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3 月17 日,上海静安区延长路某小区w,封闭管控期间全员核酸,居民冒雨排队井然有序。摄影/ 黄蓉
“今天的‘手语姐姐该是‘首席档次。毕竟,张主任语速又快,又不按套路出牌。真是难为翻译了。”3月17日,边看着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陈轶伟边通过手机发出了这么一条朋友圈信息。在某大型国企供职的陈轶伟,身边有不少残疾人朋友,其中不乏听障人士。他经常会转发一些疫情信息、注意事项给这些朋友。但在他看来,最权威的一手信息仍是疫情防控发布会直播。每次有直播,他都会提醒各路朋友,包括殘疾人朋友届时观看。
3月17日的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两位“大咖”出现。这当然让上海市民信心大增。但同时,也令陈轶伟略有担心,怕两位“大咖”的脱稿发言,令手语翻译忙不过来,他的听障朋友会得不到准确信息。然而,等发布会结束后,他从聋人朋友处得到的微信回复是:“谢谢轶伟,今天的发布会看得很明白。我们一定配合筛查工作,做好自身防护……”
回看3月17日当天的疫情防控发布会,张文宏和邬惊雷都是金句不断,可见不是照稿子念的。对于现场的手语翻译唐文妍而言,是否难度大增呢?
上海又是如何让防疫信息传递一个都不能少,防疫关怀一个都不能少的呢?
“邬惊雷主任和张文宏医生在发布会上金句不断。对我们手语翻译来说,确实是个考验。考验我们的知识储备和临场反应能力。”唐文妍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这是我今天参与的第四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去年参加了五场,2020年更多。”
唐文妍透露,无论哪一场疫情发布会,她所在的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的手语翻译团队成员,都不会提前看到稿子。也就是说,在疫情发布会上发言的,无论是谁,无论是不是临场发挥,对翻译来说,每次都是直接翻译。“当然,无论哪种语言,充分的译前准备都可以适当降低翻译的难度。”唐文妍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手语翻译团队,共7人——葛玉红、顾忠、陈伊佳、唐文妍、寇辰珠、郭奕敏、萧亮。只要有疫情发布会,他们就会轮班,对着直播镜头变换各种手势,对发布会做全面解读。
新冠肺炎初起时的2020年2月22日开始,观众就能从电视屏幕和各种直播平台看到——上海的疫情防控发布会上有手语翻译。当时,由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提出,经上海市政府新闻办统筹安排,上海广播电视台提供技术支持,使得广大听障人士得以第一时间获取真实、准确的疫情防控信息。
因为有了手语翻译,广大听障人士得以第一时间获取真实、准确的疫情防控信息。
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唐文妍不顾家人反对,做起了全职手语翻译。
公开数据表明,截至2021年底,上海持证的听障人士人数已超过八万人。因为有了手语翻译,让这八万多市民在疫情来袭时,心中有数,防疫有方。
上海的电视屏幕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手语翻译。与其他节目的手语翻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疫情防控发布会的手语翻译,在许多时候现场是戴着口罩的。尽管手语主要靠手上的动作来传递信息,可其实面部表情对帮助传递信息也相当重要。怎么办?那就需要手语翻译的眼睛更会“说话”。从事手语翻译工作20多年的葛玉红透露,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她在做翻译工作时,特别注重眼神与手势动作的结合,以及手势的力度,甚至一定的体态来表情达意。这样,就相对克服了无法配口型传达的困难。
提及自己的手语生涯,唐文妍说,2004年,自己在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念大二时结缘手语。当时,看到上海东方国际手语教育学校在招收学生,她便报了名,原因在于此前一直对手语很感兴趣。
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唐文妍不顾家人反对,做起了全职手语翻译。
在上海书展等场合,市民早已见到过她的风采。而从手语翻译的角度说,翻译抗疫等医疗场合,与日常翻译还是有所区别的。其中最大的区别,无非医疗词汇的应用等。唐文妍说:“医疗是一个专业领域,我们需要学习,尤其是学习一些专业术语。”
对于上海市残联的手语翻译团队来说,并非将手语的专业术语生搬硬套,而是在掌握专业术语后,与残疾人朋友提前沟通。“有一些词,聋人生活中不常用,可能也没有固定的打法,就需要和聋人群体确认。”
对没有专业医学知识的残疾人,在翻译上需要照顾哪些方面呢?
