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球,梅正鼎,郭莉莉,刘絮宁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湖南 常德 415101)
湖南的植棉历史悠久,产业链条完整,棉花生产在保障国家战略物资安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十二五”以来,湖南省在历经多轮产业结构调整后,棉花种植面积已基本稳定在6.67 万hm2以上[2-3]。棉花始终是国家战略物资,也是湖南省有传统、有优势的重要产业。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湖南棉花产业如何育新机、开新局,是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基于此,笔者于2020 年深入湖南13 个主产棉县,从棉花种植规模、植棉效益、产业链条等方面对湖南棉花产业现状开展了全面调研与剖析,分析了湖南当前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并从生产、科研、销售和政策等角度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湖南棉花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及长远规划提供参考。
21 世纪以来,受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市场影响,湖南省棉花种植面积先升后降,2013 年达到 20.66 万hm2的峰值,经2014—2016 年植棉规模连续3 a 大幅度下滑后,2017—2019 年的植棉面积趋于稳定,基本保持在9.40 万hm2左右(见表1),位列新疆、山东、河北、湖北之后,居全国第5 位。在经历政策调整和市场选择后,湖南棉花产业呈现出了规模趋稳、区域布局趋优的局面。全省植棉区域向常德、岳阳、益阳3 市和衡阳县、衡南县2 县集中,3 市2 县种植面积达8.19 万hm2,占全省面积的87.78%。全省种植面积过0.67 万hm2的县(区)有4 个,分别是华容县1.30万hm2、安乡县1.14万hm2、澧县0.89万hm2、鼎城区0.77万hm2,4 个县(区)植棉面积占全省的44.1%。
表1 2013—2019 年湖南棉花种植面积与总产量
全省棉花面积趋稳、区域集中、布局趋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悠久植棉习惯的自主选择。湖南植棉有千年历史,特别是环洞庭湖区和衡阳地区曾有“江花出楚中”之盛景,湖区农民已把植棉当成习惯和自觉行为。二是没有更好替代经济作物的被迫选择。长江流域棉区夏季高温(35℃以上)伏旱的时间较长,大量需水的作物如玉米难以高产,其他作物如大豆、芝麻等作物市场需求不稳定,效益也不稳定;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虽然效益高,但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产销链不稳定,加之蔬果难存放、易腐烂等原因,收益也难保障;而种植棉花的产值最高可达2 000元/667m2,是可利用荒滩、沙洲和缺水坡地、旱地等种植作物的首选或必选。三是加工需求稳定的市场选择。环洞庭湖区产棉主要用作纺织厂用棉,供给规模约15 万t;衡阳地区产棉则主要用作湘南、黔粤等地民用棉供给,供给规模为2.8 万t。以澧县为例,位于小渡口乡的东源棉业责任有限公司年棉花加工产能和货量达4 000 t,可保障周边超过0.13 万hm2棉花的稳定收购和流通。
制约湖南省棉花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工成本高,农民纯收益低,但调研发现湖南省植棉收入出现3 种向好趋势。一是植棉收入稳定。全省棉花平均产量为250 kg/667m2,按现棉价6 元/kg 计算,收入为1 500 元/667m2左右。在当前湖南原棉生产、加工产能严重不足以及良好的工业布局和基础背景下,植棉收入比较稳定。二是规模效益明显。例如:华容县注滋口镇隆西村隆兴片7 组农户,2017 年植棉面积6.67 hm2,2018 年植棉面积7.33 hm2,2019 年植棉面积8.00 hm2,2020 年植棉面积8.67 hm2,籽棉平均产量375 kg/667m2,投入物化成本约440 元/667m2,雇工费用1 000 元/667m2,每年植棉纯收入达7 万元以上;再加上植棉补贴和油菜产值,年种植纯收入达10 万元以上。三是“棉花+”复合种植效益可观。在华容县“棉花+豆角+芥菜”多熟栽培模式发展迅速,其产值超过7 000元/667m2,纯收入超过4 700元/667m2;洞庭湖“棉花+油菜”栽培模式的产值已提升至3 000 元/667m2,纯收入超过1 000 元/667m2,复合种植模式下棉田的综合效益可观,前景广阔。
湖南省棉花的产业链长,既有种植规模,也有轧花、纺织、棉籽加工等企业主体,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要素齐全。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超过500 家,其主营业务收入过1 000 亿元,其中有13家省级及以上棉纺龙头企业,产值超20 亿元的纺织企业有3 家。湖南每年原棉需求量60 万~80 万t,而省内原棉产量仅11 万t,需要大量调用外地棉和进口棉。华容县是目前全省最大植棉县,植棉面积为1.30万hm2,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21 家,行业总产值120亿元,全县纺纱规模达98 万绽,约占全省的1/4。华容县辖区内的科力嘉纺织是全省最大的针织纱生产企业,被工信部列为中国智能制度新模式试点样板单位;科创纺织是全省最大的高档竹节牛仔纱企业,被省工信厅评为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华容县连续多年被中国纺织工作联合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棉纺织名城”。
为确保粮食、棉花等国家战略物资安全,2017年国家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将棉花等5 类作物定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目标作物,并在湖南等7 省(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划定棉花生产功能区,湖南省划定面积为6.67 万hm2,中央财政每年下达湖南省棉花补贴资金超过2 亿元。因此,稳定湖南省棉花种植面积,推进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更好的落实国家“藏棉于地”“藏棉于技”战略任务要求。
