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彦冰
摘要:群众音乐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文化行为的必然产物,具有一定的鼓舞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和促进文化传承,有着引领的作用。文化自信视角下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形式主要有以奋斗历史为创作基础,弘扬开拓进取精神;以现实需要为创作源泉,颂扬现代精神面貌;以艺术哲思为创作灵感,融入红色民族审美,从而起到了宣传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团结中华民族力量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文化自信 群众音乐 创作风格 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5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文化自信并将之写入党章,标示着全党对文化实质的把握进一步深化。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过程中,为适应社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消极影响,文化自信必须有持续稳定的重大动力供给。群众音乐是中华民族创造力的主要源头和向时代进军的号角,在中国历史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历史时代,群众音乐都起到过引领作用。所以,文化自信视角下,群众音乐文化可以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生成,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生成的主要推动力。
一、文化自信视角下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价值
(一)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提高文化自觉
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是唤醒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内生发展动力。群众音乐创作者必須要明确地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才能进行创新,这既是文化自觉的基础前提条件,更是民族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神一经生成,就构成了本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从而对其行动生成了引导影响。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国家里,自然地感知到本民族的历史、人文、自然价值等,而时代精神、民族传统文化就如同空气、水一般滋润着整个国家的精神世界。群众音乐创作者积极挖掘资源,进行风格创新,而这种群众音乐制作过程既来自于丰富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积累,也蕴含着对本民族文明发展的“自知之明”。而通过这种创新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对群众音乐所生成的族群社会文化身份认同感,并立足于民族音乐传承的社会文化基石上,从而建立起对群众音乐的自我理解、自我定位、自我批判以及自我创新的社会文化系统。
群众音乐制作风格的创新是历史与现代文化相互融汇的必然产物,是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态,在挖掘与传播我国传统优秀民族乐派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群众音乐创作风格的创新,让群众音乐作品在新时期下同时具备了视觉审美功效和传情达意的功效,进而得到了当下群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知、接纳和认同,展现了群众音乐的时代感与开放性,从而激发人们对群众音乐应该走出去、与世界各国声乐作品相互碰撞、与世界上的优秀文艺作品汇聚在一起的意识。由此,我国群众音乐文化的创新,实现了它在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国际竞争过程中所应有的重要价值。
(二)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即指对我国传统文化理解和自信,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坚定认同。群众音乐传承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散发着生命力和朝气,又夹杂着泥土的芳香,和群众生活文化密切关联,影响着群众的情感、道德、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维护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认同与和睦相处。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既是中华文化生动的内涵,也是传播文明、引导方向、激励中华民族精神生动的表现形式。群众音乐作为我国文艺的主要分支和特有的文艺元素,在其自身的发展历史中始终起到了传播文明、振兴文艺、凝聚民族团结的功能。创作风格的创新是根据时代发展下的审美需求,融入了被大多数00后、95后、90后乃至80年代听众的传统审美风格,使其在音乐市场中不断地流通、传唱起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文化自信,形成蓬勃朝气的艺术冲击力。
(三)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促进文化传承
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已经是一个民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征。所以,对我国音乐文化的保存与弘扬是刻不容缓的,唯有将群众音乐加以创新,才可以帮助我国群众音乐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建立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群众音乐创作根于广大群众,反映着中国群众日常生活和群众文化活动,是广大群众在长期生活与劳动中经验的总结,是广大群众向往着美好生活愿望的反映,中国群众音乐也独具民族特点,包含了广大群众许多良好的传统美德。而对群众音乐创作风格的创新,是坚持将本土文化和现代人文艺术有机地结合,并取材于广大群众的生活传统文化,能够获得广大群众的情感共鸣,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华民族的固有文化,从而奋发向上、自立自强,形成文化传承意识,从而推动中华文化传承。
二、文化自信视角下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特征
(一)民族性
