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倩,苏小文,朱天哲
(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目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我国死亡率、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现阶段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可快速实现冠状动脉血运改善,恢复缺血心肌血液灌注,PCI是治疗CHD的主要方法[2-3]。当前,较少有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PCI手术前后动态心电图的对比实验及相关报道。本文对60例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CI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对比手术前后动态心电图的变化以及预后的关系,总结如下。
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确诊为冠脉病变合并心力衰竭并完成PCI治疗的患者共60例。纳入标准:(1)确诊为冠心病[4]患者;(2)符合心力衰竭相关标准[5];(3)所有患者均完成PCI手术;(4)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半年内完成随访及所需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有恶性肿瘤者;(2)过去有基础心脏病患者,如先天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以及风湿性心脏病等;(3)非心血管相关性死亡。
按照是否存在心血管事件将所有病患分成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为51例和9例。其中预后良好组男女分别为33例和18例;年龄为52—8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89±6.37)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5例、Ⅲ级22例、Ⅳ级24例。心功能预后不良组男6例、女3例;年龄54—80岁,平均(66.23±6.50)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例、Ⅲ级4例、Ⅳ级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均>0.05)。
(1)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2)收集所有患者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的动态心电图数据,包括全程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平均值标准差指数(SDNN-Index);24 h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三角指数。
对收集的数据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采取卡方检验、t检验以及秩和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和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性(Z=0.878,P=0.831);治疗后预后良好组心功能显著优于预后不良组(Z=-2.762,P=0.006)。
预后良好组SDNN,SDNN-Index,RMSSD,PNN50的均值均大于预后不良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均<0.05);两组患者的三角指数均值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均>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
研究中60例患者在治疗后,严重心率失常发生率、频发室性早搏率、多源室性早搏发生率、室早RonT率、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率均更低,P均<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60例患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显示的心律失常情况比较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指各种因素引起冠状动脉发生狭窄导致心脏缺血缺氧,同时心肌收缩能力逐步下降,并逐步进展为心力衰竭[6]。由于冠心病与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体征常相互影响,增加了临床诊断难度,故常规诊疗方法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目前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方法一般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两种。随着冠心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PCI业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最高效快捷的主流治疗方式。PCI具有恢复快、损伤小、患者易接受的优势。即便是患者罹患了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急时通过立即进行PCI治疗能快速重建血运,大大减小了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显示60例患者治疗后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的各项心律异常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提示通过PCI改善冠心病心衰患者的冠脉血运,从而减少各项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同时,治疗后预后良好组心功能显著优于预后不良组(Z=-2.762,P=0.006),提示冠心病心衰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关键是心功能的改善。
但即便是PCI临床效果显著,仍有部分患者存在心绞痛复发、术后心率失常加重、心源性死亡等风险。通过建立PCI术后不良预后指标,能够有效对PCI治疗进行指导,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临床上常采用动态心电图对病人的心率、心律进行有效识别。通过观测心电图的变化走势,能够及时预测指导冠心病所出现的临床意义。临床上可以根据心电图判断病人的身体状况,进而给予其积极有效的治疗,帮助病患尽快痊愈。本研究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的SDNN,SDNN-Index,RMSSD,PNN50的均值均大于预后不良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均<0.05),表明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监测冠心病心衰患者PCI术后心律失常,是通过无创方法评估PCI术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