓝绿色并失明”和“非炎症性失明”,这种现象在秦汉时期中医典籍《诸病源候论》中被称作青盲。但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中西医都没有办法进一步观察、发现病因,直到1850年,赫尔姆霍兹发明了检眼镜,人们第一次通过肉眼看到眼底的景象,才终于看清瞳孔后面的结构。通过检眼镜,眼科鼻祖格雷费发现了青光眼视杯的凹陷,考虑到发生凹陷最直接的可能是压迫导致的,所以他推测眼压增高压迫了视神经,进而导致了视神经萎缩。这是人类首次提出了对青光眼失明原因的猜想,而且令人惊异地准确。格雷费的理论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欧美国家仍在指南中坚持“没有视神经损害,不诊断为青光眼”。
青光眼是世界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是一种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在青光眼定义中,常被忽视的关键词是“不可逆”,这其中涵盖着的是我国高达2100万的青光眼患者群体,而其中,致盲人数的比例超过1/4。青光眼究竟为何如此具有杀伤力?
“我们可以把眼球想象成摄像头,把大脑想象成计算机,那么视神经就像连接眼球和大脑的‘数据线,可以把眼球看到的东西传输到大脑里。如果视神经受到损伤,即使我们眼球能够很好地看到东西,但‘数据线受损,传入大脑的信息也是不完全的,从而导致视野的丢失;如果视神经受损非常严重,那么眼球虽然能看到东西,大脑却接收不到任何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视而不见。”唐教授生动地解释了关于视神经损伤所致的视力下降。
视力是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而视力又分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唐教授介绍,“我们平常所说的视力就是中心视力,它反映的是视网膜最敏感的部位——黄斑区的功能,是人眼识别外界物体形态、大小的能力。周边视力也叫视野,也就是眼睛固定注视一点时所能看见的空间范围。简单来说,视力负责把东西看清楚,属于看的精度,平时我们看书、看手机、看视力表都属于视力的范畴;视野则负责使用余光把周边范围的物体看到,属于看的广度,我们平时走路直视前方,并不用刻意低头,但仍然能灵巧地避开脚下的障碍物,这就是视野在发挥作用了。”
对青光眼患者而言,由于其视神经损伤,导致视野受损,生活中看到的景象都自带一个“暗角滤镜”;严重的时候,甚至只能看到中心很小的一点范围,宛如“管中窥豹”,走路时不得不频繁低头看脚下,避免脚下被绊,同时还要迅速抬头张望,避免撞到路人或电线杆,这样难顾左右的状态,是晚期青光眼患者异常痛苦的真实写照。
青光眼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后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不便,且作为全球第一不可逆的致盲性疾病,却少有人了解。唐教授介绍,知晓率过低是青光眼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难点。有研究显示,发达国家青光眼的疾病知晓率小于50%,而发展中国家对于青光眼的疾病知晓率甚至小于10%。据统计,全球有约6000万人患青光眼,约60%的青光眼患者分布在亚洲,其中只有50%的患者知晓自己患病的事实。而在我国,青光眼患病率约为2%,在14亿人口的基数条件下,预测可能存在约280万青光眼患者。
还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没有发现疾病,也无法做到及时就诊,而若不能尽快将患病的人群识别出来并及时加以干预,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庭和社会来说,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尽管医学领域一直专注于与青光眼对抗,但我们对青光眼的了解仍然有限。受限于相关基础研究的水平,目前医学界并没有充分掌握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病因,这也使得青光眼像是一辆没有倒挡的汽车,一旦确诊只能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控制,延缓视神经损害、保护视力,却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实现彻底治愈。F141E713-5784-4001-B674-7A7F43298219
在所有的眼病中,虽然白内障是世界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青光眼排在第二位,但是白内障手术可以彻底治愈疾病,而青光眼患者若被延误病程,则几乎没有回转的余地了。临床上,大部分前来就诊的患者都已经处于病程的中晚期,视力损害也很难恢复。
很多青光眼患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不进行检查无法知晓,而等到出现症状甚至视觉明显受损时再就诊,视神经的损害已无法逆转。唐教授指出,人的眼睛很神奇,有“代偿”功能,只要一只眼睛的视力没有问题,视野也没有缺失,即便另一只眼睛发生了眼病,也可能“蒙混过关”。恰巧,青光眼虽是双眼患病,却通常一侧眼睛病变更加严重,因此早期也就更为隐匿。很多时候,即便一只眼睛出现严重问题,大家也不容易发现。等到发现时,通常双眼都只剩“管状视野”了。
尽管当前青光眼尚无法治愈,但早期治疗通常可以阻止损害并保护视力。目前认为,青光眼是视神经受损的结果,这种神经损伤通常与眼内压升高有关。降低眼内压的治疗有助于减缓青光眼。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激光和手术治疗,其目的都是为了降低青光眼患者的眼压。
