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卉,郭 鹏,郭献平,王东升,吴中营,李亚奇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郑州 450002)(2 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随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果园低温灾害频发[1-2]。与其他天气灾害相比,果园低温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更多[3],其中梨园遭受低温灾害主要是霜冻。近年来暖春情形增多,气候变化导致梨花期和幼果期提前[4],夜间2~4 h 的短时低温(-2~0 ℃)即可造成花序、柱头和果柄、幼果不同程度的伤害[5],影响花量和坐果率,造成果实品质降低或大幅减产甚至绝产[6]。实时的低温灾害预警(中国天气网,http://www.weather.com.cn/alarm/)能提前做好防范措施。但因受品种、树龄、树势、物候期、临界低温、持续时间、地形地势等因素影响,防护时机较难及时预警[7]。
防御低温灾害的措施有多种,选育抗寒耐低温品种提高植株抗性[8-10]、补充树体营养[11]、喷施防冻剂[12]等也能提升树体抗冻能力,利用逆温层效应使用烟雾发生器[13]或防霜冻风机[14-16]提升果园近地温度,使用喷淋浇灌法、生草覆盖法和加热法等[17]。其中,加热法在国内外果园低温冻害防御中的应用历史悠久,传统方法常为燃烧麦草秸秆枯枝、煤炭等,提高近地温度形成暖温层[18],但对环境污染严重。加热炉是加热法的改进,形成低能火焰式、锥式、返回栈式等类型。经直接用于加热形成暖温层,通过在反转层内与空气混合将空气直接或间接地对流到农作物,将剩余的能量通过直接辐射方式从加热器传递到植物,因此在冻害程度较严重的极端低温冻害事件中也有效。近年来返回栈式加热器开始在国内应用,氮氧化物排放量少,对环境污染较小,但在果园的应用效果参数知之甚少[19]。
为科学高效地提升梨园低温灾害防御能力,本研究在梨花期,选择类似辐射霜冻的夜间进行测试,记录了凌晨梨园加热炉点火后,单炉和群炉在不同火势下温度、湿度、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ifference,VPD)和露点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评估了在水平棚架式梨园中开启加热炉后,近地层气候变化规律、防护效果和有效防护范围,为加热炉在梨园中的应用和设备改进提供参考。
试验在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核心示范园基地(东经113°70′,北纬35°01′)进行,年春季平均气温为14.4 ℃,无霜期224 d。测试区域的梨种植模式为二主枝水平棚架模式,冠层高度为1.6~3.0 m,行株距为4 m×2 m,树龄12 年(2009年春种植)。测试时间和梨园实时温度变化如图1所示。
防霜加热炉(史玛特TM加热器果园版)的结构和水平棚架模式栽培梨园的现场安装情况如图2 所示。
蓝牙温湿度计(成都佳锂科技有限公司)实时记录温度、湿度、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ifference,VPD)和露点温度。蓝牙温湿度计校准误差±0.1 ℃以内,精确值为0.01 ℃。记录频率为1 min/次。
小型气象站(Vantage Pro2 Plus 无线自动气象站,Davis)位于测试区域外50 m 左右。实时记录温度、湿度、露点温度、风速等参数。记录频率为30 min/次。
当日下午提前放置加热炉,并添加柴油30 L/炉(加热炉置于二主枝水平棚架内);测试点如图3-A 所示。以炉体为起点,在加热炉以东直线方向上布置测试点,放置温湿度计,分别为1、2、3、4、5、6、7、8、9、10 m(图3-B)。
根据单炉测试结果,采用加热炉隔行交替放置、顺行距离炉距为12 m,每667 m2放置8 个炉,加热炉放置方法如图3-A 所示。根据周围炉数量(4、3、2 个或1 个)与四周炉距离不同(4 m 或6 m),设置7 类监测点,分别为I 类(1 号)、II 类(2、3 号)、III 类(4、5、6、7 号)、IV 类(8、12、16、20 号)、V 类(9、13、17、22 号)、VI类(10、14、18、23 号)、VII 类(11、15、19、21 号),24 号温度计置于离测试区100 m 左右的梨树冠层处,记为对照(CK)(图4)。
使用Excel 2019 和OriginPro 2019b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绘图。
2.1.1 单炉升温初期对梨园环境的影响
