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静如,湛 群
(安徽农业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036)
在我国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十九大正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由此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并开展了大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活动。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要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目前我国乡村发展迅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农民收入成了农村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在优化环境的过程中,景观小品也是其中重点的改造部分,目前在许多乡村已经广泛运用,但其大多数并不能突出其适应性的特点,原因是其设计并没有基于区域范围内的自然、人文风貌,乡村景观小品应该回归“村”与“景”的融合关系,并对乡村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从而获得不同村落的文化特点,针对乡村的发展历程、文化特点、内外部环境进行研究,从而获悉一定范围内乡村景观小品的具体发展方向,以助益于乡村景观建设的发展,设计出符合乡村氛围与人民需求的景观小品。
陶庄镇位于浙江嘉兴,一直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建设理念,注重因地制宜,将其下辖的9个行政村、2个社区和1个水产养殖基地统一规划,逐步打造成高效循环经济强镇、生态休闲旅游重镇。陶庄镇下辖的社区和村庄整体规划设计风格一致,中式风格的建筑结合“小桥流水”的景观,建设成江南水乡特色的新乡村。陶庄镇的景观设计按照人文、自然、生态、和谐、时尚、前沿、传承、发展的环境规划要求,以乡村生活元素为基础,建设了以当地著名人物袁了凡为背景的“了凡·善文化主题公园”,打造了十多个“善文化”景观点。该镇小品的设计主要从主题和材料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师从人本身的角度设计,以照明类、标志类、服务类的景观小品为主,因该地素以钢铁而闻名,故采用当地的废弃钢铁创作了景观雕塑小品,增强了小品在乡村中的适应性,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由于人的潜意识作用,色彩可以对人体的生理以及心理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所以在色彩处理上,陶庄镇的景观小品沿用了江南园林般的色彩组合,采用淳朴的色彩塑造整体环境,同时采用油画和国画的艺术形式来烘托水乡的氛围[1](如图1)。
图1 钢铁雕塑与主题公园小品
袁家村位于陕西咸阳,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有着“中国十大美丽乡村”的荣誉称号。袁家村并非是传统的旅游村,而是农民都参与其中建设的居住和旅游一体的乡村,整体规划布局遵循方正的村落设计格局,采用了北方村落的独特风格。多数建筑都是在明清古老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建成的,与山水环境完全融合,营造出淳朴古风的乡村环境。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选用石材,建筑物上的雕刻艺术也保留了原有的技艺,采用制作精良,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榫卯结构。袁家村作为中国新乡村的缩影,景观小品设计遵循新乡土主义的要旨即坚持让居民自己做乡村的主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发展模式,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乡土资源等因素进行的多要素设计,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小品进行结合,描绘袁家村的发展之路。传统材料承载着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是反映文化的有效元素,袁家村景观小品以最淳朴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地方戏曲文化、民俗文化等主题在原有乡村氛围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主要以传统的农耕工具、石雕、木雕为主(如图2),使该村景观小品紧扣陕西地域特色,突出地区适应性,凸显国内乡村景观的独特风格[2]。
图2 砖雕木雕石雕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涌现了许多代表乡村,但其中的景观小品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见表1。
表1 景观小品设计特点与不足
从表1中对景观小品设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景观小品审计还存在一些问题。(1)设计手法单一,造型简单。研究目前乡村的景观小品发现各个乡村中小品的造型存在千篇一律的现象,无法突出当地乡风建设的优越性。(2)缺乏地域特色,缺少地域适应性。设计前没有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缺乏文化感、地域感和历史感。(3)运用材料单一,设计综合性不足。乡村景观小品所运用的材料大多为木头、石头等,对于新材料的运用并不常见。(4)忽略了乡村氛围感。乡村景观小品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乡村意境,要与生活环境、状态相结合。
