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将军”张连印:种出守卫青山的“千军万马”

2022-06-07 13:02刘颖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荒山种树乡亲们

刘颖

1945年,张连印出生于山西省左云县张家场村。他是个苦命的孩子,4岁时父亲病故,6岁时母亲改嫁,13岁时奶奶离世,后来爷爷也病逝了。他虽然成绩优异,却不得不在初二时辍学回村。

他干过木匠,抬过轿子,“护秋”(守护秋熟庄稼)挣工分,编筐还债,但还是常常吃不饱,乡亲们总是会想办法匀碗饭给他。19岁那年,这个“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娃被村里推荐入伍。参军的那个清晨,张连印终生难忘:村里锣鼓喧天,他骑着大马,戴着红花,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

“你们为我戴红花,我把决心来表达,到了部队听党话,党叫干啥就干啥!”欢送会上,作为新兵代表的张连印即兴创作了快板。这些发自内心的话,他践行了一辈子。

参军第二年,由于表现优异,张连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当个好兵,对不起乡亲们的恩情。”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勤奋努力,在军营这片沃土扎根拔节,从小战士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少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张连印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部队和国防事业。2003年,他退休了。到了可以享清福的年纪,他却说:“当年在部队报效国家,如今总算有机会报答家乡父老了。”

返乡后,张连印发现家乡风沙依旧。望着眼前的荒坡,他想起去西柏坡义务植树时看到的那一片葱茏密林,一下子萌生了在家乡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想法。“是党把我从一个孤苦的放牛娃培养成一名将军,是乡亲们让我过上了现在的日子。我永不忘这一方水土一方乡亲,党组织是我的家,家乡父老是我的父母。”

听说将军荣退还乡,当地许多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想要赚点钱很容易”,可张连印不为所动:“我只想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范围内为家乡人民做点实事。”

“花自己的钱,出自己的力,绿化荒山、回报家乡,我心里踏实。”张连印看着黄沙漫卷的家乡,决心把这里当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战场。

“荒山秃岭和尚头,有河四季无水流。”张家场村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地带,属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全村超过一半的土地都是荒山荒坡,风起沙扬,自古种树就难。村民们觉得张连印在“干傻事”,堂弟张连茂也劝他:“不要逞这个能,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但张连印不怕困难和挑战,他说:“想想40年从军路上党的培养,我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妻子和儿女知道他认准的事一定会干到底,便都不再反對。

说干就干,张连印走访多位林业专家,制定了《张家场生态园林村建设总体规划》。有了“作战计划”,他带着妻子王秀兰投入“绿化战斗”,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平整土地、盖房、建苗圃……

种树周期长、开支大,老两口的30多万元积蓄很快就花光了。万般无奈下,张连印只好向儿女们求援,大女儿便将新房抵押的20万元贷款送到父亲手中,儿子拿出10万元支持父亲,小女儿将3万元转业费和订婚时公婆给的2万元拿给了父母。

村里有人议论:投入这么大,张连印肯定是想将来卖树挣钱。面对猜疑,张连印在与乡、村两级签订造林绿化合同时作出承诺:“我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退耕还林的补助全部交给村民,植树造林的成果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2004年的春天,张连印和妻子每天凌晨5点起床,抱着树苗上山劳作,饿了就泡碗方便面吃。两个人经常浑身是土,耳朵和鼻孔里都是沙子,脸晒得黑红。有一次,大女儿张晓梅回乡,竟然没有认出迎面走来的父母。看着母亲嘴上起满水泡,父亲手上裂开一道道口子,张晓梅心疼得直流泪。种树如此辛苦,张连印却不以为苦:“为乡亲们做点实事,我很快乐。”

一株株树苗,藏着张连印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有人曾问他,到底图个啥?“我只图改变家乡面貌,为后人留下一片绿荫。图名图利,不是共产党员。”张连印回答。

乡亲们被感动了,纷纷加入栽树队伍。“当初听说将军回来种树需要人手,但也不知能干多长时间,就先过来试试看,没想到跟着将军一干就干了18年。”最初跟着张连印种树的农民田四旺说。

万事开头难。张连印和妻子起早贪黑种下的第一批树苗有上万株,几乎都没有成活。看着漫山遍野打蔫的树苗,张连印心如刀绞,老泪纵横。大家都去安慰他,劝他放弃,但他不认输。

“到底是土不行,还是树不行?”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从左云县来到太原市,几经辗转找到了治沙专家桑金海。看到眼前背着半麻袋土、满面尘灰的老将军,桑金海当即答应去实地考察。除此之外,张连印还购书自学,去外地林场取经,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摸索出在沙化地上种树的方法。

“他原先啥也不懂,现在比我们还精通呢,跟林业技术员差不多。苗圃里的树苗有十六七个品种,啥秉性、咋种植他都清楚。他这个人,说干就干到最好!”堂弟张连茂说。

第二年春天,一切从头再来。这一年苗木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眼看着小树苗一天天茁壮成长,张连印高兴得像个孩子。

