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城建设过程中的同质化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2022-06-08 01:53张劲松宋芬
阅江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同质化

张劲松 宋芬

摘 要

作为倡导慢生活节奏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慢城为快速工业化的快节奏生活提供了另一种可行选择——“慢活”。慢城理念的本土化实践显现出严重的同质化倾向,逐渐背离了强调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与自然资源及以人为本的慢城核心理念。应该厘清角色定位、坚持以当地主体为主,扎根地域文化、深层次利用特色资源,立足美好生活、提高居民“慢意识”,从而破解中国慢城建设过程中的同质化困境。

关键词慢城 同质化 慢生活 慢活精神

“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让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四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快速腾飞。然而,快节奏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给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此背景下,倡导放慢脚步、体验生活的慢城模式被引入中国。慢城模式(Slow Cities or Cittaslow)源于20世纪末意大利的慢食运动,是一种倡导将城市发展、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本土文化传承融入现代化城市进程中,追求高品质生活和慢步调生活节奏相融合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慢城作为一种应对全球化、城市化和標准化所带来负面效应的另类发展理念,其主要目的是在保护和挖掘本土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本地居民等多主体共同参与,创造出地方的独特魅力,以“慢”元素获得“快”发展。但是,分析中国各地的慢城建设实践,不难发现,普遍存在开发理念模糊、盲目跟风、模仿热点旅游项目等问题,国内慢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危机,这值得认真面对和深入探讨。

一、国内外慢城建设的现状

(一)国外慢城建设的现状及特征

自1999年第一届 “慢城市”大会在意大利奥维多(Oviedo)召开以来,已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个城市加入国际慢城协会,这些城市以慢食、漫游、慢体验为追求,探索现代化城市进程与传统生活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这里选取国外几个典型的国际慢城,并总结其发展模式(表1)。这些国外慢城主要以当地政府(社区)或本地居民为建设主体,以自身资源禀赋为产业基础,以构建亲近自然、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为发展重点,以培育居民的慢生活意识和环保意识为核心理念,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慢城发展氛围。

(二)国内慢城建设的现状及特征

2010年,南京高淳区桠溪镇加入国际慢城协会,此后,我国共有包括山东曲阜“九仙山-石门山”片区、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和苏州甪直镇等在内的12个地区获得“国际慢城”称号,各个慢城的规划理念、具体项目建设见附录。与处于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慢城模式不同,国内在慢城建设过程中由于当地缺乏充分的城镇化和产业化基础,民间组织、居民和其他商业组织发挥的作用不足,地方政府通常主导发展方向,加之国内探索以慢城理念指导城镇规划的时间不长,缺乏有效的实践经验,因此,在产业布局方面倾向于结合本地农业和生态特色,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12座慢城均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遵循“绿色产业、特色文化、生态旅游”齐步并行的发展模式,存在本质上的趋同性。产业项目建设多集中于民俗民风休闲度假,导致国内慢城与其他景区一样,商业化严重,文旅特色如出一辙,长此以往,慢城将“泯然于众城”,成为和千万个旅游风景区别无二致的普通景点。

二、中国慢城建设过程中同质化的外在表现

慢城运动倡导挖掘地方独特魅力,保护并充分利用本地生态与文化资源,构建独具特色的社会生活空间,国内慢城在建设实践中却出现了背离慢城理念的同质化现象,主要体现在规划理念趋同和产业项目相似两个方面。

(一)规划理念趋同

从现代性的角度看,表面繁荣的社会里层潜藏着它的反面——衰落、衰亡,正走向繁荣的现代社会本身也潜藏着使其走向衰亡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被剥夺了其无论生物上还是从社会文化意义上都曾经有效的生存手段,而正是现代化生活范式的全球传播引发了这样的一种剥夺。对于作为其后果的人口压力来说,我们曾熟悉的那些旧的殖民压力反过头来变成针对我们自身,因为再也没有现成可用的出路。”][英]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谷蕾、胡欣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在快速工业化的途中,有一部分人反思了现代性并认为,经济要快速发展,但人得过上“美好生活”,而慢节奏、慢生活就是一种美好生活。这是国内外慢城建设的宗旨。

