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孝听
东太湖畔有这样一处地方,被人们誉为江南文化的码头。入口处,一方书洲迎风而立,苏工、苏作,美食、风物,几乎囊括苏州四季的书籍,重现了苏州人文历史的温度记忆。
这里是上书洲,是藏书人、书店主理人袁卫东的文化场,也是一个来自南通的书店人,对苏州这座江南文化码头的虔敬之拜和重新出发的依归。4万多种近7万册藏书,走过重重光阴,沉淀在袁卫东的内心世界里。
知味苏州,风雅之城
流量潮涨潮落,心量圈地成河
东太湖畔,一脉青绿山水仿佛从宋朝婉转而来,与上书洲内外太湖石、太湖舟自然连接呼应。在袁卫东心里,湖边没有瓦尔登,只有读书喫茶的生活日常,人来人往,自然而然。每一个人生活的日常,一定照见所读、所未读抑或读而未化的书。曾有访问者评价说:“书店是船,书店外的湖上,也有船来船往,日升日落。”
上书洲的外形犹如一艘船,门口拓印着“东太湖的水是宋朝的”,一幅意象江南的生态映入眼帘。一面是现代的东太湖,一面是宋朝的山水美学,错落有致的书籍,案头上的红柿、青橘,角落随意摆放的太湖石、罗汉床,不远处的小雏菊,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和人文价值观的自然呼应。
对袁卫东来说,满屋的书香,让灵魂有了寄托之地。而书以及承载着心灵的各种器物摆件,无形中与自然万物交互融合,遥相呼应,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江南,而精神江南,最江南。
有人说袁卫东是因为怀着对苏州历史文化重镇的敬意,在苏州湾边上打造了上书洲。他解释称,在苏州拓展阅读事业有三层含义,其中两层与苏州有关。首先,从南通过来,是致敬苏州,“江南是所有文化人的心之所向,尤其是明清时期,在很多学者心中甚至有‘半部中国文明史的说法,苏州又是江南的代名词;其次,在江苏北部一些城市,‘上苏州寓意‘去睡觉,有背井离乡之人寻根心灵家园、灵魂重回故乡之义。上苏州,上书洲,历史的印记与人文书香在东太湖畔宛若久别重逢。而另一层含义则是“洲”作为水中的陆地,可以无限大,可以无限小,书店外形似舟,“洲”对它来说,是精神腾挪之地。
流量潮涨潮落,心量圈地成河,细水长流。在袁卫东心里,书店要有书店的样子,要与潮流保持一定距离。“文化码头,是精神向导,是文化扎根,需要不断向下深耕。苏州是一座风雅之城,关于江南文化的传承,苏州,书洲,开宗明义,我们与古吴轩出版社合作,呈现苏州书洲四季书展,做好江南文化码头。”
徜徉书海,与山川万物融合
不阅读,无法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正如苏州作家金泓创作的《藏一座城在书里》想要表达的观念一样,很多时候,城市人文命脉的延续,与书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阅读,无法抵达更广阔的世界。通过深阅读,往往才能慢慢靠近作者所构建的生命肌理。在上书洲,4万多种近7万册书籍,与山川万物融合,读者徜徉其中,更能体验作者当时的境遇。
袁卫东向记者分享了他很喜欢的一本书《诗与它的山河》,作者萧驰前后用7年时间去找寻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10多个诗人他们曾经描绘的山水现场,复现了一个非常稀缺的古典山水诗歌美学文本。“也许在电子屏幕前,我们想象不出这样的画面。”
上书洲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越往里走,别有洞天,从先秦的星空到耽美日常,最大限度延展书院书房的传统文化品格,茶座、琴馆、书画院、文创中心、社交平台等全景融合,在袁卫东眼中,所有与时代保持距离缓冲的部分,是让读书人回家,诠释人、书、空间的最美关系,构筑上书洲独有人文新场景符号的精神生活共同体。
在回望明清的书墙一侧,文徵明品茶图栩栩如生,这幅在谷雨时节创作的画作,隐藏着古人的生活哲学,如果我们读过文徵明,那么在此时这样的山水迷离的烟雨景象中,我们应该很容易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袁卫东说:“我曾见过许多读者,不断更迭既往的阅读习惯,在书洲沉浸式闲散淘书的独特情境中,重新发现未知的自己而日益开阔,开始慢慢将各自的喜好沉淀融入,书画、诗词、家具、陶瓷、建筑、养生、民俗甚至茶酒美食,正本清源,惟向幽僻处寻,我是极喜沈从文式的‘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四两拨千斤。书洲那一条从先秦的星空到民国范的传统士大夫历史人文审美路径,读书从来翻山越岭,喝茶过往万水千山的精神墙,何尝又不是溯流而上。行走、低迴、温度、记忆,我将其喻为生命四季,若有悠然心会之得,皆是书洲长情坐中人。”