唐文妍说:“我翻译的时候会注意根据受众的接受程度,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而不仅仅是做字面上的翻译。毕竟翻译的核心是翻译意思。”做到这一点,不仅仅需要在手语方面有较多专业知识,更需要提前与上海的听障人士沟通。譬如“新冠病毒”,一开始没有固定的手语。唐文妍注意到听障人士群体逐渐用自己的手势去表达,于是也去借鉴学习。
从2020年第一场疫情发布会开始,听障观众就注意到,手语画面占据了整个屏幕的三分之一。这与原本一些节目的手语画面缩在屏幕一角有很大区别。原来,早前已有观众反馈,一些新闻节目中的手语画面太小。观众如果通过大屏幕电视观看自然没问题,但现在不少观众都是通过手机客户端在观看,画面太小就看不清晰了。疫情防控发布会的手语翻译画面,令听障人士有耳目一新之感。而对于手语翻译团队来说,则需要做到手势更标准,表情管理更严格。89136473-F393-4D58-86EE-982894A4C18F
听障人士能够无障碍获取防疫知识,对于失明者来说,情况又如何呢?“我和先生都是失明者,他还有些光感,比我略强些。”失明者韩颖告诉记者,“但我们对疫情信息还是掌握的。特别是小区物业,一有新的疫情信息,就会通过微信通知我们。”
连日来,约有3.6万居民的上海康城小区以楼栋为单位,组织居民分时、分批参加核酸采样,在数百名社区志愿者的现场引导以及居民的主动配合下,核酸采样过程平稳有序。攝影/ 周宇立
“在抗疫的过程当中,考虑到我们出行不便,竟然有医生准备上门来给我们做核酸检测,这让我很惊讶,也很感动。”韩颖对记者说,“但我了解到,小区核酸检测的点就在我住的这栋楼地下,所以我婉言谢绝了社区和医生的好意,和先生带着导盲犬,也排到核酸检测的队伍中。”
韩颖之所以要去排队,而不让“大白”上门,是因为她和先生觉得,如此一来,就可以尽量不去占用更多检测时间,让更多市民有更快机会得到核酸检测。“无论如何,我觉得社区和医生的服务真的很暖心。”韩颖说。
记者在自己家小区注意到,在核酸检测排队现场,另置一个摊位,专门帮助不会使用手机做健康云登记的待检测者做登记。在此登记的人,只需要手持身份证即可。而在静安区彭浦新村街道,许多小区在进行核酸检测时,针对社区没有智能手机的居民——譬如一些高龄老人等,采取了特别的帮扶措施。志愿者拿到待检者的身份证后,帮助进行登记,然后打开自己的智能手机,在健康云上进行核酸登记,随即将生成的二维码截图。这样的二维码截图能迅速打印发给待检测者。
疫情期间,上海对于孤儿、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以及因疫情导致监护缺失的儿童,通过上门服务、电话或视频连线等方式,加强社区关爱服务,及时发现家中的困难,落实帮困措施和儿童福利政策。
还有志愿者手持“喵喵机”,将通过蓝牙传递的二维码信息打印出来。实践出真知,实践更能改进工作。最初,街道采取“一对一”模式,一个志愿者帮助与陪伴一位老人进行线上预约。但实践下来,发现需要大量志愿者投入,效率也低,还容易造成排队积压现象。一位街道干部家里有两个孩子,她每天都使用“喵喵机”进行错题打印。她说,这可是当今小学生的学习神器,价格不到百元,手掌大小,连上手机蓝牙就能快速打印。彭浦新村街道获悉情况研判后,立即迅速采购了一批“喵喵机”,发给社区干部。这让老龄人口达到40%的彭浦新村街道在核酸检测过程中加速不少。
在3月18日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称,自3月10日以来,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上海市对养老机构实行了全封闭管理,同时,也结合实际进行了分类施策。比如,在老年助餐服务方面,暂停了社区长者食堂和老年助餐点堂食,但要求长者食堂在落实防疫措施的前提下,保留外送和外带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每天约有4万份外送或外带餐食。
延长路上的永乐苑在进行防疫临时封控管理的过程中,为了方便居民日常购菜和生活需求,联系周边生鲜超市,为居民送菜上门。居民们在小区门口就能购买肉、蛋、蔬菜和鲜奶等生鲜食品。摄影/ 刘歆
对于独居、高龄、行动不便及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等困难老年人,目前有2300多名居家养老护理员仍在克服各种困难提供居家上门服务,服务有刚性需求的困难老年人近6000人。
记者也注意到,也有志愿者参与到为困难老人送餐的工作中。普陀区真如镇共享健身房的党员王余志作为“真如意·靠谱党建联盟”的志愿者,每天中午时分,会及时、安全、高效地将老年餐送到订餐老人家中。他表示,越是疫情之下,越是要对老人、残障人士等有所重视。关爱——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上海这座大都市的温暖所在。
确实如王余志所说,疫情期间,上海对于孤儿、困境儿童、留守儿童以及因疫情导致监护缺失的儿童,市民政局会要求街镇儿童督导员、居村儿童主任加强日常排摸,通过上门服务、电话或视频连线等方式,加强社区关爱服务,及时发现家中的困难,落实帮困措施和儿童福利政策。
对重度残疾人,市残联要求居村残协、助残员加强关心关爱,提供代办、帮扶等服务。
唐文妍告诉记者,尽管疫情之下有种种困难,但残疾人朋友和普通市民都在用行动守护上海。她对残疾朋友说:“大家都需要不传谣,不信谣,关注官方的媒体发布,及时了解防疫的安排,并积极配合。”在她眼里,健全人和残疾人,“我们都一样”。她还特别关照残疾人朋友:“残障伙伴会需要更多无障碍的支持,比如聋人的信息无障碍、短信报警等。大家也需要在平时多积累一些信息渠道,以及求助渠道。这样突发情况发生,遇到需要帮助的情况时,可以及时找到求助对象。”89136473-F393-4D58-86EE-982894A4C1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