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向下和向上的力量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任延明(青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客观呈现了十年来中国青年发展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勾勒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主流群像。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更高质量的发展条件、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更全面的保障支持、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正迎来建功立业的难得人生际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代青年是“平视世界的一代”,有志气、骨气和底气。植物的生长需要“向下”扎根,积累“向上”成长的力量,而青年人的成长中也需要“向下”和“向上”的姿态和心态。新时代中国青年既要找准方向、找到沃土,把扎根西部、扎根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将个人奋斗“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蓝图”;也要一如既往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向上生长,把“向下”积累学习变成“向上”成长的阶梯,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 李洪波(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关于青年的白皮书,记录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事业成果、反映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青春担当。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着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通过历史对比、国际比较、社会观察、亲身实践,深刻领悟着党的领导、领袖领航、制度优势、人民力量的关键作用。他们能够自觉地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蓝图”,在传承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着更加过硬的本领素质。他们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除了物质上的优越和精神上的富足,越来越多的青年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他们的身心素质、知识素养、社会参与能力不断增强,能够在更多实现人生出彩的舞台上更好地展示才华。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有着更加主动的担当作为。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乡村振兴主战场、科技创新最前沿、“一带一路”大舞台……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青年身影。
@卿涛{石河子大学政策研究室(高教研究室)主任}: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两个一百年”奋进的历史交汇期,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是伟大时刻的见证者、亲历者,也是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接力者、推动者。通过白皮书的精准刻画与定位,广大青年对自我的认识更深刻了,对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更清楚了,对未来奋斗的方向更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当前,面向青年大学生做好白皮书的诠释解读、宣传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纲举目张,时代举纲、青年张目。只要引导教育青年深深扎根民族之魂,深深扎根时代土壤,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光明!
@ 刘铁军(北京农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赶考路上,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开展的斗争更加艰巨,需要新时代中国青年向下扎根,保持定力,锤炼“根劲”,夯实“根基”。青年只有扎根基层,才能接地气,深入调查研究,把实践作为最好的老师,汲取群众智慧,厚积社会知识,蕴育积极向上的力量,做到知行合一;只有扎根基层,才能知实情,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深刻领悟我们党取得的伟大成就,蕴育奋斗向上的力量,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只有扎根基层,才能解难题,在基层锤炼的“必修课”上,提升能力,锤炼韧劲,增强本领,蕴育砥砺向上的力量,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青年不但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因此,青年的国际视野、国际立场、国际担当尤为重要。一是国际视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世界的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对我国产生重大的影响。不能只看眼前的、本土的,更要眺望整个世界,洞察国际风云变幻。二是国际立场。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国际大局出发考虑问题,胸怀宽广,有大格局。三是国际担当。为国家发展进步奋斗担当,这是基础。办好中国事情本身就是为世界谋幸福。同时,也要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智慧力量,要和全世界各国青年团结一心,加强彼此了解、相互取长补短,为建设繁荣美好的世界作出中国青年应有的贡献。
后疫情时代,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新阶段的开启
@ 林克勤(中国认知传播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发展智慧高等教育,要有高质量的平台支撑。后疫情时代,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打造全国高校数字教学资源一体化服务平台,为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师生、社会学习者等,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服务,这标志着高等教育数字化开启了新阶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上线,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取得的重大成果。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最大的变化就是教育资源数字化、共享化,从开放课程到慕课,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校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带来的对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巨大转型与改变,作为高校的一名教师,感受十分深刻。希望随着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上线,能够尽早实现基于知识点的全方位搜索,打通学习者在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交融,实现更智慧的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 向仲敏(西南交通大学副研究员、人文学院党委书记):
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近期成功上线了。作为高校一线教师,很高兴看到我们团队两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中国衣裳”“中华名相之管仲管理思想”均在平台上,两门课程选课人数分别为8万+和10万+。能为国家线上教育略尽绵薄,与有荣焉。新冠肺炎疫情对高等教育造成巨大冲击,需要我们妥善应对、智慧化解。《易》之屯卦云:“动乎险中,大亨贞。”意即在危险中变动发展,前景尽管大为亨通,却要守持正固。古老智慧告诉我们:要化危为机,就必须守正创新。这一平台整合了国内外优质在线课程资源,该平台界面友好,导航便捷,可以按照课程、学校、教师多种方式搜索。海量的优质课程资源,既满足了用户平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又能在非正常状态下开启课堂教学的“安全模式”,保证教学任务的可持续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满足了守正创新的要求,因而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启。
@ 田阳(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
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上线,既是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更为促进后疫情时代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提供了高效集成的平台。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唯有强化机遇意识、危机意识,积极适应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深刻把握智慧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师生身心认知的新特点,着力推动教育创新,才会占据主动、赢得未来。我们要进一步聚焦课程育人主阵地、立足教育创新主战场、突出教师队伍主力军等关键环节,充分学习借鉴平台一流课程的宝贵实践经验,持续强化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教育教学新理念的贯彻落实,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以数字化、智慧化赋能教育教学,撬动信息化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师生全程互动、培养学生新型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正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使命落细落实,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出新贡献。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不是大功告成。一要用起来。建了不用,等于没用。而要使其真正得到應用,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加以推广、引导、激励,调动广大用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要人为地制造繁荣的假象,更不能在选课人数上弄虚作假。既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更要让更多的人喜欢。目前,尚有一些师生对此不知或知之不多,了解的社会用户也不多。二要实起来。学习是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只选了课还远远不够,还要使学习者真正听进去、学进去。线上课程优势很多,但亦有明显的劣势。授课方式缺少互动性、针对性、精准性,听讲情况难以实时监控,学习效果缺少科学评价等,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三要活起来。要动态管理上线的课程,而不是一“上”永逸。要继续扩大上线课程的规模,吸纳更多的课程;课程本身也要随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及时更新内容、丰富完善方式;要健全用户的反馈机制,及时听取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并迅速加以改进。要积极引进新技术,弥补在线学习的不足。346505E4-4FEB-41B2-8F0D-90DA8B30171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