群众音乐制作风格的创新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实现的。一是创作者在厘清我国传统音乐自身的音乐特点,以及在不断地将这种特点进行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将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加以深度发掘,进而认识传统民族音乐作品的起源、形成与环境,进而更好地掌握每一种传统民族音乐形式,使之重新诠释出特点与风貌。二是创作者在融合了地方特点,国情、省情特征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的,从而使得群众音乐总结了我国的民俗规律与传统文化美学价值,也是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的艺术内核。总而言之,群众音乐创作风格的创新是在创作者一直秉承着我国传统音乐民族特点基础上,不仅保持着民族传统音乐特点,而且还根据了地域特点发掘其民族特点的内核,在最大程度上保持着有群众基础的民族特色群众音乐作品。
(二)时代性
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结合了当今社会特征,把握了时代性。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它从主体内容到情感表达上,都具有反映中国整体风貌的历史时代特征,其所崇尚的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情感表达。在这些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的背后,所蕴含着的也是在大时代下更加宽泛的价值取向和审美传递。864A6E32-6B94-4BD2-9521-95B5612C4D3C
(三)鼓舞性
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富有鼓舞性的特点。群众音乐作品在中国各个历史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性,可以鼓舞人们奋勇前进。“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 而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是基于当前新时代追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其创作基础内核,同时又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两大创作基本要素紧密联系而完成的。
三、文化自信视角下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形式
(一)以奋斗历史为创作基础,弘扬开拓进取精神
目前,群众音乐的爱国主义题材内容在当下已经呈现出了越来越丰富的发展趋势,而这种爱国主义题材的群众音乐既反映了祖国山川的壮美和广大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又表达了广大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生活场景。“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接力探索的结果。”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国人刚强有力、奋斗奉献精神、主动开拓进取、奋斗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开拓意识一直贯穿始终,并深深地浸润和影响了当代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一个民族倘若缺乏民族精神,将永远无法获得其他民族的尊敬,更谈不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集体利益至上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而集体情感上升的最高形式则是民族国家,所以,爱国主义精神即是一個民族的核心精神内容,如果缺乏爱国主义精神,则任何的民族精神都将没有了精神凝聚力,失去了感召力,也没有指引前行的精神推动力。群众音乐传播与发挥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是独特的,群众音乐以奋斗历史为创作基础,群众音乐才能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群众音乐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这一重要资源成为群众音乐创作与发展的重要基石,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在群众音乐创作方面的有效转移与输出,进一步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群众音乐的创作风格创新,多以历史人物或社会重大事件为专门主题,用美妙的旋律表现出历史人物传奇和社会事件以及民族风情。
如《为幸福鼓掌》,正是以光明区500名党员干部积极奋战,开拓进取,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奋斗历史为创作基础,用沉稳大气,铿锵有力的进行曲,展现了党员干部敢于开拓,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为幸福鼓掌》所宣扬的开拓进取精神,是当今新时期需要大力发扬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其创新内容是适应当前时代精神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崭新特征。在我国形成中华民族话语系统的当下存在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正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并立足于当代视角,以群众音乐的创作形态表达出文化意义的深厚含义。《为幸福鼓掌》在传唱过程上将民族文化精神和听众情感进行了互动,在思想感情上调动了人的爱国主义情愫,从而促使人从情感到理性的内化,从情感的无意识爱国主义情绪激发到思想上的自觉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在人的意识情感中加入了爱国情感,人将会慢慢产生自觉和不自觉的外化行为,在爱国精神的认知感召下,人也就会逐渐从自己的言行或小事中入手,逐步表现为实际的爱国主义行为,进而践行了自己的爱国情感。
(二)以现实需要为创作源泉,颂扬现代精神面貌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鲜明地将人类社会需求问题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主题,马克思指出,需求理论及其实现规律是人类历史的根本前提,是社会生产的基本目的,是人民社会活动的基础内容。而恩格斯则对马克思的需要观点给予了较高的赞誉。历史唯物主义则指出,人类社会首先必须满足需求,而后才能进行经济政治、科学研究、文艺、宗教活动,这就是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与此相反,历史唯心主义的形成就是因为背离了人的需求。正像恩格斯所说:“人们已经习惯于用他们的思维而不是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产生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需求不但决定了社会生产方式、人的活动的目标与方向,而且也是人的行为活动的内部原动力。马克思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十分明确地提出了需求的内部原动力意义。在价值观取向多样化共存的当代,各类现实化需求越来越突出,而群众音乐创作方向也就从政治一元化的需求逐渐趋向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并且兼顾着不同阶段主体意志及其各个层次的不同需求。群众音乐作品密切关心社会的现实需求,着力实现社会个人在历史过程中的特定社会需求,这也是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的关键所在。新时期是机遇和挑战共存的时期,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时代,将面临着境内外各种文明发展的严重负面影响,所以,强化新时期青年的思想教育就势在必行。文化自信视野下,青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当前的现实需求之一,具体而言,就是培养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所要求的、符合现代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因而群众音乐的创作风格创新以目前的现实需要为创作源泉,颂扬现代精神面貌,坚定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