不料,这几万株新苗,却差点被羊啃光了。有人让张连印找羊倌要赔偿,张连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知道乡亲们养几只羊也不容易。”他不但没追责,而且给羊倌们送去胶鞋、雨衣,逢年过节还去看望他们。

“人家一个将军,宁可遭罪也要种树,还不是为了咱村越来越好?”渐渐地,村里人被张连印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他种起树来。羊倌们放羊时也变得格外小心,生怕羊再啃了树苗。

就这样,含辛茹苦、饮风咽沙4年多,张连印带着大家给村里3000多亩荒山披上了新绿。之后,他又参与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带动更多人种树。18年来,他们先后种了200多万株树,建起300多亩育苗基地,绿化荒山18000多亩。

这些年,张连印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他的树,对每一棵树都有很深的感情。当他望向一排排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杨、侧柏、沙棘时,就像望着自己的兵,他笑言道:“每多种一棵树,就多一个环境卫士。我现在麾下有百万士兵,和我一起守护家园。”

绿染山丘带来生态巨变。黄鹂来了,杜鹃来了,时而还有狼和黄羊出现在山里。“咱家乡可真变样了,风沙少了,环境美了,空气好了,连睡觉都舒服了。”乡亲们高兴地说。

张连印用手中的一把铁锹,为乡亲们打造出了金山银山。

2011年,66岁的张连印被查出患有肺癌,对此他的态度是“冷静面对,科学治疗”。右部肺叶被切除后,他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化疗。看着他呕吐、晕眩、脱发、剧痛……妻子和儿女们很心疼,他却说:“咱们当兵的,这点儿疼怕什么!”

病情稍有好转,张连印又回到了造林一线。他说:“村里的荒山还得接着种树,村民们还要靠在基地工作养家,当初对乡亲们的承诺还没完全兑现,我不能倒下,我必须和他们在一起。”看到被癌症折磨得变了样的老将军,穿着宽大晃荡的迷彩服,白天扛着铁锹上山挖坑植树,晚上回到屋里的土炕上输液治疗,乡亲们都心疼得掉眼泪……

2014年,张连印被诊断出肺癌已经骨转移,他选择了保守治疗。“与其让我住到医院里,不如让我回到村子里,和树苗待在一起,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乐观的他仍然是走到哪里,就把欢声笑语带到哪里。

“那么多乡亲都看着我呢,我不能打败仗,更不能当逃兵。”张连印一边与癌细胞拼杀,一边与荒山战斗。

张连印在他的抗癌日记里写道:“人活着就会生病,这是自然規律,病魔总是不断折磨我们的身体,但也让我们变得更坚强。在斗争过程中,我感到病魔也是欺软怕硬的,我不能被它打败。”

如今,离确诊癌症已过去10年,张连印的肺癌已经钙化,身体逐渐健康起来。正是这股一往无前的劲头,助他击退了病魔。

张家场村的生态改善后,乡亲们感念张连印的功绩,自发筹钱建了一座凉亭,想取名叫“将军台”,还要为他树碑立传。张连印坚决不同意,认为功绩是大家的。最后,凉亭边的石碑变成了“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儿子张晓斌带妻子回乡探望父母,见到苍翠林海,感受到家乡生态的巨变,他越来越理解父亲的选择了。在树林中,父子二人谈心,张连印说:“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的诺言践行好。”

2015年,已是正团级干部的张晓斌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伍,打起背包回乡种树。有人不理解,问张连印:“难道您就没想过利用自己的资源让儿子在部队获得更好的发展吗?”张连印回答:“百姓的认可、良好的家风就是我留给子女最好的财富。晓斌和乡亲待在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很好。”

回乡18年来,张连印和群众打成一片,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请他出面主持。逢年过节,他都要买东西去看看村里的困难户。乡亲们都说他从来不摆谱,根本看不出是个将军。“他哪像个将军?天天和我们干同样的活。”张连印的发小胡万金说,“嫂子和他一样,干完活满头大汗,风吹得嘴上裂口子,比农村媳妇还能干。怪不得这两个人能成一家子。”

很多人说张将军的家很寒酸,家具简单陈旧,就连停在院子里的面包车也掉了漆。将军笑道:“吃饭有个锅,睡觉有个窝就行。这辆车能坐人也能拉树苗,很实用。”

“他不好吃不好穿,”胡万金说,“从来就不讲排场。”三个子女结婚,张连印都没有操办婚宴。被诊断出肺癌后,他跟妻子交代过“后事”:不立碑、不收礼、不唱戏,一切从简。这,就是老将军的风骨,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的境界。

猜你喜欢
荒山种树乡亲们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荒山的“根”——“牛玉琴”式的老人齐军祥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种树
福安八斗村:扶贫做得精,荒山野茶能刨金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小猴栽树
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