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视角下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建设探索
——以梅岭铜源峡为例

2022-06-07 03:32杨佳丽姜勇彪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村梅岭花岗岩

杨佳丽,姜勇彪,2*

(1. 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 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13)

0 引言

研学旅行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参与群体主要为中小学生[1]。2016 年,教育部等11 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推动了各地研学旅行的发展,多省市开展的试点工作取得了有效成果,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由此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类地质现象,是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是发挥地球科学普及教育及保护地质遗迹的主要载体,也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场所。部分地区依托地质公园开展了研学旅行实践,但是此类研学旅行活动存在某些问题,如:研学线路长、距离远、学生体力难以维持,研学任务重、学习强度大等[2-3]。旅游地学文化村因其建设面积有限、靠近城区、地学资源相对丰富等特点,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从研学旅行视角出发,探索梅岭铜源峡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建设方案,设计相关研学产品,希望能够助力地学研学旅行实践的推进,促进区域美丽乡村的建设。

1 旅游地学文化村与研学旅行实践

1.1 旅游地学文化村发展历程

地质文化村、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建设主要用于保护分布零散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质遗迹资源,是基于乡村层面保护环境和地质遗迹的探索。地学文化村的建设在浙江、贵州等地得到了一定发展,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地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尝试。2018 年,浙江省完成了应店街镇地质文化村的规划,明确了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要求,标志着地质文化村规划进入了试点推广阶段[4]。同年4月,贵州六盘水月照社区创建了全国首个旅游地学文化村,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研学旅行实践、旅游地学理论的创建有促进作用。

1.2 旅游地学文化村助力研学旅行实践

研学旅行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教育功能。《意见》中指出,研学旅行应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旅游地学文化村集地学科普教育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美学观赏价值于一体,是与研学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以宣传地球科学为特色,旨在向当地社区居民或青少年普及地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文化村[5]。它以区域独特的地学旅游资源为主导,结合当地的乡村民俗文化、农耕文化,能够融合地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既突出了地学学科特色又满足了研学内容综合性的要求。

旅游地学文化村为开展地方性研学旅行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是市域范围内中小学生进行短期研学旅行的最佳选择,也是对地学研学旅行场所的重要补充。在旅游地学文化村推行研学旅行能够促进学生区域认知水平的提升,更好地培养学生热爱乡土、热爱家国的情感。

2 梅岭铜源峡旅游地学资源

2.1 研究区概况

梅岭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郊,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山势嵯峨,风光旖旎,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享“小庐山”之美誉。梅岭为赣西九岭山南坡滑脱推移的大型推覆构造山体,花岗岩出露面积占90%以上,混合花岗岩节理广泛发育,交错切割,形成菱形块体,经风化作用棱角逐渐缩减,形成奇特的石蛋地貌[6]。铜源峡属于梅岭十大景区之一,位于梅岭第二高峰——萧峰脚下。古时梅岭产铜,水出其间,故名“铜源”,铜源峡自洗药湖绵延至幸福水库,全长十余里,瀑布、水碓、梯田、梯田、奇石、古墓成群,是梅岭最具特色的景区。

2.2 铜源峡旅游地学资源分类

旅游地学资源指与地球科学有成因联系的可用于开展旅游活动的资源。根据陈安泽的《旅游地学资源分类方案》[7]进行分类统计,铜源峡旅游资源类型较丰富,涵盖岩石圈、水圈、人文圈、生物圈、大气圈等5个旅游地学资源巨系统,11 种景观类型(如表1 所示)。典型旅游地学资源包括花岗岩地貌景观、瀑布群景观、水碓景观等。

表1 铜源峡旅游地学资源统计

2.3 典型旅游地学资源分析

2.3.1 自然类旅游地学资源。花岗岩景观: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地壳5~30 km 深度,在构造抬升与风化剥蚀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出露地表,于不同气候带、海拔高度和外营力作用区形成了类型迥异的地貌形态。梅岭的大地构造位置地处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结合部江南造山带中北缘,主要以新元古代花岗岩为地质基础,在长期的构造抬升和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以垄状山脊(锯状山脊)和侵蚀沟谷为组合的地貌特征[8-9]。梅岭是国内花岗岩倒石堆地貌最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主要类型有花岗岩构造剪切地貌景观、花岗岩流水潜蚀地貌景观、花岗岩风化剥蚀地貌景观和花岗岩崩积地貌景观,整体表现为花岗岩的低山圆丘和崩塌叠石地貌,其山顶、山谷和缓山坡上广泛分布着大小不同、圆度各异的石蛋,铜源峡景区内的象石群、“鳄鱼饮水”等景点便是典型的花岗岩景观。

