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尤杰,刘敬越
(1.济南市机动车污染防治中心,济南 250101;2.青岛洁睿华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山东 青岛 266000)
加油站油气排放按照通用经验公式测算,若加油站不经油气回收改造,将有0.3%的油气污染物直接排到大气中[1],但经油气回收改造后,保持油气回收系统良好运行,将减少95%以上油气污染物排放。液阻是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核心指标,如出现异常,将严重影响油气回收效果。若没有检测设备辅助,将无法获知液阻运行情况。现行国家相关标准中,在线监测系统功能部分未包含液阻检测要求,液阻状态只有通过仪器设备现场检测获取,即使加油站自行对液阻进行监控,根据实践了解的情况,单位时间内站内总体加油量也影响液阻检测结果,不能准确反映液阻运行情况。随着各地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管力度逐年增大,油气回收检测频次不断增多,根据相关标准,液阻检测过程会间接对大气造成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液阻检测数据及环境影响等,提出具体建议,进一步提高液阻检测水平。
液阻是指凝析液体滞留在油气管线内或其他原因造成气体通过管线时的阻力[2]。
以规定的氮气流量向油气回收管线内充入氮气,模拟油气通过油气回收管线;用压力表检测气体通过管线的液体阻力,了解管线内气体产生阻力的程度,判断其是否影响油气回收。
加油站油气回收管线液阻检测值应小于表1 中规定的最大压力限值。
表1 加油站油气回收管线液阻的最大压力限值
加油站每年对站内液阻自行检测至少1 次[3]。
某地连续3年对加油站液阻指标进行监督性检测,共检测586 家加油站,涉及749 个液阻,其中合格的有719 个,合格率为96%。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9—2021年加油站液阻检测情况
在不同企业类型检测方面,2019年,国营加油站与社会站数量比例为1.79 ∶1.00,国营加油站与社会站液阻检测比例为1.72 ∶1.00;2020年,国营加油站与社会站数量比例为1.00 ∶1.26,国营加油站与社会站液阻检测比例为1.00 ∶1.23;2021年,国营加油站与社会站比例为1.96 ∶1.00,国营加油站与社会站液阻检测比例为1.6 ∶1.0。
在年度不达标情况方面,2019年检测267 个液阻样本,不合格的有19 个,不合格占比为7.1%,其中,国营站有3 个,社会站有16 个;2020年检测154 个液阻样本,不合格的有8 个,均为社会站,不合格占比为5%;2021年检测328 个液阻样本,不合格的有3 个,均为社会站,不合格占比为1%。
由2019—2021年检测数据可见,国营加油站与社会站中,液阻指标运行差距较大。其中,2019年,不合格液阻有19 个,3 个发生在国营加油站,16 个发生在社会站;2020年,不合格液阻有8 个,均发生在社会站,而国营加油站液阻检测全部达标;2021年,不合格液阻有3 个,同样均发生在社会站。另外,三个年度不合格比例明显呈现下降走势,其分别为7.1%、5%、1%,且国营加油站已没有不合格情况。
根据《油品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1—2020)的液阻检测方法,检测过程需要开启对应油罐的卸油油气回收系统油气接口阀门。这样一来,原罐体内罐压为正压时(罐体压力大于大气压力),油气将因内外压力差直接被排出罐体,进入大气。正压越大,排出油气越多。另外,检测过程中,通入氮气时,随着氮气的不断充入,油气会从卸油油气回收口被带出罐体。据统计,完成一个完整的液阻检测过程大约需要充入140 L 氮气。
《油品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1—2020)未明确液阻与密闭性检测顺序。通过对240 余次密闭性检测时氮气充入量的核算,密闭性合格加油站的罐体初始压力平均为37 Pa,充入氮气,直至罐体压力达到550 Pa,一次检测过程平均充入182 L 氮气。对于密闭性不合格加油站,一次检测过程平均充入250 L氮气。根据以上情况,如果先进行密闭性检测,检测后未按正常操作程序对罐体内较高正压油气进行回收处理,而紧接着进行液阻检测,势必造成排入大气中的油气增加。
臭氧在平流层中能阻挡高能量的紫外线辐射到达地球,是非常重要的保护伞,但一旦到了近地面,它就变成了健康杀手。臭氧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4-5],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加油站排放的油气(VOCs)是臭氧形成的重要前体物,如何有效管控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运行,降低油气排放,成为地方生态环境部门监管重点。为规范液阻运行,提高液阻检测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油气回收检测是检验油气回收系统是否正常有效的重要手段。通过地方监管部门严格监管,多年持续开展监督性检测,企业已高度重视油气回收系统运行维护,合格率已得到明显提升。合格率稳定后,在环境治理日益精细化的情况下,建议监管部门将注意力转移到检测操作环节,无论是监督性检测还是企业自行检测,均需要确保检测过程规范操作,减少油气不必要外排。
《油品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1—2020)未对液阻与密闭性等指标的检测顺序进行明确规定,而检测顺序会影响大气环境。因此,建议监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对检测程序的要求,尤其是罐体内油气的处理方面,这样可大大降低检测过程的油气外排,提高检测成效。
统计数据显示,液阻合格率已明显提升,由于检测过程会间接对大气造成一定影响,液阻检测数量增加,油气外排量会随之增加,检测效益将大大降低。因此,在进行油气回收监督性检测时,要统筹考虑国营加油站与社会站的液阻检测数量及比例。相比密闭性和气液比等检测,要尽可能减少液阻检测比例。
在阳光足、气温高的天气条件下,加油站排放的油气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极易发生光化学反应,加快转换成臭氧的速度,造成臭氧浓度升高。因此,无论是监管部门的监督性检测还是企业自行开展的检测,均建议避开阳光足、气温高的时间进行液阻检测,降低油气排放对臭氧的影响。
加油站运行期间会排放油气污染物,必须做好油气回收的液阻检测。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和标准要求,本文分析液阻检测过程及其环境影响,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规范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运行,有效降低油气排放和能源损失,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