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教学模式的建筑设计课程教材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为例

2022-06-09 09:42韩颖梁献超吴琅田雨欣
安徽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公共建筑建筑学建筑设计

韩颖,梁献超,吴琅,田雨欣

(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随着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在建筑设计课程中的广泛应用,传统教材也面临顺应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发挥混合教学模式优势的改革需求;建设新形态教材成为当前教改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1]。同时,伴随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多重需求,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建立相关纸质和数字化结合的教材,对推动我国公建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无障碍标准的系统性和适用性以及提升建筑学专业信息化教学建设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传统建筑设计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是国内高校建筑学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教学基本都是根据不同设计课题,采用由各主讲老师自编讲义,辅助以相关规范、设计资料集等作为参考资料,这些教辅资料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自编讲义内容分散、不成体系。目前使用的这些设计资料或参考教材内容比较分散,设计规范、设计资料和设计方法、设计案例等相互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甚至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复的现象。

②缺少专门的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教材。贯穿于不同年级、不同设计课题的无障碍设计没有一个完善、成体系的教材。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自然和人为灾害造成的残疾人数量增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老年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总数达到1906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5%;2010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02万人。残疾人、老年人和健康的年轻人相比,其活动需求更具有多样性,如何在建筑环境中满足他们的需求是建筑师的职业要求和社会责任[2]。由于国内高校针对学生的无障碍设计训练不够,在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无障碍设计研究和建设水平还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位置。

③数字化资源单一,没有形成立体化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校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特别是近两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这一过程变化更加明显和加速了[3]。目前建筑设计课程数字化资源一般只有课件、教案、习题以及参考书,没有形成一个以课程为中心,微课、FLASH动画、3D仿真实训同时与教案、教学大纲等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

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教材,立足于文化类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等研究,通过无障碍设计要素、设计方法、设计法规、人体工学理论在无障碍设计中的应用及无障碍设计实验等内容,总结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成果和设计要素,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无障碍设计的大局观,并掌握基本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方法。利用先进科技手段融入教材编写过程,将相关知识点采用多媒体元素呈现,嵌入数字化资源,将重点案例、延伸阅读、专题知识制作成二维码的形式,用手机扫一扫,就立刻能够链接到相关网络,能够看到相关的资料或视频,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并且扩展了教材的内容含量,降低了教材的成本。

2 混合教学模式下建筑设计课程教材的改革思路

教材编写基于新工科、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深化认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理念,秉承课程思政“育人先育德,教书更要育人”的立德树人本质与协同育人理念,强化教学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材从人性化设计与信息化教学两个方面,基于“互联网+教育”,融教材与课程建设于一体,将建筑设计应用、教育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建设深度融合,体现工程伦理、人性关怀、职业道德与素养内涵的核心思想。

教材在兼顾一般性公共建筑无障碍通用设计要素的同时,重点讲述文化类公共建筑中展示、操作、交流、导向标识等无障碍设计原则、方法与实践等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国内高校在建筑学本科专业教学中开设无障碍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及在设计课程学习中实践无障碍设计提供学习参考,也可作为相关设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用书。

2.1 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

教材编写内容与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发展理念,实施“南京化”和“网络化”战略,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思路相配合,依据国家现行的标准、规范,在大量收集最新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针对文化类公共建筑设计的特点编写而成。

教材通过讲述我国公共建筑无障碍环境发展历程、无障碍设计规范和无障碍环境现状,文化类公共建筑中展示、操作、交流、导向标识等无障碍设计要素与方法,向学生传输爱国教育和建筑设计中“以人为本”、人性关爱的理念,加强培养职业道德与素养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能成为具备建筑设计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应用型人才”(图1)。

图1 教材知识目标图

2.2 构建设计实践案例引导与图示化教学的多维形态

教材以我国公共建筑中无障碍环境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融合国内外无障碍环境建设典型设计案例,兼顾理论基础与项目实践的结合,教材中每章都编制大量原创图表资料,深入浅出地列举详实的设计实例,特别是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无障碍设计实例引入教材,具有涉及技术新、知识面广、交叉性强等特点。同时学生可结合课程网络平台上的数字资源进行学习,避免纸上谈兵,使其学有所用[4]。教材强化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和方法,以解决设计的实践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教材构建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中心的新形态开发体系,融文字、图片及其网络资源、课程建设于一体的多维度、深层次的教改创新(图2)。

图2 以课程为中心的新形态教材开发体系

2.3 体现系统性、实用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结构体系

教材符合卓越工程师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适应目前混合式教学改革需要,以体现应用型本科教材特色为目标[5]。教材内容经过精心选择和编排,具有科学的内在联系和逻辑,以“无障碍设计方法”为主轴,形成“相关理论阐释→设计方法解析→法规实践展示→设计试验验证”的主线,构成由浅及深、层次清楚,与项目化教学培养目标相对应的思维导向式课程知识点及逻辑清晰的教材结构体系。

2.4 塑造纸质教材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电子教材的立体格局

教材依托于校级精品课程“建筑设计 II”(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ans/ps/201417000)、校级优秀课程“建筑设计 V”(https://mooc1.chaoxing.com/course-ans/ps/20279023-6)等设计系列课网络平台的丰富资源,充分发挥电子资料对教材内容和课程建设的进一步补充、更新和延伸的重要作用,使教材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动态。通过共享课程资源库,包括设计规范、设计理论、设计案例、优秀作业范图等,构建建筑设计应用型新形态教材及资源,形成混合教学模式下课程与教材结合的立体格局。

3 教材的适用范围和初步使用效果

教材适用于建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推荐学时数为48学时;也适合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相关专业学生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参考学习使用。

以教材为原型的讲义在金陵科技学院2016、2017、2018、2019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II”和“建筑设计V”教学环节中使用;“建筑设计II”为校级精品课程,“建筑设计V”为校级优秀课程。近五年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均在92分以上(图3)。

图3 近五年“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统计图

通过本校4届学生使用,相关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该教材在专业教育性、科学性、综合性、先进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教材作为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参考用书,在启发学生开拓设计思路、专注人性化设计思想,加强制图规范能力,提高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成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一年教材编写组成员指导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依托学校立项的“创客班”在师资技术和经费报销等方面的支持,共发表论文6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项,参加市级以上专业竞赛12项,共获奖55项,其中国际类比赛获奖4项,国家级比赛获奖45项,获批大学生创新项目5项。

4 结论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设计课程教材的改革应以建筑学专业评估要求、建筑设计行业标准为指导,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课程建设资源实现教材的数字化、立体化;创建电子资料满足教学各要素之间互动,建设出符合省一流专业发展目标和培养学生提高理论结合实践能力需求的优秀教材。

猜你喜欢
公共建筑建筑学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装饰材料与公共建筑室内设计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公共建筑年能耗强度影响因素交互作用
公共建筑能耗影响因素与调研分析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