目前,青光眼患者最常见的药物治疗方法是使用降低眼内压的处方眼药水。其原理为促进眼睛排出液体或减少眼睛产生液体来降低眼内压。另外,使用激光治疗和不同类型的手术也可以帮助液体从眼睛中排出,从而降低眼压。现阶段,医学界除了经典的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和引流阀植入术以外,还有微创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等,为青光眼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传统疗法之外,基因疗法的横空出世也让某些眼科疾病的患者看到了曙光。2017年,一种名为Luxturna的创新基因疗法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患有特定遗传性眼疾的患者,通往基因疗法无限潜力的新大门由此打开。目前,一些创新药研发公司正在努力探索基因疗法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但距离实际临床应用还有较长一段路程需要跋涉。
如果患者在使用激光、药物后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眼压,或者不能耐受每日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青光眼了。除上文所述青光眼各手术方式以外,还有青光眼引流装置植入手术可以选择。其原理是在眼内植入一引流装置,将眼内的房水引出,从而降低眼压。
传统青光眼引流装置植入手术需要制作结膜瓣和巩膜瓣或巩膜隧道,由眼外将引流装置植入眼内,再逐层缝合关闭切口。相比传统的青光眼手术,微创、精准的手术更有利于提高患者视觉相关生活质量,微创青光眼手术(MIGS)也是目前国际、国内研究和发展的热点。2021年底,作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青光眼亚专业负责人,唐教授成功完成了四川省首例青光眼微创手术——凝胶支架引流管植入术。
唐教授介绍,这是一种新型微创抗青光眼手术。该手术系统由凝胶支架和植入器组成,其中凝胶支架是一种从明胶中提取的胶原制备而成的柔性引流管,长仅6毫米,外径150微米,内径45微米,而一根头发丝的宽度约为120微米。与传统小梁切除手术需要打开结膜及制作4毫米×4毫米大小巩膜瓣相比,凝胶引流管青光眼微创植入手术是由眼内植入,只须制作约1.8毫米的微小角膜切口,由预装了引流管的植入器经过前房植入结膜下引流房水,不需要打开结膜,也不需要做巩膜瓣,手术基本没有出血,也无须缝合切口,对眼球组织扰动少。因为没有结膜切口及缝线,术后患者眼表较为舒适,瘢痕化的概率也减少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创伤及术后并发症。
唐教授介绍,手术中用到的凝胶引流管是让青光眼微创手术能更加便捷、安全、成功的关键之一,它是刚刚在国内上市的一种新型医疗器械。2013年凝胶引流管率先于欧洲上市,截至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获批,超过10万例青光眼患者受益。作为国内首个使用真实世界数据辅助临床评价获批的医疗器械,2019年青光眼凝胶引流管正式在海南乐城旅游医疗先行区博鳌超级医院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唐教授作为国内首批完成该手术的专家,在凝胶引流管正式上市前已参与博鳌真实世界证据临床研究,并且在博鳌超级医院完成了3例手术,临床效果良好。2020年3月26日,凝胶引流管正式在中国获批上市。2021年7月,正式商业上市,进入中国。
青光眼引流管微创植入手术有其一定的先进性,但唐教授仍强调,此类手术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因为是从眼内植入,对术者操作精准性、稳定性要求更高,要求术者能熟练使用房角镜,确保植入后眼内1毫米,巩膜层间2毫米,结膜下3毫米;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有丰富内眼手术的经历,在正式操作前还需要上百次的模拟训练。”尽管如此,这种全新的尝试,无疑为青光眼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
唐教授認为,青光眼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需要早筛查、早诊断和早治疗,才能避免致盲的不良后果。
分析青光眼作乱的常见诱因,唐教授作如下总结:一是开角型青光眼及部分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发病前没有任何“风吹草动”,潜在患者平时难以被察觉,待到既成事实时,患者已发展到晚期或丧失了视力;二是大众对青光眼的知晓率低,对危害认识肤浅或毫不在乎,直到视野损伤,才感到懊悔却已于事无补;三是青光眼潜在患者从没有测量眼压的习惯,眼睛出现异常时,没有系统规范地检查,也不按时用药,并不清楚自身眼压的控制状态;四是讳疾忌医,恐惧手术,将小病拖成大患;五是手术后缺乏定期检测,误以为术后就算完全康复了,而忽略追踪观察、定期监测;六是只在意眼压而忽视视野变化,导致疾病死灰复燃,前功尽弃。
正常情况下,人的眼压范围是10-21毫米汞柱,24小时内眼压不断变化,但波动应小于8毫汞柱;超过这个数值,就容易产生视盘微循环障碍,损伤视神经,让青光眼“不请自来”。因此须避免一些可能增高眼压的行为,保持积极乐观心态,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及时消除紧张不安和恐惧等不良情绪;还要注意从小养成用眼卫生的好习惯,不能长时间在强光下阅读,不可长时间玩电子产品,避免疲劳用眼;还应调整好生活作息,合理安排工作和作息,做到张弛有度,饮食清淡且营养,避免吸烟喝酒,远离浓茶和咖啡,保证睡眠充足。青光眼潜在患者要定期进行青光眼筛查,检查项目包括眼压、眼底、视野、房角、角膜厚度、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检查等,唐教授提醒,一旦确诊,须终生治疗和随访。
尽管青光眼的“魔爪”尚不能被连根斩断,但早期用药有助于减轻视神经损伤,控制疾病演变为视觉障碍或致盲,选用药物应遵循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原则。唐教授认为,若是最大用药量仍不能掐断眼压飙升的源头,必须采取青光眼手术,尤其对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通过手术可解除前房角的闭塞,使房水能够顺畅流出,从而降低眼压,还给患者一个“光明的人生”。
(编辑 董玲、王幸)F141E713-5784-4001-B674-7A7F4329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