适应性设计可理解为在整个设计范围内,景观小品因地制宜的设计,恰当的处理与农业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最终适合该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否符合当地环境”成为了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适应性景观并不是一项新的景观风格概念,主要是针对景观设计的措施对策而言,需要对项目地有更全面、深入地分析研究,突出最主要问题或最明显特征,每一项景观规划措施都能支持主要问题或突出主要特征的适合性规划方法[3]。适应性的评判标准具有多样性,地貌、生态、文化对其都有深刻影响,所以景观小品适应性研究是整个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来,各地区都在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乡村环境的优化应将建筑、绿化和景观小品融合发展,设计要求整体风格统一,不再单一化发展。中国传统乡村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土地决定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而产生的文化景观不是简单的风景表征,它诞生于人与土地紧密联系的生产关系活动之中,所以乡村区域的改善应该注重提升乡村布局的合理性、改善乡村风貌、完善生产生活环境,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体现自然生机感[4]。观赏性景观小品属于景观中的艺术品,因其色彩、造型独特,小品与建筑、绿化的结合设计可以打造乡村的特色景点。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小品逐步被使用在景观设计中,这就要求用艺术手段来提升乡村的观赏价值,小品作为景观中的点缀,要尽可能丰富乡村意象,采用艺术形式来丰富乡村特色,进而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而乡土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软实力,乡土文化的挖掘有利于树立乡村居民的文化信仰,构建乡村居民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具有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其开发保护和传承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5]。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使其融入小品设计,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乡土特色,同时也更加适用于当地景观。景观设计学也许是众多物质规划设计学科中最适于承担维护和重新获得民族文化身份和地域特色的专业,景观设计与自然系统有着本质的联系,景观设计的根源在于农耕文化。这种打破常规模式的方式能更深刻地理解地域文化,在乡村中采用这种模式并加入有其特色的景观小品,可增添其文化氛围,同时增强地域适应性的特点。
近些年国家建设美丽乡村,部分乡村已经从传统的农业村逐步转变为旅游村,景观小品能更好地建设乡村景观、优化乡村环境、提升知名度,吸引游客驻足,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景区中的小品要根据现有资源设计,突出地域性、适应性的特点,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不仅能够增强当地特色,还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小品在形式上有很强的灵活性,与景观融合并不突兀,个性化、艺术化的设计可成为景区中的补充项目,成功的景观小品往往能让游客眼前一亮、驻足细品,如果与商业结合,更有利于拉动经济消费。
小品这个名称最初见于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般若经[6]。景观小品就是那些体量不大、形式和功能多样的景观建筑物、构筑物和景观艺术造型体的总称。优秀的景观小品就像是记载公园文化的书籍,游客从中可以解读所处环境特有的文化内涵[7]。乡村景观小品是在乡村原有景观的基础上进行元素提取,进而设计整合,成为具有乡村风格的特色景观小品,此类景观小品集自然符号、地域符号、文化符号、美学符号为一体,根据乡村整体风貌、空间格局以及建筑特征设计,使得景观小品与乡村景观之间形成有机结合。目前社会对于乡村景观的关注点越来越精细化,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为景观都日益受到关注。在此发展形式下,乡村景观小品的设计规划愈发重要。
景观小品设计并非是单个物品的设计,而是内外部环境的整体设计,做好全局规划,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使景观小品与周围环境相适应,在色彩、造型、规划上遵循整体性原则,烘托整体氛围感,要与内外部环境协调发展。景观小品的设计过程是综合性的设计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因素都不能独立存在,各个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统一,要在充分了解现实情况和需求下进行,达成系统设计,实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文化景观是历史的缩影,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乡村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乡村可以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从而增加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精致的景观小品也能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感,所以景观小品设计要充分挖掘地域特有文化,将当地的特色文化内涵与景观小品设计相融合,通过文化创意,将特色文化元素应用到景观小品的设计上,达到传承特色文化的作用,增强适应性效果。将文化融入景观小品不仅能提升小品内涵,还能提升小品价值。