中国每年出版的图书约40余万种,找书就像大海寻针,遇到好书更需要缘分。曾有书友专程从东北赶过来淘书,短短两天时光,在看似无序,实则一切皆有序的上书洲,寻找到了同频共振的交流密码。
书店是自我的宗教,触动更多的思考
蓦然回首,那书就在灯火阑珊处
袁卫东与书的缘起是连环画,从小最喜欢看连环画,小时候每当去亲戚家,他总会满柜子地找书,最喜欢看的就是连环画。自幼养成爱看书的习惯,长大了也就喜歡买书,每去一座城市,第一站总是书店。
袁卫东说,藏书跟藏茶一样,书和茶皆是分享之物,所有茶类中,他独爱最遵从自然沉淀的老白茶,而至于书,他已和书打了26年交道,他将所藏之书看作时间沉淀之物。
1996年,袁卫东从故乡海边古镇的一间小书店起步,2013年创建“江苏最美书店”——南通中观书院,2017年又在苏州湾打造了理想书房范本——上书洲。
他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书店就是自己的宗教。首先满足自身,然后更好地去分享。“读书靠沉淀,看世界的时候,目光是不一样的。而真正的读书是非常日常的,就像刷牙洗脸一样,慢慢沉淀在内心世界。”
在这个被移动互联网信息裹挟的时代,真正的读书是要翻山越岭的。修炼内功,沉淀下来的味道让人着迷。上书洲的绝大多数书籍都不在畅销书打榜之上,恰恰在幽微之处闪光。袁卫东说:“我觉得书店最好的状态是蓦然回首,你要寻找的那书就在灯火阑珊处。做书店必是要保持如常下蹲的自处状态,万物皆有序,书店好比是一块庄稼地,一样的春华秋实。”F713CF8A-578A-4063-8BE3-7450EC1769A2
在这样一个充满江南韵味的“文化场”,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在这里相遇,苏州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学、书画、摄影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常常在这里举行读书会,聚拢更多同频的读者书友。业内人士曾给出这样的评价:“从先秦到耽美日常,袁卫东用他的文学密码,为读者铺设了一条文学通道,让人得以在这里看到了人类文明的一个又一个轮回,也试图在这里面寻找当下与山河岁月的关联。”
苏州的书店如小桥流水,千姿百态
柔软的文化脉络是对美好生活的极致追求
在上书洲的书架上,摆放着《江南明清椅子》《活在大运河》《江南女校与江南社会》《苏州简史》等与江南文化相关的书籍。在袁卫东眼中,苏州是江南的代称,而这个江南指的是精神江南的范畴。“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江南,它是传统文化最高阶部分的呈现,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极致追求。精神江南最江南。”
“车前子的《苏州慢》,是苏州人慢笃笃性子的符号化的呈现,柔软的文化脉络,是苏州人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精神;由25位作者编写而成,分为听声、读城、博物、品味、识人、传道六大系列共24卷,由300多万文字和3000多张图片构成的大规模、系统性的苏州优秀文化精品读本《典范苏州》丛书,展现了最原汁原味的苏州,可谓江南文化的精神收拢。”袁卫东认为,苏州的文化脉络得以延续,与这座城市里的书店不无关系。他说:“苏州的书店像小桥流水,处处可见,虽然没有奇峰凸起,但每一家书店都有独特的灵魂。”
扶梯正对的墙上,是一幅宋徽宗的《文会图》,文人雅士聚于庭院品茗雅集,悠哉悠哉。时光机回到现代,古琴、书法、艺术沙龙、文创培训……描摹出一幅现代人艺术文化生活图景。在《文会图》下方,我们能看到一张几乎与画中一模一样的藤编老圆凳。袁卫东说:“这也许是一场回归。即使处于现代文明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拥抱几千年前的生活美学。”
“似隐非隐的梭罗先生以《瓦尔登湖》布置近两百年的精神道场,妥当安顿东西方一代又一代寻求诗意栖居的追梦人。比起瓦尔登湖的仙气飘飘,我更喜欢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一路的市井日常,中秋月饼、春节贴福字甚至‘开门七件事等最早均记载于《梦粱录》,‘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官放公私僦屋钱三日,士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家家饮宴,笑语喧哗。此杭城风俗,畴昔侈靡之习,至今不改也。说的是元旦,文字里面包裹严严实实的活色生香。”
