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义莹
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得小学阶段教育目标愈加丰富,在建设学生知识基础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基于此,小学机器人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本文以STEAM教育为基础分析其课程开发与实践,以供参考。
与以往教育理念不同,STEAM教育是集合多个领域和学科的综合教育,强调知识跨界、场景多元,这能够有效增强小学机器人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实践化。因此,分析STEAM教育下小学机器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是必要的。
一、分析小学机器人教育在STEAM教育下的
开发路径
(一)机器人教育课程目标设计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社会对机器人技术人才需求的扩大,小学机器人教育愈发重要,为实现STEAM教育与机器人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从多个方面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主要是知识理论、技术技能、情感价值、方式方法等。在具体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可以基于等级考试级别对教育目标进行细化,以基础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划分原则,即一级课程更为基础,二级课程偏向操作实践,对于前者而言,主要是夯实学生有关机器人教育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方法与过程上落实小组学习,挖掘学生内在潜力,在情感价值方面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价值观念,正确认识机器人及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机器人教育课程内容设计
以STEAM教育为基础的小学机器人教学课程内容开发设计应该清楚该教育理念的五大要素,即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并结合相关等级考试大纲研究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结合学生学情和教育目标利用线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补充,以此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开拓学生视野与见识。如,一级课程包括常识知识、机械知识以及简单模型知识,二级课程则是历史背景、電学知识以及较为复杂的机械与模型知识,两类课程均按照理论、知识、实验和生活四个模块开展工作,以此实现STEAM教育作用的发挥[1]。
(三)机器人教育课程教学评价设计
为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评价在注重结果的同时还需要认识到过程评价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原本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应加入小组评价、互评以及过程评价等内容,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机器人学习成就感,另一方面更为精准的获得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育模式,提高效率与质量。
二、分析小学机器人教育课程在STEAM教育下的实践途径
在STEAM教育下开展小学机器人教学工作时,应将五大元素与机器人知识技能进行整合,以此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以机器人搭建为例,为更好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所以一共需要两课时,一堂课是理论知识,另一堂课利用配套实验建立简单模型。
在实际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当前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如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或是情境创设等,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机器人搭建,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工具和新媒体技术创设相关情境,利用线上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观察特点,如三角形稳定性高这一特点,从而引出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回想生活中三角形结构的事物,一方面调动其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原理阐述增加论据,与学生一同归纳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三、总结
STEAM教育的全面性能够帮助小学机器人教育更好落实,所以应从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发课程,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进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保证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燕园.基于STEAM的机器人课程在小学教育的应用意义及教学实践探讨:以Makeblock Mbot为例[J].新课程·小学,2019(8):100-101.
课题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STEAM教育的小学机器人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编号:GS[2021]GHB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