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中
奶奶生于旧社会,蒙古族,家境贫寒,命运坎坷,五岁丧母,奶奶的父亲因无力抚养,便把她送给一个姓刘的汉族人家。养母十分厉害,对待奶奶特别严厉,不好好照顾,经常打骂,嫌奶奶脏,不让在炕上睡觉,把一块蒲帘子放在灶坑前,扔一个破毯子,奶奶就长期睡在这里,夏天热得透不过气,冬天冻得直哆嗦,实在冷了就把脚伸进灶膛的灰里取暖。后来,就把她送给另一家姓刘的,这家对奶奶很好,可养父不幸去世,养母无力抚养,含着泪把奶奶送给当时图县长一家,给县长太太当丫鬟,县长一家对奶奶非常好,奶奶总算有了个着落,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奶奶因为小时候都在汉族人家生活,精通汉语,说蒙古语倒有点生硬。在我们的印象中,奶奶高高的个子,眉清目秀,是个美人坯子,与众不同的是一双大脚。蒙古族没有缠足的风俗,再加上奶奶小时候被送来送去,错过了缠足的年龄,才造就了一双大脚。在那时小脚女人吃香,大脚女人被歧视。
奶奶一双大脚成就了当丫鬟的料,除了伺候图县长太太的吃喝拉撒睡,闲暇时图太太教奶奶描龙画凤、刺绣。奶奶学会了一门好手艺,后来她经常给家乡要出嫁的姑娘绣花鞋、枕头皮、枕头顶、花手绢等,特别受欢迎。
奶奶一开始没有名字,图家只称丫头,时间长了图县长看到奶奶聪明伶俐,心地善良,便给奶奶起了个很文明的名字——图玉坤。从此奶奶才有了名字,这也是她唯一的名字。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图县长想给奶奶找个好人家,可都嫌奶奶是大脚,所以迟迟未嫁。
谁知天赐良缘,遇到了爷爷张维德。爷爷是河北丰润人,那地方地少人多,日子更艰难,好在太爷是私塾先生,为了爷爷读书,甘愿放弃一半的工钱,叫爷爷读了四年私塾。爷爷写一手好毛笔字,打一手好算盘,当时人们称他为“字王”“铁算盘”。
爷爷的第一个太太死于饥饿,为离开那个伤心之地,爷爷只身一人逃到北方,在现在的内蒙古开鲁县建华镇东德兴村落脚。时间一长他被当地的一家财主张老品看中,请他当酒厂掌柜,爷爷业务熟练,工作踏实,性格极好,被人们称为“老好人”。
图县长得知爷爷这个人后,主动托媒介绍奶奶,爷爷知道奶奶是蒙古族,又是一双大脚,但爷爷不嫌弃,并声称:“蒙古族咋的,大脚怕啥,我偏喜欢这个大脚的图玉坤。”爷爷和奶奶订了婚,奶奶这个长期不被人看重的女人,终于有了归宿。爷爷和奶奶的结合被許多人不理解,都议论:“你说那张维德一表人才,又有文化,偏娶了个大脚女人。”爷爷听了告诉他们:“我就偏爱这个大脚的蒙古族的图玉坤。”爷爷不嫌弃奶奶,两个人结了婚,这真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呀!就这样爷爷和奶奶组成张家一脉。
爷爷和奶奶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丝毫没影响他们的生活,生儿育女,承担责任。爷爷从小读书,不会种地,奶奶毫无怨言,学种地学收割,对农活样样精通:播种、施肥、收割、打场等。奶奶勤劳善良,具备蒙古族女人的豪迈、刚毅、坚强等性格。许多小脚女人都羡慕奶奶说:“你看人家图玉坤,一双大脚干啥都手到擒来,咱们走路都追不上人家啊!”此时的奶奶成了同龄人中的幸运者。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爷爷五十几岁因病去世,扔下奶奶和四个子女,悲痛之余奶奶没有倒下,毅然顶起这个家。学编席子、打折子、熬碱,决心供子女读书。因为她在图县长家时看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就命令四个孩子必须读书,否则棍棒伺候。
为了供爸爸、姑姑、叔叔读书,她没日没夜编席子、打折子,整天湿漉漉的,冬天又冷又凉,只能编一会儿把手放在火盆上烤一烤再接着编。为了熬碱,每天起早去各家收柴灰,收多了用两个麻袋装上挑回家,倒进一个大柳条囤子中,添上水浸泡,滴答、滴答……奶奶家的外屋天天伴随着这种声音,最后把滴下的褐色水放在锅里熬,至少也得两三个小时。最后,把熬好的碱水倒在盆中凝固成碱坨子再卖。上学没钱,奶奶只能背上席子和折子,领着姑姑叔叔,徒步到离家四十里的开鲁中学上学,先把孩子送到学校,再去卖席子和折子,卖了钱给孩子交学费。姑姑叔叔没有棉被,到了冬季只能和要好的同学挤一个被窝。村中有的人认为奶奶逞强,还讽刺她说:“穷得叮当响还供书,看能供出个什么样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爸爸他们记住奶奶的叮嘱,看着奶奶的艰辛,都努力上进。十几年中几个孩子都考上了学,有考大学的,也有考中专的,后来都分配了工作,爸爸是教师,大姑是乡政府干部,老姑是拖拉机手,三叔分配到北京工作,终于实现了奶奶的七彩梦,从此被人们刮目相看。
几十年的劳碌,没有压倒奶奶的精神,却落下了一身病,每天胃痛不止,疼得厉害了就昏厥,手指头都是弯的,脸上布满沧桑,却成就了张家的下一代。
六十四岁那年,也是享清福的时候,奶奶病倒了。去北京三叔家治病,经过诊断得了胃癌,手术失败,去世于北京。
[栏目编辑:黑正宏]2E295865-3510-441F-8940-7CC66396E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