综合分析中国12座慢城的规划定位,可以发现国内慢城过分强调转化利用当地生态和文化资源打造旅游目的地,通过慢城带动旅游业发展并促进当地经济繁荣,在开发理念上高度相似。比如,广东梅州雁洋镇以茶文化为主题打造的雁南飞茶田景区,山东曲阜“九仙山-石门山”片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建设的特色旅游目的地,浙江温州的城镇规划暗含“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表面上看各有特色,但实质上都只是浅层次地转化利用当地的自然或文化资源。这种以旅游为主的开发理念不仅与慢生活理念不完全一致,而且可能造成环境破坏、邻里对立等负面效应。慢生活理念强调,当地居民的慢生活是主体,通过吸引游客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只是提高慢生活的质量,而不是要改变慢生活甚至是放弃慢生活。慢城并不将“快来、快食、快走”等以快为主体的部分旅游业拒之门外,但不能本末倒置,将慢城建设成“快城”。规划定位是慢城建设的基本方向,国内慢城在规划定位中存在的种种“骨子里的趋同性”是慢城同质化问题的主要外在表现。

(二)产业项目相似

获得国际慢城称号的地区毫无疑问都拥有较高的资源禀赋,但由于慢城建设主体对慢生活理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对当地特色资源缺乏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集中于复制生态观光、田园采摘和康养休闲度假等项目,致使慢城产业项目“重复建设”问题严重。比如频繁策划所谓的“特色创意旅游节”,甚至直接套用热门旅游景点项目等,这就是导致慢城发展同质化的项目制。“慢城模式在本土落地,一方面得益于项目制,另一方面也受制于项目制。项目制为项目申报和管理提供了一整套标准化和技术化的操作程序,便于实现垂直的专业化管理和控制。项目标准化、技术化的优势在于可以规避风险、提升效率,便于监管,但过于强调标准化、技术化容易忽视村庄的多样性,使得项目成为部门观念和专家意见的翻版。”]杨伊宁:《价值植入与文化建构——慢城特色小镇的本土实践》,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56页。]产业项目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6892F4F4-7322-4331-A043-EA78640B99B3

其一,慢城区域内产业项目以观赏性旅游业为主,模式化地开发农耕体验项目、四季花海、慢行自行车道等。比如,苏州甪直古镇的东方花博园、神农架林海慢城的神农花谷、常山县的渣濑湾花谷等,长白山二道白河镇、淄博市高青县、神农架林海慢城、高淳桠溪国际慢城、温州玉壶镇都将自行车慢行步道作为主打项目,玉壶镇、常山县、甪直古镇的露营项目也存在相似性。表面上看各地依托的自然资源各有不同,但在相似的资源开发手段与开发形式下,最终打造出的经营项目本质上是无差别的。

其二,慢城现存产业项目与其他普通旅游景点存在高度相似性。例如,富川国际慢城的光影水秀、玻璃栈道和格桑花海等项目可以说普遍存在于普通旅游景点中。在拆除和新建过程中丢失了当地建筑原有的个性特征,使得慢城的建筑风格出现同质化现象。作为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载体,建筑风格在慢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高淳桠溪镇在打造慢城时,将原来巧妙地融合了徽派建筑风格和苏南香山派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盲目地改成了统一的现代徽派建筑,丢掉了原本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三、中国慢城模式同质化形成的内在机理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慢城发展模式及国内慢城的同质化现象,可以发现慢城模式的逐步趋同化有其内在的形成机理。

(一)在筹备建设阶段,基层政府强制性干预

县乡(镇)两级地方政府强大的价值主导和过度的行政干预贯穿慢城规划建设的整个阶段。“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20页。]中国慢城能发展起来,可以看到政府力量在处处发挥作用,但是慢城走向同质化,也与政府干预有关。在慢城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提供了优质的基本服务尤其是慢城发展规划。“在整个历史上,当人们需要在国家——但可能具有剥削性——与无政府之间作出选择时,人们均选择了前者。几乎任何一套规划都好于无规则。”][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第24页。]但是,政府所制定的慢城发展规则会引导慢城朝其所计划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让其自发地形成特色,这就致使国内慢城建设实践与慢生活理念脱节,个性逐步消解,这一点在慢城建设初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慢城的筹备阶段,基层地方政府往往采用整合多个自然行政村的方式打造慢城区域。比如,南京高淳桠溪国际慢城项目就整合了高淳区数十个自然村,湖北神农架林海慢城下辖3个居委会和8个行政村。在推进慢城区域规划的初期,政府试图通过推动整个自然村的土地流转来预留慢城发展空间、吸引外来投资,同时引导村民转向自雇型就业和小规模创业。然而,基层政府的绩效考核机制及其路径依赖导致非良性化、非自然化的土地流转问题时有发生。

