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科
在荷兰乌特勒支的某个街头,每逢星期六,就会有石匠在方型铺路石上刻下一首诗的一个字母,人们俗称“乌特勒支字母”。
这处独特诗意景观的形成,起初是源于一台万年钟所带来的灵感。20世纪末,正当文化事业基金会领导人杰森在思索着如何让乌特勒支的千年文学历史渊源更好地延续下去时,他偶然地从新闻中得知,美国工程师丹尼·希利斯通过万年钟成功实现了无限延续人类文明的理想。杰森顿时联想到,如果在乌特勒支,也能借助某种形象生动的载体,让人们持久地热爱乌特勒支文学、传承文化,或许也能让乌特勒支的文化特色经久不衰。
接着,杰森便开始不遗余力地寻找这种载体。起初,他想过在山之巅、水之畔建造诗文景观,但因牵涉自然景观改造,受到了生态保护局的谴责。他也想过在古桥或古建筑上刻诗,却被认定为破坏文化古迹,遭到了城建管理局的反对。后来,他还想过在各大文娱场所砌诗歌墙,同样遇到了多方的阻拦。
当杰森失落地徘徊在乌特勒支的某个街头时,忽然看到几个路人正在街边的铺路石上用手沾着清水,似乎在写些什么。他好奇地走过去一看,发觉竟是几个诗人在即兴作诗。他瞬间灵光一闪,有了新的思路。
接下来,杰森每天都会在那条街道上徜徉,细心观察来往的行人。后来,他惊奇地发现,很多人在路过这条街道时,似乎都会有意无意地在人行道上留下点自己的“记号”。比如,即兴诗文、心情寄语、特殊符号等。而这些“記号”通常都是人们用清水或水溶性的染料在路面上留下的,每当被风干或是落雨时就会消失殆尽。
不久后,杰森将自己在这条街道上采集到的照片和资料整理成册,并写出了一份详尽的公益文化事业方案,呈交给了乌特勒支市长。方案中写道:“这条街道上有着乌特勒支人与生俱来的人文气质缩影,不仅是诗人,普通人也会把这里当作是诗歌舞台或心情驿站。我们可以借助这种优势,在这里建起一个可持续型的大众雕塑,让文化与时间一起永恒!”
后来,此方案获得了乌特勒支市长的大力支持,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这处把诗意生活刻在人行道上,刻在字里行间的独特景观便在乌特勒支的街头应运而生了。最终,乌特勒支独特诗意景观的形成,也为乌特勒支的生态和环境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