我国棉花年需求量800 万t,而国内产量仅600万t,每年需进口200 万t,其中70%以上来源于美国、澳大利亚、印度3 国,贸易集中度较高。但近年来全球局势不确定风险骤升,特别是中美、中印贸易和军事冲突风险加剧,中澳双边关系恶化以及海外疫情的持续升级,都使得我国原棉的外部供给风险加剧,棉花供给保障安全风险凸显[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吸收了我国纺织行业80%以上的对外投资额和30%以上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量,“一带一路”已成为有效拉动纺织出口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湖南省纺织业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已走向非洲、越南、柬埔寨等地,对非出口额达到 8 亿~10亿元,排全省出口贸易的第5 位。2020 年9 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正式获批,建设实施方案责任清单明确支持湖南农业企业与贝宁、布基纳法索、乍得、马里开展棉花生产种植技术和贸易合作,以提高非洲国家棉花种植、加工、储运和贸易能力。
新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是我国主产棉区。2014 年以来,在政策引导下新疆的植棉规模由166.67万hm2迅速扩张至超过253.33 万hm2,产量占比上升至85%左右,已形成“中国棉花看新疆”的格局。但过快地扩张已引发了新疆棉花发展诸多隐患。一是水资源安全受胁。新疆地区水资源较为匮乏,单位面积产水量位列我国34 个省(区、市)倒数第3 位。棉花是需水量相对较高的作物之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极速扩张导致农业用水骤升,将严重威胁新疆水资源的安全利用。二是生态安全受迫。频繁的农业活动会导致新疆土壤次生盐渍化、沙化面积持续扩大和白色污染等问题,这些都将给新疆生态承载能力带来巨大压力。三是产业安全受制。棉花产业过度集中新疆的高风险布局已引来外部势力的频频觊觎,目前美国就试图以所谓的“强迫劳动”为借口对新疆棉花及其相关产业发出禁令,扰乱我国棉花供给市场,压制我国棉花产业发展。一旦新疆棉花受制,我国棉花产业安全将受极大冲击。为防范化解棉花过于集中新疆的安全风险,“适度恢复内地棉区”是进一步优化棉花产业布局和保障棉花安全供给的有效措施。
湖南省棉花产业在种植、加工、流通、科研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虽然都有较强优势,但各环节之间仍有脱节。例如:棉农、合作组织、棉企、纺企之间的联结机制松散,生产、加工、收购脱节现象仍然存在。一方面,棉农生产的籽棉多被中间贩子上门收购,压价现象普遍;另一方面加工企业用棉以新疆棉、库存棉、进口棉为主,省内产销对接错位。
湖南省棉花生产仍以家庭分散经营、小规模生产为主,组织化程度低,导致了植棉经济效益和棉花产业的整体效益难以提高。
在水稻、油菜等其他大宗作物机械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棉花的种植仍以传统方式为主,轻简化、机械化发展缓慢。近几年来虽然在机械直播、轻简化育苗移栽、机械植保研究方面有所进展,但农机、农艺不配套,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而未能大面积推广应用;棉花生产劳动强度最大、耗费人力最多、投入成本最高的环节——机械采收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5]。
一是支持棉花生产保护区建设。湖南省6.67 万hm2棉花生产保护区已划定到县,建议政府出台棉花生产保护区配套建设政策措施,以加强基地建设、提高棉田生产能力。二是支持棉花产业队伍建设。加强湖南省现代农业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整合生产、育种、栽培、推广等技术力量,以提升棉花产业的科研服务和技术支撑能力。
以绿色、轻简、高效为攻关目标,重新将棉花纳入科技专项支持范畴,凝聚全省科技力量, 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一是培育适宜机械化生产的优良新品种,确定品种主推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品种。二是研制新型宜棉的农机设备,集成推广轻简化栽培新技术,提高植棉机械化率,减少人工和肥料等农资投入,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创新与推广高产、高效新模式,发挥“棉花+”技术优势,挖掘棉田时空交叉和作物收益叠加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值。通过新品种、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与示范推广,实现棉花产业的绿色、高产、高效,提升机械化植棉水平和棉花纤维品质,达到增加棉田综合效益的目的。
根据产区发展,积极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植棉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土地资源开展棉花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推行“五分”(分摘、分晒、分存、分轧和分售)、“五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交售),杜绝“三丝”(三丝为混入棉花中异性纤维的俗称,包括化学纤维、丝、麻、毛发和塑料绳等非棉性纤维),通过加强技术指导提高技术普及率,提升原棉均一化水平和总体质量,充分挖掘棉花产业的规模效益潜力。
构建棉花“农户—经营主体—基地—企业”的产销对接长效机制,通过企业需求拉动、试点示范订单植棉,打通棉花生产、收购、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加强市场监管,给予籽棉收购企业政策性贷款优惠,扶持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技术升级,紧密对接棉花产业链上、下游主体等措施,达到增强一二三产融合、建立棉花产业良性发展机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