“慢城保护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习俗,且能展现当地典型特征的自生产品,维护它们的特质和传统,并提供优先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连中福:《慢城》,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年,第2页。]乡镇政府对慢城强调在不改变当地生活节奏的前提下谋求发展的理念理解不深刻,在定位规划慢城产业项目时一味强调标准化和技术化,导致产业开发与文化创意脱节。“慢城提出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代表一种优雅悠闲的生活状态。”]连中福:《慢城》,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年,第2页。]优雅悠闲的生活才是慢城设计筹备时应该优先考虑的内容,但是,当地的人文和自然资源没有被充分用于满足人们过上优雅悠闲生活的慢城理念要求,片面地关注旅游及其收益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发展陷阱。

与此同时,在政绩考核机制的作用下,基层政府急于在较短时间内打响慢城品牌以提升当地的经济收入,采用密集的资源输入和进村项目来加快慢城建设速度。“只顾当前利益,缺乏长远打算;只重视任期内能见效的项目,不重视打基础的项目。”]肖唐镖、李昌金:《中国乡村报告》,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以追求短期效益和建设速度为第一要务,重建设,轻运营,重当前,轻长远,将慢城作为金字招牌和摇钱树。“慢城运动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如何发展要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宗仁:《“国际慢城”在中国及其现实意义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年第9期。],即慢城居民拥有发展选择权,在规划建设中实行民主决策,但是当前这种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干预显然限制了村民自主选择的权利,“当地乡村居民的主体地位将会逐渐边缘化”]刘曙霞:《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年,第53-54页。]。强势的外部资源输入还导致慢城的发展动力严重依赖于政府赋予的短期资源,使其发展建设处于一种临时的、不稳定的、较脆弱的状态。

(二)在项目设计阶段,资源悬浮利用

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是慢城特色发展的核心,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让劳动者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创造出“富裕社会”的新兴中间阶层,这是慢城理念在中国落地生根的重要依托。在越来越富裕并且高度发达的社会,與辛苦劳动相比,当前似乎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趋势:“由于商品的生产已经不那么紧迫了,个人也不急迫地挣取收入以购买更多的商品,人们每一周工作的时间将越来越少。他们也许不再像以往那样努力工作了。或者,作为第三种可能,工作的人越来越少了。”][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赵勇、周定瑛、舒小昀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4页。]为了与现代美好生活的需要相适应,要利用好生态资源和传统文化,使其与人们过上闲暇生活结合起来,这是慢城运动的核心。

目前,国内12座慢城都在积极打造慢休闲目的地,但大多都停留在对当地生态资源的浅层次转化利用上,缺乏对本地文化的充分认识和深度挖掘,更缺少与人们过上闲暇生活相匹配的制度设计。以温州玉壶镇为例,玉壶镇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中西文化交融是其主要特色,因此玉壶镇的“侨韵慢城”以打造欧陆风情国际慢城为主要发展目标。但是,在项目实际建设过程中,游憩资源设计与当地的生态、农业及乡土文化严重脱节,欧陆风情特色并不明显,政府投资建造的欧陆风格慢生活综合社区也仅浮于建筑风格表面,与国内类似风格旅游景点的商业街区并无明显不同。6892F4F4-7322-4331-A043-EA78640B99B3

