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之光 陈健生
冬奥会,顾名思义,就是在冬季举办的奥运会。既然在冬天举办,难免让人想到雪,而冰雪又和气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注定包括冬奥会在内的所有在冬季举办的比赛,都要考虑天气这个变数……
太阳·冰雪·运动会
1996年,哈尔滨举办了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运动会开幕式上有个大型的文体表演,名叫“太阳·冰雪·亚细亚”。这个名称可以说是相当符合冬季运动会的主题的:没有冰雪,怎么能进行滑雪、滑冰比赛呢?没有阳光,大雪天怎么能开好运动会呢?
不过,“太阳·冰雪·亚细亚”这个名称还有更特殊的意义呢!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常常侵扰东亚地区。因此,冬季的东亚比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方有更多冰雪。同时,由于冷高气压的影响,这个地区的晴好天气也比较多。本届冬奥会选在北京和张家口举办,大概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
“调皮”的冰雪
知道了冬季运动会和冰雪的关系,选择运动会的举办城市时,就会着重考虑多冰雪的城市。可是,多冰雪的地方难免会有少冰雪的年份。这就使得冬季运动会留下了和冰雪有关的趣事。
国外借雪
1932年的冬奥会是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的。然而,普莱西德湖当年降雪稀少,再加上气候温和,滑雪道上缺少比赛所需的大量的雪,可当时并没有造雪的设备,组织者无计可施。最后,只能临时取消了一些比赛项目。但为了保证剩下的比赛项目顺利进行,只好到邻国加拿大借雪。
运雪运动
无独有偶,在奥地利举办的冬奥會也发生过类似情况。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曾经举办过两届奥运会,分别在1964年和1976年。1964年的冬奥会开幕前,组委会制定了防备缺雪的应急计划。不过,那年冬奥会进行得很顺利。然而,到了1976年,因斯布鲁克遇到了缺雪的麻烦。为此,奥地利政府不得不动员了几百辆卡车和数千名士兵,开赴其与意大利接壤的布伦纳山口,将成吨的雪运到冬奥会的滑雪道和滑雪场上,他们称这为“运雪运动”。
多余的雪
1980年2月,第13届冬奥会又一次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这一年冬季的普莱西德湖再次遭遇了降雪稀少的情况。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地已经可以进行人工造雪了。组委会准备了9台造雪机器,在赛前进行人工造雪和铺雪。这是个天衣无缝的措施,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开幕式的前一天,一场暴风雪使整个赛区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本来是冬奥会求之不得的好事,但由于天然雪与人造雪的性质不同,不能融成一体,反而影响了比赛。因此,组委会不得不临时雇用大批人来清扫比赛用的雪道。
“雪炮”制雪
1984年,南斯拉夫萨拉热窝举办了第14届冬奥会。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组委会准备了许多架“雪炮”,以防不测。这种“雪炮” 其实是大口径的水泵。在寒冷的天气里,它们可以把抽上来的水对着需要雪的地方的上空喷射,当无数的细小水珠从寒冷的天空洒落下来时,就会凝结成松软的雪花。F07E3CE3-06E5-40A5-B448-43285118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