加热炉开启后,升温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湿度、VPD 和露点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趋势符合Boltzamann 函数y=A2+[(A1-A2)/(1+e(x-x0)/dx)]分布,其中x为点火后持续时间,y为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A1、A2、x0、dx 等参数值如表1 所示。
表1 单炉点火初期环境因子随时间变化的Boltzamann函数参数值
如图5 所示,加热炉开启5~10 min 开始升温,15~20 min 快速增加,25~30 min 趋于平衡,达到热平衡的时间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延长。1、2、3、4、5、6 m 处的温度分别增加21.85、6.35、5.75、1.88、1.52、1.80 ℃,表明单炉在6 m 范围内能产生1.5 ℃以上的增温。加热炉开启后湿度快速下降,大火时1 m 处的湿度降幅为57.29%,2~3 m 处湿度降幅为29.66%~31.70%,4~6 m 处的湿度降幅为12.77%~14.56%。1 m 处的VPD 增幅达到1 188.18%,2~3 m处VPD 增幅为178.99%~180.80%,4~6 m 处的VPD 增幅为32.03%~43.11%。1 m 处的露点温度增幅为89.35%,2~3 m 处的露点温度增幅为21.83%~41.65%,4~6 m 处露点温度增幅为13.30%~15.20%。表明加热炉开启后,1 m 处的露点温度急剧增加,4~6 m 处仍有小幅增加,表明加热炉有效影响范围为>6 m。但大火时加热炉1 m 范围内环境因子变化较大,可能导致此范围梨花器组织失水较快,且对其生理代谢有一定影响。
图5 单炉点火初期1~6 m 内环境因子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1.2 单炉稳定期不同距离对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火势情况下温度趋于平衡后,各项环境因子指标随距离的变化与自然条件趋势一致,温度、湿度、VPD 和露点温度等变化趋势均符合Exponetial 函数y=y0+A×e(R0×x)分布,其中x为测试点距炉的距离,y为相应的环境因子值,y0、A、R0等参数值如表2 所示。
表2 单炉稳定期环境因子随距离变化的Exponetial函数参数值
由图6 可以看出,火势大小影响温度增幅,大火较中火1 m 处高6.95~10.57 ℃,2~3 m 处高1.05~1.44 ℃,4~6 m 处高-0.09~0.72 ℃,表明火势增大后大幅增加了1 m 内的温度,而对热量的扩散范围与中火一致。火势大小影响湿度降幅,大火较中火1 m 处低7.00%~9.12%,2~3 m 处低1.87%~3.96%,4~6 m 处低-0.50%~1.93%。火势大小影响VPD增幅,大火较中火1 m处高1.26~2.13 kPa,2~3 m 处高0.09~0.18 kPa,4~6 m 处高-0.04~0.06 kPa。火势大小影响露点温度增幅,大火较中火1 m 处高2.86~4.21 ℃,2~3 m 处高0.59~1.69 ℃,4~6 m 处高0.05~0.62 ℃。表明离炉越近环境因子变化越剧烈,4~6 m 处VPD 和露点温度与自然环境趋于一致。此外,50 cm 处温度较自然温度增加32 ℃左右,进一步证明加热炉在静风环境下的热扩散能力有限。在实际应用时应考虑环境因子剧烈变化对梨树花器生长发育的影响。
图6 单炉稳定期环境因子随距离变化的趋势
2.1.3 单炉稳定期对梨园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子趋于平衡后,与自然环境因子形成较稳定的差值。从图7 可以看出,中火时1~6 m 处分别增温15.32~18.71、5.23~5.99、4.69~5.23、2.00~2.18、1.74~2.02、1.93~2.06 ℃;大火时1~6 m 处分别增温24.09~25.53、7.24~7.95、6.52~6.80、2.01~2.16、1.66~2.23、2.07~2.23 ℃;7~10 m 处仍有极小幅度的增温。中火1~6 m 处的湿度分别降低了47.97%~52.80%、20.61%~23.58%、19.52%~23.51%、10.60%~11.79%、9.31%~11.04%、9.41%~10.84%;大火1~6 m 处的湿度分别降低了53.52%~55.93%、20.13%~23.35%、20.01%~22.39%、2.14%~4.57%、1.46%~3.65%和2.03%~4.62%。中火和大火1 m 处VPD 的增幅很大,分别增加了1.63~2.26 kPa 和3.40~3.78 kPa,对梨花器的生理代谢将产生较大的影响;2~3 m 处的VPD,大火时为0.45~0.58 kPa,中火时为0.28~0.41 kPa;4~6 m 处的VPD,中火时为0.008~0.011 kPa,大火时为0.039~0.088 kPa,与自然条件区域一致。中火和大火1 m 处露点温度分别增加了1.97~3.30 ℃和3.65~5.53 ℃;2~3 m 处露点温度大火时增加了1.38~3.03 ℃,中火时增加了0.99~2.06 ℃;4~6 m 处的露点温度,大火时增加了0.95~1.64 ℃,中火时增加了0.96~1.14 ℃。表明火势为中火、大火时,宜将植株与火源距离保持在1 m 以外,为保证炉群范围内的有效防护,火源与植株距离需在4~6 m 以内;或通过降低火势减小对花器的影响。