慢城建设让人们看到了与现代都市浮躁生活不同的闲暇生活,美好社会的本质是“每一个成员不论性别、种族或族裔来源,都能过一种有价值的生活。”][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赵勇、周定瑛、舒小昀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中译者序第5页。]在美好社会,人人有工作,有改进生活的机会,青年人在走向社会之前能够获得适合自身的教育,得到家庭的温暖,人人都有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抱负取得成功的机会。当前慢城建设中的设计规划与美好生活的宗旨有所偏离。各地确定的慢城产业项目中本土文化缺位,这给慢城的同质化竞争埋下隐患。根据《中国国际慢城发展指南》,中国慢城建设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对当地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应进行积极的保护和拓展。]高淳国际慢城联盟会:《中国国际慢城发展指南》,http://www.chinacittaslow.com/index.php?c=article&id=828。]为吸引城市客源、迎合城市族群的消费习惯,专业化设计团队打造的无外乎是“‘无地方性的外来文化的移植与拼贴,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本土化的‘草根农民生活文化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杨伊宁:《价值植入与文化建构——慢城特色小镇的本土实践》,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65-66页。]外来力量对当地的干预造成了本土文化的缺位,这种偏离本土、偏离特色的产业项目设计会使城市个性逐步消解,使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这些重要的资源悬浮于表面,不利于慢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运营阶段,慢城理念异化

真正的慢城就是要在保持独特地域属性和原始风貌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当地居民的慢意识,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慢生活空间,核心理念是慢生活节奏和慢生活精神。国内获得国际慢城称号的12个地区之所以获得国际慢城联盟的认可,就是因为当地居民的生活节奏比城市居民缓慢,很少受到外界污染和喧嚣的影响,能营造出一种天然的慢生活氛围。然而,这种独特的田园慢生活却在人为的、过度的慢城开发与运营过程中逐步消散了。

“当地”被泛化或异化为多元化旅游景点。慢城以当地居民的慢生活为着眼点来建设美好生活,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这种慢生活中来。慢城吸引外地人参与和践行慢生活,这与热门旅游景点截然不同。然而,国内慢城在运营阶段出现了经营活动的完全分化现象,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第一,追求多元化发展的公司经营模式试图将慢城打造成国内热门旅游项目大杂烩,但是,许多创意设想和旅游项目难以真正嵌入基层社区百姓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悬浮状态。第二,逐利但缺乏创新意识的当地居民跟风投入餐饮、住宿等经营活动,加剧了慢城区域内的同质化竞争。原来忙闲有致、自得其乐的村民,在资本介入和城市消费文化入侵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从之前悠闲的生活中走出来,生活节奏加快,居民慢意识不增反减,悠闲和谐的生活环境逐渐消失,慢城也不再慢了。这种在慢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理念异化现象,归根结底是忽视了人本这一核心要素,忽视了培养居民“慢意识”、营造慢生活氛围的重要性。

四、破解中国慢城建设同质化的路径

营造城市慢生活空间,利用“慢元素”推进特色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宜居慢城需要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合作共赢,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努力培养本地居民慢意识,才能逃脱慢城“千城一面”的同质化困境。

(一)厘清角色定位,坚持以当地主体为主

人们所提倡并期盼的慢城,“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保持地方文化和地方精神,保持地方原生态和地方生活特色,保持地方民族风情和地方独有幸福体系,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连中福:《慢城》,西泠印社出版社,2018年。]可见,慢城建设的主体必须依靠“地方”(当地)力量,“工业化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在探索中形成都市社会。都市社会迫使人们对哲学、艺术和科学都加以重新思考。”][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页。]当地主体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选择建设一种现代化的慢生活,它是对如何走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探索,它的主旨是让人过上美好生活。

首先,政府要做好角度定位,不能将慢城建设成“快”城。“生产的工业化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这创造了各种新的环境,也毁坏了各种旧的环境,加快了整个生活节奏,生成了财团权力和阶级斗争的各种新形式。”][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4页。]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政府要有正确的角色定位,应该把握好自身“掌舵而不划桨”的角色,引导地方发展当地特色的慢生活,不能简单地根据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地方发展方式和方向。

其次,当地社区应该成为慢城建设的主体,保持社会当前的慢节奏不动摇。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的社区建设是一种规划性的、自上而下或上下结合的变革过程,慢城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嵌入也遵循着这样的方式,在这种政府干预的規划导向下,慢城建设势必呈现趋同性。世界各地的慢城实践经验表明,慢城模式的成功是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地区居民等多个参与主体齐心协力的结果。破解慢城同质化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主体厘清自身角色定位,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和内生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