景观小品的创新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服务类景观小品要结合人机工学,装饰类景观小品要结合环境心理学和大众审美形势,细节化的小品设计可以使得乡村环境更加精致,提升乡村品质。小品在环境中的功能和形式是多样的,因此,小品设计应向科学、艺术和个性化等多方向发展,切忌生搬硬套和雷同。景观小品外形设计是艺术性与创新性的结合,可以通过造型、图案、色彩进行创新设计,新颖的造型和色彩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造型新颖的小品可让其在环境中脱颖而出,色彩会影响人的心理,成功的色彩搭配可以打动人心,引人注意。在保证主题正确的基础上,可打破常规设计,标新立异,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如上海3D打印伸缩桥(如图3),在形式创新基础上,融合了新型环保材料,创意十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图3 砖雕木雕石雕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于乡村环境而言,打造出适合乡村生活氛围感才是乡村景观需要注意的方面,这就要求小品的设计不仅需要融入乡村景观之中,同时也需要将材料的可持续性考虑其中,设计可持续性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以推动整体的发展,有利于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都能够协调发展。
生态问题是改善乡村环境的重点,目前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实现乡村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就是要保持各个单位之间的平衡关系,调整乡村经济结构,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使用环保材料创造清洁环境,对实现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景观小品需要进行绿色设计、循环设计,乡村产业也要调整经济结构。环保材料在目前的施工中使用越来越广泛,人们更加重视产品的安全性,设计材料的选择要切合绿色景观设计的主题,更好地促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但是对于乡村环境而言,短时间内的重修重建根本无法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维护的作用大于生态修复,所以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该对居民传播环保概念,培养其环保意识。目前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较低,对比美丽乡村的目标还有距离,改善乡村生态环境首要条件就是要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便捷度。学者沈辉提出“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要始终把生态振兴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景观小品的设计需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小品作为生态景观的一部分,也要遵循生态景观建设原则,要向和谐性、整体性、多样性、畅达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发展。
在国外,抽象主义小品在城市中很常见,而我国却远没有如此数量庞大的抽象主义小品,究其本质是因为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表达方式直白奔放,但我国的表达方式委婉而保守,这就导致了中西方小品明显的差别。我国乡村文化有着很强的地域性,文化是多年以来在特定范围内人们对某项事物的理解,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大部分人可以和谐共处,有着相似的习惯、风俗,这就表示我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文化,而这些文化又在不断变化中,所以景观小品在形式和主题上都有着千千万万的变化。乡村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的一点就是其包括的精神文化更为丰富,包括了节庆风俗、宗族观念、道德观念、村落氛围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有别于外国乡村,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依然保留了部分乡村,目的就是希望保留乡村的乡土文化。景观小品设计与文化结合可以使得小品内涵更深厚、更具多样性,世界文化百家争鸣,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我认为文化不仅可以成为小品设计的元素之一,同时小品也是传递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播乡土文化的景观小品应多从地域角度出发,起到传承与传播作用。乡村文化要与乡村环境融合,才能增强小品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地域性的特点。由于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差异,也就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小品。文化没有绝对的边界,新时代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流融合更加紧密,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随着这种文化融合趋势的展开,未来小品设计的趋势会偏向于趋同文化和个性文化的双向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景观小品设计,需要重视各个乡村之间的差别,正视乡村景观小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设计角度看,乡村景观小品的设计更多取决于乡村景观,是否与乡村景观相协调、是否能传承文化、是否能创造经济价值是评价景观小品设计的关键。小品设计要遵循整体性、文化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进而达到优化环境、传承文化、创造经济价值的效果。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从五位一体角度出发,设计出符合乡村景观的景观小品,从而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打造特色景观。乡村景观小品设计讲究因地制宜、师法自然,小品与环境的结合发展才能更好体现小品适应性的特点,融合现有资源,达到体现适应性特点并且还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有较强的可变性才能使乡村景观和文化传承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