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戒不掉报复性熬夜”
“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做家务”
“年轻人不喜欢吃小龙虾了吗”
……
最近,与年轻人相关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句式差不多都以“年轻人为什么”开头,囊括了年轻人喜欢的、不喜欢的种种现象,大到就业婚恋,小到吃饭睡觉。细看起来,有些话题确实有探讨的空间,有些话题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何热搜开始默契地“围攻”年轻人?年轻人大规模地成为讨论焦点,社交平台是真正关心年轻人,还是有意编织虚构年轻人的群像?
根据“知微舆论场”提供的数据,近半年来,以“年轻人”为关键词的微博热搜话题有353条,尤其集中在最近两个月。七八月份,连同热搜、话题在内共有124条上榜。平均下来,几乎每天都有两条关于年轻人话题的讨论。年轻人的事,真有这么多可说道的么?这样高的频率,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话题自然发酵、传播的速度。
为什么热搜总围着年轻人打转?其实这也不难理解。社交平台之所以如此热衷制造“年轻人”话题,还是跟“得年轻人者得天下”这条互联网定律有关。
“年轻人”是个泛指的、笼统的概念,热搜中的“年轻人”究竟是指哪个年龄段,没有一个确切答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30岁以下网民占比为34.9%,整体规模约为3.6亿。如此庞大数量的年轻网民,就是热搜中“年轻人”的主要群体。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年轻网民普遍习惯并且擅长利用网络,表达意愿强,活跃度高,是平台流量的主要提供者。简言之,年轻人是流量密码。但凡话题涉及“年轻人”,年轻的网友总愿意点进去看一看,顺便发表两句评论,热度就随之而来了。从这个角度理解,“年轻人”话题的大量涌现,是平台有意投其所好。
另外,也有媒体指出,像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如此迫切地想要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从侧面暴露出另一个信息,即它的年轻用户在流失。根据QuestMobile发布的Z世代洞察报告,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排名前15的App榜单中,快手、抖音、B站位列其中,而微博并不在列。新兴的平台,正在争夺年轻人的流量,并挤占微博的位置。“苦于年轻人对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黏性下降,担心成为昔日论坛那样的‘中老年聚集地,微博就不遗余力地在此類话题上进行有意引导。”资深TMT产业评论人张书乐说。
扎堆出现的“年轻人”话题,虽有出于流量考虑进行炒作之嫌,但仔细看看这些关于“年轻人”的话题,也不能一概而论。
首先,要肯定一部分话题确实是有意义的,是年轻人关心的,至少是切中了一部分年轻人的情绪。譬如,从大量关于“年轻人”喜好类的话题上看,对国风、非遗、汉服等的偏好,的确透露出近几年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用自己的方式寻求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即便不看热搜,很多人也能从身边清晰地感受到这个信号。因此,对于这样的话题,网友乐意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
但更多话题,根本经不起深究。比如,“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做家务”,评论区就有人反驳:“恐怕没几个人喜欢做家务吧,什么锅都让年轻人背了。”又如,“年轻人为何抵触体检”,附和之人鲜少,而多数网友却在质疑,称恐惧体检未免过于矫情。
类似这样的“年轻人”话题多是以偏概全。有些话题可以适用于任何年龄阶段,却非要加一个“年轻人”的限定词,其实抹去“年轻人”的字眼,也基本成立。这些话题的套路普遍是,先预设一个话题或热点时间,让年轻人强行成为行为主体。所以此类话题往往都经不起推敲,也不能引发有建设性的讨论。
除了网生一代,与年轻人相关的另一项特征就是消费主力军。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世代划分的目的就是更加精确地绘制用户画像,方便锁定目标群体。与消费相关的“年轻人”话题也多少带上了这样的意味。如“年轻人为何不爱吃鸭脖了”“年轻人为何不爱逛宜家了”“年轻人不喜欢吃小龙虾了吗”等。
点进“年轻人为何不爱吃鸭脖了”的话题,会发现话题的名不副实。其讨论的源头是周黑鸭、绝味和煌上煌传统三巨头利润跳水,而分析起来,这一现象主要跟成本价格上涨、利润空间压缩以及新品类的竞争有关。从整体上看,卤味市场依然火热,“年轻人不爱吃鸭脖”的说法追究起来,都未必成立。
生意的好坏是一种长期的市场行为。而将其简单归因于年轻人消费喜好的变化,无疑是舍本逐末,稍有判断力的人都能发现其中的不对劲。挂上一个年轻人的名头,将注意力有目标地引向年轻人,既是在蹭年轻人的流量,也不由地让很多人质疑其中是否含有刺激消费的意图。
明白了“年轻人”话题的套路,年轻网友已经不买账了。在此类话题的评论区,年轻人的反应大致相似:清一色的反感,对于反复被讨论具有明显的抵制情绪,甚至开始反问:年轻人为何总是上热搜?他们愤怒的点正在于,感觉自己被代表了,被贴上了不属于自己的标签。
网络对年轻人的过度关注,看似是在讨好年轻人,但却有误导年轻人的可能。既然所谓的“年轻人”话题,多为人为预设的话题,那么不管讨论得如何热闹、吵得如何热闹,对于解决年轻人真正的疑惑、关切年轻人真正的问题,没有太大益处。
除了带有明确年轻人字眼的热搜,还有一个代表性的话题是,00后整顿职场。微博上,相近的话题有近20个,在短视频平台上,更有不少相关的段子,这个梗一时被炒得火热。该话题讲的是,面对职场问题,00后这批刚入职场的新人,敢于重拳出击,抨击不公,以一己之力挑战职场的诸多弊端。这种看上去很像“爽文”的故事,配合网络上大量桥段的传播,极大地满足了打工人的情绪,也在社交平台上形成一股狂欢。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实中,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有整顿职场的底气,而真正的00后,不光要面对陈旧的职场陋习,还有空前的就业压力。在制度并非完善、保障仍有缺位的前提下仅仅倡导年轻的职场人奋起反抗,所谓“00后整顿职场”的爽文段子,不但于解决问题无益,而且很容易对涉世未深的人形成误导。
讨论过多虚假的“年轻人”话题,难免会挤占真正需要关切的问题,不利于良好讨论环境的形成。一旦媒介营造的假象成真,就会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真正的年轻人可能被诱导、进而被误导,对自身认识不清;另一方面,过多地为年轻人贴标签,也容易挑起对立情绪,导致舆论对立。
年轻人需要的,并不是不知所谓的、被代表的虚假画像,而是合理的议程设置、真正有建设性的话题。只有将目光放在年轻人真正的诉求上,并给予中肯的建议,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盲目地讨好或刻意地误导,只会将流量引入歧途。
(来源:大众日报)责任编辑/张元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