最后,慢城建设需要多元主体形成相互协作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多主体建设体系的形成需要县乡(镇)两级政府进行积极引导。作为慢城建设的“第一行动集团”,基层政府应逐步减少直接干预,转而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向基层社区赋权、动态协调监管等方式来推动社会力量和内生力量发展。政企合作运营、村级组织自治可以作为政府引导慢城建设的补充,通过专业化运营团队和乡村自治组织之间密切合作,让慢生活理念真正渗入本土文化,弥补慢城规划和产业项目建设上存在的悬浮问题。慢生活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当地居民作为“慢氛围”的创造者和体验者,他们是慢城建设的“第二行动集团”,也是慢城建设当之无愧的积极行动者,无论挖掘与展示“慢文化”、营造与保护“慢环境”,还是发展与创新“慢经济”,都要保证社会或公众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实现慢城理念的本土导入。6892F4F4-7322-4331-A043-EA78640B99B3

(二)扎根地域文化,深层次利用特色资源

慢城运动最大的亮点是强调城市个性和创新,在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底蕴与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属于该地区的独特魅力并使其拥有永续生长的能力和环境。大城市的郊区和边缘地区比较适合建设慢城。“边缘地区和郊区是未定型的,同时也是受到严格约束的。在这个空间里,贫民窑、棚户区和居住区,很快就构成了边缘的住宅区;在这个空间里,对时间的支配,为某些标准所控制和决定,而人们则致力于创造各种各样的话语、阐释、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的空间。”][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7页。]中国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慢城建设的一些经验,并进行适当的本土化改造。当然,扎根当地文化、深层次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是最常采用的手段。

一方面,目前获得慢城称号的地区可以继续深入探索本地传统文化和特色资源。慢城中的娱乐场所和新建居住区是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包含了纯粹而简单的生产力的生产,“在这里被错误表现的东西,可以被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人们一方面以断离的、分散的空间为出发点,而另一方面,又以被权力组织、连接起来的空间为出发点的话。”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李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页。]不断纠错,展现当地慢生活特色,比如雁洋镇的茶文化、富川国际慢城的瑶族文化、旌德镇的灵芝、二道白河镇的温泉、高青县的沿黄风貌等。地区特色在精不在多,对于这些经济发展较慢、基础设施还不完善的城市边缘地区而言,齐头并进发展全产业显然是不可行的,不如先结合慢元素及其民风民俗,“明确一个最有基础、最有潜力、最有优势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差异定位、错位发展,挖掘潜力、内涵发展,做到极致、一流”]陈光义:《大国小镇——中国特色小镇顶层设计与行动路径》,中国财富出版社,2018年,第79页。],再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以此增强特色产业的集聚度,避免同质竞争,创造更多的慢城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在设计慢城区域要素布局和产业项目时,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原有建筑和自然景观,尽量减少土地改造和占用,“实施保护性整治,在建设中应因地制宜、立足村情、突出特色,避免大拆大建、贪大求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丛书》组委会:《乡村特色旅游建设指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2-83页。],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引景入村,开展生态农业和田园观光项目,但并非为了营造随处可见的、毫无特色的所谓田园风光而肆意改造,“规划要以产业为重点,特别要突出产业选择”]李季:《大国小镇——中国特色小镇规划与运营模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年,第194页。],根据资源禀赋做好项目策划,除旅游业外,在产业选择上还应大力培育传统加工业、高新研发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这种深度转化利用地方特色的布局规划和产业项目在彰显地区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能探索适合的特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比如,盛产茶叶的雁洋镇国际慢城可以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拓宽茶叶生产、加工、新产品研发产业链,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将茶文化植入雁洋镇产业发展血液中。

(三)立足美好生活,提高居民慢意识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在终于具备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满足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政府长期的工作核心,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和美好生活的需要值得深入研究,政府如何满足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是一个艰难而重要的课题。”]王俊秀、乌云特娜、七十三等:《中国民众美好生活研究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大城市的快节奏带来了效率、创造了更多的财富,但是这些并不代表人们过上了美好生活。慢节奏、慢生活反而被一部分人认为是美好生活。因此,慢城建设应该立足于追求美好生活,而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当地居民的慢意识非常必要。