信息消费盛宴背后,有多少真实意趣的生活场景可还原?在袁卫东心中,上书洲大概可以给你答案。
书与人关系的回归
读书从来翻山越岭,喝茶过往万水千山
读书从来翻山越岭,喝茶过往万水千山。
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当下,对偶尔捧起一本书的人来说,书香甚是久违。作为藏书人和书店主理人,袁卫东所想要打造的文化场事实上是古代书院精神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共同体的依归。
“讀图时代,文本式微,心灵视野的审美共鸣弥足珍贵。上书洲倡导复合型人文新场景生活书店,所有的发端皆源自于人、书、空间最自然纯粹的呼应,这里无任何摘录的名人名言标语,无功能分类,随处可见独有的书店原创语言文本,这些文字落在书店散淡的光阴里,几成云卷云舒的书店天气。”
袁卫东说:“理想书房就像散文,形散,神不散。没有秩序和规则就是生活日常。书活的状态就是散淡的状态,有生命的。这种隐秩序,是书店与人关系的回归,希望读者来到这里就像在自己家的书房一样放松。”
在上书洲,从各地的书店、书市淘回来的书,以及一些孤本、绝本、作家签名书隐约其间,有如一幅藏宝图。
袁卫东按照自己对江南的文化理解,以先秦的星空(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风雅宋(传统日常生活美学的最高标本)、回望明清(百科全书式的人文景观与江南记忆)、民国范(历史大交通时代的中西辉映)、耽美日常(当下理想慢生活的种种)的精神轴线,将书籍排放出一条独特的传统士大夫阶层人文历史审美路径。
在袁卫东看来,心上的书店且停停。这里写满了袁卫东与书的故事,呈现出极其日常的状态。对他来说,一日三餐算是正餐,那读书就是副餐,每天保留一到两个小时的阅读时光,是书本里的别样世界,也是现实里的人间烟火。
阅读的那些事
◆ 真正的读书必定回归日常,与生活水乳交融,书店亦可成为收纳情感记忆的容器抑或传递温度的精神生活社区。
◆ 一座书店可以成为你生活方式的部分,是因心灵居所的不期而遇。
◆ 一座书店,是你精神跋涉中,能够安住的幽林小筑,不止于一盏灯的照亮,几时遇上书店的目光,自当与你内心的古村落久别重逢,目光所及,轻舟已过万重山。???
◆ 一个书店的灵魂终究是书品,舒展书店空间的文化肌理,选择什么书,放弃什么书,由此丈量精神家园的边界。
◆ 理想书房大抵是散文的品调,风物世间,生活日常,形散神不散。
◆ 读书从来翻山越岭,喝茶过往万水千山。
◆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书店,一个有温度和记忆的精神江南。
◆ 如果一座书店是您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那么它一定缓慢流淌在您内心澄静的岁月长河。
◆ 每一本书,观照一座书店寂静生长的风景,每一道茶,记录每一个人心灵净土的归去来兮。
◆ 一个书店最纯粹的部分,是与这个时代保持的距离。
◆ 选书是一座书店守护的精神疆域,而茶之选,为书之灵魂伴侣,相融于这一片疆域,曲水流觞。
◆ 我们在这个春天所读的书,注定铭刻生命的记忆。艰难、温情与沉思种种,让我们在书山彼此守望。春风变得缓慢悠长,愿此刻的久别重逢,轻抚我们依然不平静的心,轻抚这世间岁月峥嵘,依旧万物生长。
◆ 一座书店的光阴大都掩隐于城市繁华落寞处,有时甚至落伍于时代价值观,若与彼时白鹿洞、岳麓、嵩阳等书院气象山水相连,仿佛有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朱熹、王守仁等迎面而来的山河故人。潜德幽光,关于书和理想生活莫过如此。
◆ 一座书店的安顿与疗愈,一书一茶,一器一物。皆是灵魂对等的柔软呼应。
◆ 所谓好书好茶,无非是您的心离它最近的路。
◆ 一份人文书单总要撷取书店日常书式生活场景里那些最葆有孤独姿态绽放的部分,他们是时间的回声,你在落日余晖前伫立,他们在山水间兀自荡漾。
◆ 每一个书店都有一个独立的灵魂,每一个书店都不可复制。F713CF8A-578A-4063-8BE3-7450EC1769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