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经典隽永

2022-06-07 19:32王娇蓉
现代苏州 2022年10期
关键词:苏州人生信息

王娇蓉

彭思龙,中科院自动化所苏州研究院院长

身为一名“理工男”,彭思龙对书的偏爱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比起专业书籍或是武侠、科幻,他对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类书籍,特别是中国传统经典情有独钟。

他说:“一切技术都只是‘术,哲学、社会学等文史经典中,则蕴含着更深层智慧的‘道,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找到推动科学技术、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以书为友,提升人生视野

漫长人生犹如旷野,在彭思龙看来,书籍既是千万条岔路口的引路人,也是踽踽独行时的旅伴,更是呼朋引伴的老友。

彭思龙的少年时光是在农村度过的,因为没有机会念书,他对读书总是怀有特殊的渴望。为了满足求知欲,从孩童时期到大学、研究生阶段,他总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

“小时候读书是为了满足求知欲,随着阅读面的拓展,我越发想了解好书,包括好的文学,好的哲學。同时,在我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生活上、工作上的问题和困惑,于是我就开始带着问题去读书,通过阅读心理学、哲学,甚至历史类书籍,我在书里多多少少都能得到一些启发。”

从田间到课堂,彭思龙完成了从农村孩子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博士、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CCF理事、CCF分部工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制造中心主任的蜕变。

通过大量的阅读,他发现,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全人类而言,现在所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不是首例,也不是特例。早在100年、200年,甚至2000年以前,这些问题都早已被先贤们思考过、讨论过了,所以当人生遇到困境时,读一读经典,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能更快地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帮助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一名老师,不管面对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我都会向他们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因为阅读可以扩大一个人的知识面、胸襟、视野和人生格局。当人生面对重大抉择时,大量的知识储备能够给你充分的理由,帮助你抓住改变人生的契机。”这种时候,彭思龙往往会拿自己举例。

站在整个漫长人生的角度,彭思龙认为,想要获得丰满的人生,必须站在更高的格局去看待世界,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我常常对理工科的学生说,要多读经典,光看专业类的书籍是没有用的,专业本身只是个表象,你必须超越专业,从专业里悟出一些东西来,明白其中的道理和哲学,超越自己的专业,人才能真正自由。”

除此以外,彭思龙觉得阅读在人际交往中,也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任何两个小世界都是有差别,如果不能跨越这种差别,就无法达到跟别人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所以当一个人看到的世界越大,他所能包容的小世界就会越多,朋友也会越多。

“一个人的认知太单薄了,个体的选择空间也很有限,如果能在生活中拥有很多朋友,大家求同存异,人生的体验也会更快乐一些。”

行走苏州,感受江南智慧

来苏州之前,彭思龙对苏州的印象主要是富庶的江南水乡和名人辈出的归隐圣地。孙武、费孝通……从古至今,有太多深具历史影响力的文武豪杰出自苏州、选择苏州,这不免让热爱传统文化的彭思龙对苏州的文化氛围心驰神往。

“一个地方走出很多杰出人才并不鲜见,但是那么多文化名人选择隐居苏州,一定说明这个地方的氛围是适合于文化圈的,在这里,有适合文化生活、文化交流的土壤。”带着这样的想法,在苏州工作生活的三年半时间里,彭思龙行走了很多地方,也交往了不少朋友。在开弦弓村街头,他对费孝通的经济学、社会学理论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听着寒山寺响彻古今的钟鸣,他感受着寒山文化的和合之美;好友相赠的丝质山水作品,让他沉浸于丝绸文化的绵延和江南山水画的胸怀……

在他看来,书籍带给苏州的,是浸透在生活中的文化,这些超越生活形态的想法、生活态度、价值观、处世之道,不是一本书,不是几句话,也不是几堂课带来的,它是千百年来崇文重教的苏州生活,弥散而成的广泛层面的文化氛围,大概只有这样的文化沉淀,才能催生这样一种特点鲜明的社会形态。

“我经常到公园里跟苏州人聊天,发现苏州本地人生活基本都是相对安逸的,他们并不去追求那些显性的财富,即使从事非常普通的工作,他们总给人一种知足常乐的感觉。”

如今,苏州中科行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依托中科苏州机器视觉技术研究院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科研成果,重点围绕工业机器视觉、智能制造和大数据医疗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的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解决高端智能制造中的核心技术难点,促进中国高端制造的技术升级,越来越多的苏州工厂也此变得智能而高效,“苏州智造”成为了苏州的金字招牌。

彭思龙认为,苏州这些年的飞速发展也得益于这种自适、非功利的普遍群体性格。十几年以前,苏州像全国的大多数城市一样,正以加工厂、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发展的快车道上飞驰。那时苏州就已经将目光放到经济转型,着手启动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制造。

“可想而知,任何转型都存在阵痛期,苏州能够不被眼前短期利益蒙蔽,率先选择一条长期发展的产业转型之路,没有知识储备所提供的见识、格局,做不出这样的决定。”彭思龙说。

“我的很多同行、学生选择来苏州创业,很快就上市了,这种速度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是苏州良好的服务体系,一以贯之的政府信用,坚定长远的发展眼光,造就了苏州优越的产业环境,也成就了城市的辉煌。”

在彭思龙看来,苏州的发展智慧,在诸多社会学论著中都有迹可寻;同时,作为城市发展的经典案例,苏州也不断充实着中国的社会学、经济学理论。

沉淀时光,阅读人文经典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书和电子阅读器的应用让彭思龙的阅读量一下子提升了很多,他甚至还花了一年多时间,去看人气极高的网络玄幻文学。在他看来,阅读没有无用的,即使是快餐式的网络文学亦有其可取之处。问题在于,现在的信息之泛滥,对于相对成熟、有鉴别能力、过滤能力的人来说还好,但对年轻人来讲是很有害的,因为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一拥而上,拥塞了人有限的、接受信息的“带宽”,这会导致年轻人接受有用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少。

过去的名家、大家一辈子作品可能才几百万字,而现在的快餐文学,一本书动辄几百万字,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一般人阅读速度不够快的话很容易就被它淹没了。尤其是现在网络信息的智能化推送,会导致人接收的信息越来越集中,最终形成信息茧房,成为思想上偏食的“营养不良症患者”。因此越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人的信息过滤能力要求就越高。

基于这一点,他总是极力推荐自己的学生、公司的员工阅读真正具有思想性的经典著作。在他的办公室,也摆放着大量的书籍,随时供人借阅,“不过目前看来,似乎效果欠佳”。

“如今,大家似乎都活在害怕被时代抛弃的焦虑之中,因此不由自主地去频繁查看、接收最新的信息。”谈到对年轻人阅读的担忧,彭思龙认为学会辨别、学会自洽是最重要的。像自动化这种一直在迭代的高精尖技术,技术人员应当去捕捉最前沿的信息。而文化层面的修养,则应当传承积累、沉淀下的智慧。只有将追求“点”的前沿和“面”的沉淀相结合,才能解决更多人类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彭思龙称,他的公司参与了很多智慧城市、智慧中心的建设项目,目前为止,也有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人员,为了打造具有幸福感的未来城市而做着诸多尝试。然而,城市的灵魂、居民的幸福感并不如技术迭代和硬件建设一般有迹可寻,它是经年累月传承下来的内生力量。因此,将前沿技术与时代经典结合,寻找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发展之路,也必须借助对前沿科技的探索和对经典智慧的传承。230992B8-E704-4748-B0F9-339C00F59186

猜你喜欢
苏州人生信息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