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华
【摘要】新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讲、读、写,只注重形式的新、花样的繁多。应该将两者中有益的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使“有效教学”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學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质量;语文素养
新时代教学环境下,教师们都在努力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学生没有自主权”的弊端,积极地贯彻新课程理念,探索和研究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推动课改进程。但是,孔子说得好:过犹不及。我们不得不为现在的一些“有温度没有深度”的课堂教学现象深感担忧。长此以往,何来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呢?
我们应该摒弃掉一些华而不实的课堂花样,返璞归真,呼唤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一、阅读课就是读书课
我们经常去听一些公开课,有些教师为了上好一节课,煞费苦心。课件做得精美,教学环节设计得花样百出,注意和其他学科的融合,课堂上学生也很开心。表面上看似教学效果很好,但一节课下来,学生一个字没写,课文也读得结结巴巴的。再对照教学目标看一看,并没有完全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就是“有温度没有深度”,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来看一个实例:一位教师为了在课堂中体现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理念,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小英雄雨来》时,将学生带到了电脑房里。她在引导学生复习了上节课初读课文的情况后,便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引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为后文理解感悟雨来被敌人捉到后毒打以致“跳河死了”作铺垫,教师让学生上网查阅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当一幅幅血淋淋的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听着教师播放的悲壮凄惨的音乐,笔者发现不少人的眼中都饱含着泪水,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教师顺势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现在想说些什么?”于是学生争先恐后,表达了自己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对遇难者的同情。当时的课堂气氛非常让人感动, 学生说得多好啊!连听课的教师也大受感染,我想这位教师的目的达到了。但笔者突然意识到了一点,这到底是在上语文课,还是在上信息交流课?怎么到现在还没有提到雨来这个主人公,还没有进入课文文本的学习呢?本文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1.认识8个生字。2.了解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3.理解“有志不在年高”等句子的意思。4.给课文的每部分加上小标题。这节课恐怕是达不到这些目标了, “有效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其实,这位教师没有必要利用语文课来查阅资料,她可以安排学生课前搜集,然后从网上下载后拿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或者教师直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南京大屠杀”的图片以及相关资料。这样就能节省很多时间来学习课文了。
特级教师张庆说,语文姓语。那语文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是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好好利用语文课本,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篇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书中自主地去感悟、发现、积累、培养语感。张庆老师还指出,“阅读课就是读书课,教师就是要老老实实地训练学生读书,注重读中感悟。”而作为阅读课客体的课文便是学生的感受对象。学生需要对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反复地读,读得越充分,领悟得便越深入,学生才能从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语感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真正意义上做到“有效教学”。
二、“你读懂了什么”不是万能的
有一段时间,笔者在听课时发现,教师问学生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读懂了什么?”大家还戏称这句话是“万金油”,因为这个问题问出后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他们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教学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也能避免被人评说自己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的尴尬。
比如,一位教师执教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普罗米修斯》,引入课文学习后,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只提出一个思考题:你读懂了什么?接下来,我们听到一节课教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读懂了什么?”对于学生漫无边际的说法,也没有加以引导,有的学生竟然认为普罗米修斯盗天火这种行为很傻。而教师也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居然点头默许学生的错误说法。是的,教师是要在课堂上惜字如金,不多讲废话,但有的时候,“你读懂了什么?”这句话并不是万能的。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受年龄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在学习新知时,难免会有一些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在一旁适当点拨,稍加引导,让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去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使“有效教学”落地生根。
三、多媒体仅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
课改教研中,我们习惯了一到公开课、比赛课时就使用多媒体来教学,有时候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已成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关键。于是,课堂教学就出现了一些令人不敢苟同的现象,这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的教学片段:
课堂伊始,教师就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组宇宙的图片,待学生欣赏完后,问:“同学们,你眼中的宇宙是什么样的?”于是学生众说纷纭,教师点评赞赏,这一环节用去了5分多钟。接着,教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身处的宇宙充满了奥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它,我们再来一起了解一下。”于是又播放了一个5分41秒的科普短片《我们身处的宇宙》,看完后让学生说感受。就这样10多分钟过去了,课文没读,字没写,词语没解释,段落没分,段意没概括,课文没分析,内容没理解。这位教师的初衷是好的,想要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先从感官上了解宇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针对这个教学片段,笔者不仅产生了困惑:是不是实施新课程,语文课就得这样上呢?新课程理念一定要贯彻,多媒体手段也尽量要用,但绝不能喧宾夺主。因为多媒体仅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产生读书感悟,理解课文。因此,使用多媒体时切记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其实,语文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过多的直观演示会制约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水平的发展,扼杀学生独特的个性体验。记得一位名师曾经说过,不要在形式上下功夫,品读课文足矣。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抓紧抓牢读书这一根本。
课堂教学中如果抛弃了教学的根本——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教学质量如何提高?语文素养何从提升?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一定要贯彻,但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小学语文课堂呼唤返璞归真。教师应该吃透新课标精神,不能曲解新课标,不要盲目地去追求一些浮在表面的东西,一味地注重教学花样的翻新,让课堂自主得没有边际,使得本应该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失去了本色、真实和深刻,让“有效教学”这一叶小舟永远达不到避风的港湾。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31E668FF-DCFD-4C32-A744-ACCEFD91CC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