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中年段学生从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

2022-06-07 02:24郭红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5期

郭红

【摘要】在小学中年段,学生由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并非易事。教师应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的顺利跨越。

【关键词】中年段学生;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

在学生阅读的进程中,小学中年段是学生从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的关键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在中年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推荐的课外读物从以图为主的绘本和浅显的寓言、童话,转到以文字为主、内容上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且单独成书的中长篇上来。这说明中年段学生应该具备阅读整本书的能力。然而,对于多数中年段学生来说,以往的单篇阅读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他们阅读整本书。教师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能够自然地实现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的过渡。实际上,由单篇阅读走向整本书阅读并不容易,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两者在阅读时间、认知能力、阅读需求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的过渡期,并提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的跨越。

一、进行整体“切片”,分解阅读任务

初入中年段的学生刚脱离拼音的帮助,整本书阅读的能力还比较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整本书阅读。

中年段学生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先把整本书的内容进行“切片”,构成小规模“连载式”阅读,递进式地呈现给学生,这样能够分解学生的阅读负担,更好地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例如:在阅读《追踪小绿人》第一章《惊人的消息》时,教师可以把这一章节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我”和小晓捉迷藏时发现小晓不见了;第二部分为“我”看到小绿人的介绍后心生疑问;第三部分为第一章的结尾:爷爷开始戒烟。在学生适应这样的方式后,教师则把切片的次数逐步减少,单次切片的内容增多,逐步帮助学生适应长篇阅读。

单篇连载直至整本阅读的方式,既保持了整本书的完整性,又保证了阅读时间的连贯性,这是阅读整本书的基础。阅读任务的分解能够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整本书的信心,从而打通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之间的壁垒。

二、运用预测策略,引发阅读期待

统编版小学《语文》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都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通过阅读策略单元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接下来的整本书阅读奠定基础。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以“预测”为主题的阅读策略单元。这里的预测就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结合自己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或者生活经验,对即将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测,并在后面的阅读中对自己推测的结果进行验证的过程。本单元包括《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篇精读课文和《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不会叫的狗》两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题目、内容或者生活经验,大胆地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要做到有理有据。这一阅读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时寻找线索,利用线索理解文意,在有效锻炼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同时,引发阅读期待。

预测策略的学习可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借助这一策略引发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期待,实现从单篇到整本的过渡。例如,在学习预测策略后,教师可以选择像《无字图书馆》《追踪小绿人》《会飞的教室》等一些书名富有悬念的书籍,还可以选择一些封面比较有吸引力的书籍,让学生运用预测策略猜测故事的情节。学生的预测多是结合自身经验而展开的,能驱动学生自然、主动地阅读文本。这样的阅读动机并非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学生本身对知识渴求的内部动机,这样的阅读动机,更为持久、有效。

三、利用节选文章,保持阅读兴趣

统编版小学《语文》从编排上就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材中不仅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内容,还选编了很多整本书中的片段,即教材中呈现的“节选”文章。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积极的阅读体验,更容易促进阅读迁移,提升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年级下册中,学生开始接触长文章的阅读,也就是“节选”文章,这些节选文章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带领学生深入故事情节、探寻人物特点,为整本书的持续阅读注入一阵活力。例如,在学习《宝葫芦的秘密(节选)》这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王葆想要得到宝葫芦的原因并且品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假如宝葫芦真的出现了,王葆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充分猜想后,教师再出示整本书中的部分关键情节,通过对比,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课上的对比与猜测,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显然,节选文章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阅读,他们迫切需要整本书的填补,这时学生阅读整本书就变得水到渠成。

教材中的节选文章,让我们从单篇里找到抵达整本书的起点和落脚点。找准了起点和落脚点,学生更容易保持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整本书的信心。因此利用好教材资源,借助语文课本里的节选文章,能有效地实现从单篇阅读到整本书阅读的跨越。

四、依托阅读图表,推动阅读进程

阅读是阅读个体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经验与文本建构信息交流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解读文本内容,引发对旧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建立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勾连。这些认知经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阅读较为复杂的整本书内容。

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用单纯的心看世界,并观察未知事物,读的是作者写出来的文字,其实也是在读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感触,从而使阅读成为活跃思想的催化剂。如何架起阅读与学生认知经验之间的桥梁?中年段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基本依靠具体形象思维来进行。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表(表1),使文本内容可视化。学生在阅读完一本书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梳理阅读记录,通过巩固,唤起阅读记忆,并产生新的阅读感悟。

可视化的记录方式,直观地帮助学生监测阅读进程,记录的同时也是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表达”的习惯。不仅如此,在记录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及时改进阅读方式,调整阅读进程,从而建立阅读自信。

中年段学生的阅读主要以故事为主,故事的情节往往会出现冲突和波折,学生在对阅读的连贯性和内容的理解上会出现困难。教师可以借助山形图(图1)协助学生理清故事脉络,提炼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在回顾与梳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让阅读更高效。

山型图,其实是一种阅读工具,通过这种工具呈现阅读策略,让阅读看得见、摸得着。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会更有抓手、更有依靠,也更有指向性。学生借助这一阅读工具,既可以对整本书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又可以对部分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阅读和探索的过程充满乐趣,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增强。

五、搭建交流平台,内化阅读品质

交流是人的基本需要。阅读的本质是精神与思维交流的活动。整本书阅读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维与审美空间,更利于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带入到阅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所感、所想与交流、表达的愿望。

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中年段学生,阅读后内心会产生交流的需要,渴望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见解和阅读收获。阅读反馈的目的不仅仅是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分享与表达自我的平台。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学生的内心需要,学生才会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等方式组织交流活动,微信跟帖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的阅读反馈落到实处。这样的输出不仅能满足学生阅读交流、分享的心理需求,也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阅读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阅读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和研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整本书阅读比单篇阅读更为复杂,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和内心需求相关联,让书籍与学生的人生体验发生碰撞和交流,营造充满亲近感的阅读氛围,形成强大的“阅读磁场”,更加有效地推动中年段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在小学中年段,实现单篇到整本的跨越并非易事,教师应提供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实现从单篇到整本的顺利跨越。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奎园小学)864A6E32-6B94-4BD2-9521-95B5612C4D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