水体景观:铜源峡景区内河段、湖泊、瀑布等水体景观分布广泛。瀑布在地质学上称为跌水,由水流从河床纵断面陡坡或悬崖处倾泻下来而形成。江西省属于中亚热带温湿东南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在1 000 mm 以上,水资源丰富;梅岭山岭起伏,沟谷纵横,因水流落差较大,形成多处瀑布。铜源港为梅岭第二溪流,源头发自罗汉峰和萧峰,全长10 千米,有大小瀑布80多道,落差近600 余米,形成了10 多条10~20 米高、5~15 米宽的多级瀑布,最长一级在卫东村附近,长200 米,落差100 米[10]。幸福湖面积100 多公顷,湖中有竹岛、桃花岛等十几个岛屿,是鸟类的栖息胜地。

生物景观:梅岭地区年平均气温14.5℃~17.6℃,山体海拔在50~841.4 m 之间,森林覆盖率高达73.15%,自然资源丰富。梅岭地区植物种类多达79 科342 种,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为主,枫香和樟树为其优势种;有古红豆杉、千年银杏等古树名木272 株。植被类型以马尾松、杉木等为代表的亚热带针叶林为主,还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山地灌木草丛及亚热带毛竹林[11]。

2.3.2 人文类旅游地学资源。水碓景观:水碓由石砌墙茅盖顶的碓房和木制水轮组合而成,是古代重要的水稻加工工具,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发展至顶峰。水碓是古人合理充分运用水能的典范,也是一种兼具审美价值的物质资源[12]。铜源峡水碓群是全国最大的水碓群,山谷中错落排列着300 多轮水碓,借助水势落差把木屑舂成木粉,为铜源峡独特一景。水碓的规模化发展,体现了古代铜陵峡地区粮食加工业的高速发展,展现了当地独特的生产民俗文化。

人文活动:铜源峡萧峰因秦穆公之婿萧史和秦穆公之女弄玉在此吹箫引凤而得名,留下了“萧史弄玉”“鸾凤和鸣”等成语故事。云岩古寺后有清代临济宗(禅宗南宗流派)古墓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铜源峡数百梯田层叠错落,依山势展开,春耕秋收时节景观分外壮美,被誉为南昌市郊的“空中花园”,蕴含着较高的科学教育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

3 铜源峡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建设内容

3.1 开发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末政府部门开始对梅岭地区的景点进行建设,目前铜源峡已建设的景区面积共8.6 平方千米,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梅岭各大景区的旅游景观、旅游活动大多相似,铜源峡旅游产品定位不明确,主题特色不突出,未能充分利用景区内的旅游地学资源,形成核心旅游品牌。

3.2 研学旅行产品设计内容

3.2.1 产品定位。从助力研学旅行发展的角度出发,围绕地学文化教育的主题定位,有机整合铜源峡的旅游地学资源,突出其独有的地质文化,融合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内容。

首先,景区建设应配置专业的地学科普导游解说系统,研学导师可根据研学产品与学生的课程内容来设计解说词,增加解说内容的趣味性与针对性;完善标识系统的内容建设,包括解说牌、指示牌、警示牌和宣传栏等各式标识标牌[4]。其次,依托相关高校及科研机构来规划研学旅行路线,串联铜陵峡景区内各代表性旅游资源点,并设置专门的地学文化科教区,主要展示本区的地质遗迹、地貌演变、农业景观、民俗文化等内容,突出研学旅行场所的地学特色。

3.2.2 研学路线规划。研学路线:幸福水库—瀑布群—水碓群—梯田群—九龙山庄(图1)。研学主题:“河流的力量”“千年水碓行”“白鹭的栖所”及“千变万化的花岗岩”,研学内容涉及河流地貌、花岗岩球状风化、生产民俗等。课程体系以地质学、地貌学等地球科学内容为主,综合生物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

图1 铜源峡研学路线

3.2.3 研学旅行推进措施。(1)完善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基础配套设施。不仅包括外部地理环境的建设,还包括常规的室内教学设施、活动场地等安排。(2)加强地学文化村、中小学校和相关高校的联动合作,培养并组建专业的研学导师团队。(3)提升宣传营销策略。采用传统营销和新媒体营销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地学文化村的研学信息,强化地学主题的研学旅行形象。最后,加强与梅岭其他景区的合作,推出不同主题的研学旅行路线,丰富研学内容。

4 结语

旅游地学文化村是新生事物,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未得到深层次的研究,全国性研学旅行热潮的推动,给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发展创造了契机。文章基于研学旅行视角,将建设旅游地学文化村与推进研学旅行实践相结合,重点分析了铜源峡的典型旅游地学资源,对研学旅行产品、研学线路、研学旅行推进措施进行了探讨。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建设将对推进研学旅行、普及地学知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喜欢
文化村梅岭花岗岩
河北三地入选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花岗岩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不同构造环境花岗岩类的Na2O和K2O含量变化特征
抗剥落剂TR-500S改善花岗岩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我省又增4个“全国生态文化村”
南昌梅岭风景区旅游开发策划
文化村的治理悖论:文化传统与现实行为的冲突
满纸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