党中央一直把推动青年人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当作党和国家的重要基础工程建设和重要国家战略性工程项目来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导向,帮助广大青年树立矢志报国的伟大志向,使其积极自觉性地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把个人的发展和我国人民的健康蓬勃发展紧密结合在一块。
比如《青春的底色》就是基于新时代青年思想教育的需要,体现新时代青年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是激励青年人奋斗的歌曲作品。五四爱国主义情怀则是五四青年运动的主要思想精神遗产,五四青年勇当先驱,以“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宣言与举动,身体力行地唤起了全体人民群众,一起加入到了爱党救国的队列之中,引发了整个中华民族追求进步、探求真理的崇高价值觉悟,激励了整个中华民族高举起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辉旗帜。《青春的底色》以五四精神,激励了青年坚定信心、奋发图强,力争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青年。864A6E32-6B94-4BD2-9521-95B5612C4D3C
(三)以艺术哲思为创作灵感,融入红色民族审美
中国的传统民族器乐不但有着丰富多彩的音乐品种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态,而且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先民还利用传统民族音乐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艺术作品,所以传统的民族乐器也是中国历史文明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符号。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有着丰富的民族乐器。据统计,目前我国乐器共有七百多种,大量的民族乐器,以及各自特有的声音表现力,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度都无可比拟。传统的民族器乐包含击打音乐、吹管音乐、拨弦乐器等,以及悠扬的古筝、深沉的二胡、幽远的竹笛等,传统民族器乐显示出了深厚的艺术与人文魅力,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珍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定文化信念,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昌盛,传统文化传承发扬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传统民族器乐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就应该在民族文化自信中起到应有作用。在全球化背景的现代,其无疑能够成为人们接近传统文化的窗口。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而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以艺术哲思为创作灵感,最大化融入民族乐器的元素,将本土民族生活文化融入到音乐作品当中,融入红色民族审美,充分展示我国的浓厚地域和历史文化。
民族器乐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创作者在群众音乐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创作出了能提高民族文化认同的新时代之音。如《为幸福鼓掌》一曲的伴奏是创作者不断发掘民族器乐的美学价值与内涵,认真总结了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在思想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进而对在民族器乐的与中华传统艺术和中华文化内涵关系方面的风格特色、表现形式特点、人文精神等多方面作出了深入细致的把握,在该曲伴奏中运用了大量民族传统乐器元素,并融入了现代主题,以便使群众音乐在保留自己的传统风貌的情况下,也能推陈出新,增强自身生命与活力,展示中华传统音乐成果。
四、结语
从古至今,任何一种政权的强盛无一不伴随着民族文明的繁荣,而任何一个国家的兴盛也无一不需要自己民族文化自信的建立。群众音乐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的文化行为的必然产物,具有一定的鼓舞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和促进文化传承,有着引领的作用。文化自信视角下群众音乐创作风格创新形式主要有以奋斗历史为创作基础,弘扬开拓进取精神;以现实需要为创作源泉,颂扬现代精神面貌;以艺术哲思为创作灵感,融入红色民族审美,从而起到了宣传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团结中华民族力量的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任平.全球文明秩序重建与中国文化自信的当代使命——兼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形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01):71-82.
[2]陈明琨,陶文昭.文化自信视阈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6):96-105+152+160.
[3]李书群.以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J].兵团党校学报,2018(03):11-17.
[4]刘明福,王忠远.习近平民族复兴大战略——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的体会[J].決策与信息,2014(Z1):8-157+2.
[5]王绍霞.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基本逻辑与时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6):58-6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8,381.
[7]张小平.当代文化帝国主义的新特征及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9):123-132+160.864A6E32-6B94-4BD2-9521-95B5612C4D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