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锦绣
临近假期,办公室弥漫着一股欢乐的氛围,人人都在盼望放假,一闲下来就讨论假期要怎么玩——除了小王。
同事小张注意到了,就问小王怎么回事,只见小王眉头皱成了苦瓜:“我之前熬大夜赶项目时也很累,很想放假,但是现在一想到放假没什么事做,我就觉得很不自在,总感觉浪费了很多时间,就很焦虑……唉,我这样是不是很欠打?”
小张忍住点头和打他的冲动,说:“你这是平时工作太忙,自控力太强,停不下来了吧!”
曾经有一项心理学研究,调查了100多个国家近两万人对休息的感觉,结果发现,除了我们都会想到的愉快、积极、自由等,还有些人会觉得休息是“烦人的”“令人担忧的”“有愧的”,等等。
为什么好好的假期有人会不喜欢,还觉得是受苦呢?
小王也很无奈:“其实,我也不想这样,但我控制不住这些想法,是它们自己‘跑’到我脑子里来的。”
在心理学家看来,小王这种状态是“自我固化”了。临床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压抑自己的享乐欲望、只追求未来的目标,就可能会出现一种难以自控的状态。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长期控制自己投入工作后,哪怕不想再坚持工作了,也没办法放弃对工作这件事的执念。
为什么会有这种状态呢?
目标系统理论认为,我们日常工作时,需要控制自己不偷懒,才能实现长期的目标;而放松休息,则和长期目标相反,是一种当下的享乐目标。在实现其中一个目标时,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想法,来更好地实现它。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需要控制自己“想玩”的想法,去想“我需要工作”“偷懒可耻”等,来使自己投入工作。但如果想得太多,就会让这些想法在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甚至在我们休息、享乐时,这些想法也会控制不住地侵入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没办法好好休息、享受假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主要有两种获得幸福感的途径,一种是努力实现自我,另一种就是享受即时的快乐。有的人只喜欢享受即时的快乐,觉得一旦工作就是压抑自己,完全不在乎未来会怎样,这当然不合适。然而,在我们的社会规范下,有另一些人会“矫枉过正”,觉得前者才叫幸福,后者这种一时的快乐没有意义,更无助于幸福。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研究发现,同时走两条路的人幸福感最高。
俗话说得好,“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我們上班时间努力工作,下班时间就需要通过休息享乐来恢复,这样才有更充足的精力应对第二天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才更能感到幸福。
为了研究享乐,甚至有心理学家专门提出了“享乐能力”,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会被侵入性想法打扰,比如“不会在享受美好时光时,思考自己的职责”;另一方面则是能够成功地享乐,比如“经常做我想做的事”。读到这里,你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泡在工作里太久,都没办法好好休息了呢?
为了让自己更幸福,我们需要在假期好好休息享乐。道尔顿·史密斯医生列举了七个方面的休息方式,可以供我们参考。
身体休息:包括最基础、被动的睡觉,还有主动的瑜伽、伸展运动、按摩等。
心理休息:白天可以安排一些放空头脑的短暂休息,晚上则可以在床边放上纸笔,如果总是有想法冒出来导致自己睡不着,就把它们记下来。
感官休息:有意识地隔绝外界的刺激,比如闭眼休息一分钟,睡前关掉手机。
创造性休息:让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得到恢复,比如去看展、去户外活动等。
情绪休息:找机会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取悦他人。
社交休息:和能让自己觉得自在的人在一起,享受和他们的积极互动。
精神休息:恢复自己的归属感、接纳感和目标感,可以通过正念冥想练习等方法实现,或者找心理咨询师聊聊。这一点对于人们从“自我固化”状态中脱离出来非常重要。如果小王能集中感受放松时的那一刻,能接纳自己偶尔不想工作的念头,就不会被头脑中侵入的想法困住了。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没有自己以前的方法好用,那就还是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毕竟休息享乐的意义在于放松,而不是让自己更焦虑。
最后,愿你能好好享受每一个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