图7 单炉稳定期对环境的影响
2.2.1 点火至熄火不同时期群炉范围内外对温度的影响
从图8 可以看出,在点火阶段群炉范围内即产生了升温,完成点火后30 min 左右各区域的温度均达到平衡状态,进入稳定期。炉群中心温度增加4.5~5.0 ℃,炉群边缘温度增加2.0~3.5 ℃,炉群外0~6 m 范围内增温0.5~2.0 ℃,炉群外6~12 m范围内增温0~0.5 ℃。该结果表明,群炉热辐射范围较单炉增加。熄火后与自然温度维持温差的时间为30~60 min。因此,需在冻害发生前30 min 内完成点火,自然温度稳定回升至霜点以上才能熄火。此外,还可以利用群炉效应交替点火,形成群防效应。
图8 群炉点火至熄火阶段群炉范围内外温度的变化(中火)
2.2.2 稳定期群炉范围内外湿度、VPD 和露点温度变化情况
为评估中火稳定期群炉对梨园各项环境因子的影响,实时监测了群炉内外各区域与自然条件下的湿度差、VPD 差和露点温度差(图9)。结果表明,群炉中心湿度降低了10%左右,VPD 升高了0.3 kPa 左右,露点温度提高了1.6 ℃左右,可能对梨花器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但整体影响不大。
图9 稳定期群炉范围内外湿度、VPD 和露点温度的变化
2.2.3 群炉中火平衡期测试点周围炉数量与温度增幅的关系
单炉测试结果表明,加热炉4~6 m 处的温度增幅极小,趋近于自然条件。为保证群炉范围内各区域均呈有效增温,故设置炉距4~6 m,每667 m2放置6~8 个炉。为分析群炉内部的叠加效应,根据4~6 m 内加热炉的数量将测试点分为IV 类(见1.5)。测试结果表明(图10),周围加热炉数量越多升温越高。中火时,I 类升温5 ℃左右,II 类升温1.0~4.2 ℃,III 类升温1.0~4.5 ℃(受微风的影响,西南方向的温度增幅偏高),IV 类升温0~1.8 ℃(单炉中火时此距离升温2.5 ℃左右)。表明4~6 m 的距离摆放加热炉具有叠加效应,可保证防护范围内增温效果。受自然风的影响会吹散一部分热量,扩大热传递面积,因此在风口处应适当增加加热炉数量。
图10 群炉中火平衡期周围炉数量与温度增幅的关系
对测试过程中的大火、中火燃柴油使用量和燃烧时间进行了估算(表3)。大火、30 L 柴油燃烧时间为4 h 左右,中火、30 L 柴油燃烧时间为7 h左右,每667 m2成本分别为275.4 元/h 和157.2 元/h,使用小火的成本约为36.6 元/h。为提高加热炉防霜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建议采用4~6 m 间隔的炉距摆放,根据气温降低幅度选择火势大小。也可采用循环、间隔方式点燃加热炉,增加热扩散能力和范围,同时提高燃油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单位面积和时间内的能耗成本。
表3 返回栈式加热炉能源消耗成本与防护效率
国外加热炉的研发起步较早,经过数代的更迭和改进,形成多项专利技术和相应环保措施[1-4]。为应对果园极端冻害,近年来加热炉开始在我国果园防霜冻中使用,具有较好的热传递效率和稳定性。Evans 等[19]研究表明,返回栈式加热炉燃烧柴油释放物硫氧化物排放量为0.06 kg/h,氮氧化物排放量极少,对环境污染较小。与传统以废旧轮胎、麦草秸秆、木屑为燃料的燃烧法相比,加热炉法更为环保、安全系数更高、热量辐射面积更广、点火更快速简便。本研究结果表明,返回栈式加热炉升温速度较快(热平衡时间为25~30 min),群防辐射区域较广(区域外12 m 左右),可调控增温幅度(0~5.0 ℃)大,不受静风、逆温层等特定环境要求的影响,在极端冷害时可能更有效。与其他较环保的防霜设备相比,例如烟雾发生器、防霜风机等,加热炉设备成本相对较低,燃料消耗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控,不需在静风、逆温层等特定环境条件下使用,但较烟雾发生器和防霜风机的热传播速度慢,存在防护范围有限等缺陷。通过多方式联防可能可以弥补相互不足,但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试验型号的返回栈式加热炉,在水平棚架式梨园应用中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炉体过高,点火、控制火势和熄火等都需要人工完成。中心区域温湿度变化极大、热扩散速度和扩散范围有限,可能对棚架式栽培梨树生长、开花、坐果等产生影响。建议降低炉体高度,利用群炉效应增加热辐射范围和流动性,以间隔点火、中小火交替等方式减少燃料热量损耗和成本。通过改进设备能量传递方式也能提升防护效率,例如Evans 等在2009 年设计的脉冲射流加热器,弥补了返回栈式加热炉近距离温度过高的缺陷[19],但国内还未有类似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