第一,在慢城地域内树立居民的慢意识,并将其纳入政府治理体制中。“如果权力和治理不仅被视作管控的形式,还被视作对于政治主体和自身形成主体具有成效,并且空间被当作行政强权和作为行为之引领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空间的和环境的因果关系就可以被检验为治理思想中的核心因素。”][英]杰里米·克莱普顿、[英]斯图亚特·埃尔顿:《空间、知识与权力——福柯与地理学》,莫伟民、周轩宇译,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246页。]破解慢城同质化问题的核心,在于转变“旅游经济收入为王”的发展理念,在于营造人性化的慢生活空间,更在于当地居民慢生活意识的提升。“慢城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提高,不能只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施益军、王培茗、李建桦:《桠溪国际慢城发展模式研究》,《城市建筑》,2013年第20期。]。虽然依托慢城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符合慢城运动让居民幸福、富有的宗旨,但是,慢城绝不仅仅是旅游目的地,慢城建设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居民的生活需求,而不是游客的旅游需求,目前国内慢城在规划建设时恰恰忽略了这一点,使慢城变为与普通乡村旅游类似的观光景点。任何主体都不应改变慢城的“慢”,更不应该将“慢”转化为“快”。求大求快的发展建设模式是导致慢城同质化的重要原因,消弭这种同质化需要当地政府帮助居民树立慢意识。

第二,在慢城的社会关系领域内树立居民慢意识。当前,既要转变慢城发展理念,着重营造慢生活氛围,提升居民慢生活意识,不单纯追求经济收入增加,还要将慢城作为外地居民体验慢城生活和推广“慢活精神”的重要途径,慢城可以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但这一切均应以不影响慢生活节奏为根本前提。慢城中的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社会关系,要建设成为良性互动关系,而且要以慢城的居民为主。慢城的优势是慢生活,而不是为了从游客那里获得经济利益的快生活;慢城新型社会关系的核心是让游客来体验慢生活,而不是居民被旅游业牵着鼻子走向快生活。

第三,在空间地理环境领域树立居民的慢意识。良好慢生活氛围的营造可以从改善本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入手,大力构建优质生活圈,在不断保持自身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鼓励人与自然生态亲密接触,形成和谐的人文与自然景观空间。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传统文化的弘扬,慢城作为起源于国外的新型发展模式,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本土化,必须与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深度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那种靠照搬照抄建设而成的慢城只会是昙花一现、毫无灵魂的复制品。和慢城理念一样,城市空间正义论学者认为,“城市是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存在的,属人性是其最重要的属性。将经济增长作为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可能导致城市发展出现畸形”]袁超:《城市空间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第152页。],“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人类的美好生活”][美]德尼·古莱:《发展理论学》,高铦、温平、李继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3页。],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重视人类精神需求的呼唤,通过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塑造自身文化特色的多样性。

第四,在哲学思辨领域树立居民的慢意识。居民慢意识的提升,并非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必须让“慢”哲学“真正嵌入基层社区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Pink S, Lewis T, “Making resilience: Everyday affect and global affiliation in Australian Slow Cities”, Cultural Geographies, vol.21, no.4(2014).],逐步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慢城建设,自觉维护慢城环境,在良好的慢生活氛围熏陶下培育民众的乡土情结和“慢活精神”。

作为倡导创造地方独特魅力并保持永续增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城镇发展模式,慢城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理论研究并不充分,中国式慢城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如何使慢城运动的影响范围从小城镇扩大到大城市,如何建立连接慢城与周边城市的慢城网络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处于慢城之中的居民和当地政府更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这样才能从根源上形成慢意识。

〔責任编辑:来向红〕

作者简介:张劲松,管理学博士,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宋芬,南京审计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6892F4F4-7322-4331-A043-EA78640B99B3

猜你喜欢
同质化
同质化管理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青年写作同质化现象”二人谈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非遗研修“同质化”?心态该改改了
中国古籍出版的探究
浅析电视真人秀节目同质化的表现及成因
谈电视文艺编导创新能力的提升
网络视频直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初探
陕西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专业同质化问题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