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个好人?孔子的方法不要太多

2022-06-06 14:13:02闫燕秋
婚姻与家庭·婚姻情感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宝妈真谛仁者

闫燕秋

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要做一个好人,但好心也可能办坏事,我们应该如何恰如其分地行善呢?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是向善的,我们深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厚德载物,厚德养家”。无论大富之家还是平民百姓,都笃信善良是世间最美的风景,教育自家孩子“做个好人”。在持续多年的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那些成为楷模的美好家庭都在传承善的家风。

善很美好,但行善并不容易。做个好人,一点儿都不简单。

一天,我去朋友的工作室闲坐,认识了一对抱着几个月大宝宝的夫妻。其间宝妈想去厕所,宝爸正在接电话。我出于好心主动提出帮忙照顾一会儿宝宝,宝妈却委婉地拒绝了。

当时,我有些难堪,觉得自己被嫌弃了,遂又产生嗔怨:哼,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但转念一想又没立场指责别人,毕竟宝宝是人家的,拒绝是宝妈的权利。道理都懂,但心里很不舒服。这件小事成了我行善之道上的“里程碑”,让我深深意识到,行善是需要好好学习的。

从哪里开始学习呢?应该从“善”字的本义开始。

“善”字的本义与真谛

“善”最早是在周代中期克簋(古代盛食物的一种食具)里发现的,该“善”字为金文,会意字。从字形上看,“譱”上面是一只“羊”,下面有两个“言”。《说文解字》中写道:“善,吉也。从誩,从羊。”也就是说,“善”的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的意思。

为什么“像羊一样说话”就是善呢?有个朋友特别搞笑地问我,是不是要我们细声细气地学羊“咩咩”叫呢?

这个问题问得真好,现代人有这样的疑问很正常。要想理解善的真谛,确实需要顺藤摸瓜先了解“羊”的本义。

“羊”字始见于商代,古字形象有突出双角的羊头形状。本义是家畜羊。因为羊性情温顺,与祭祀、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礼记·曲礼》中写道:羊曰柔毛。也因此,“羊”在古文字中又通“祥”。

经由对“羊”字的本义探源,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羊”的本义涵盖了柔、暖、舒适等因素,这正是“善”的基础。所以,“像羊一样说话”不是让我们学羊叫,而是说话要柔软、暖心,令人听起来舒服惬意。这需要人们具有发自内心的仁爱、利他的心意才能做到,这就是“善”的真谛。

对照现实,多数时候,我们都站在“善”的反面—说话做事只顾自己嘴上痛快,只图自己高兴、省劲儿,才不管别人暖不暖心、舒不舒服呢。

比如,我想照顾那个宝宝,是因为小家伙藕节似的手臂特别可爱,我很喜欢,想抱抱、亲亲他,其实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情况—宝妈多年在海外生活,生活习惯和养育理念都与我迥异。我在对方没有求助的前提下贸然行事,可能引起她的心理不适。通俗地说,我有些自来熟。

你看,假如我们不了解“善”的本义和真谛,仅凭自己的直觉和热情行善,就很容易陷入“伪善”的泥潭,不仅冒犯别人,自己心里也委屈。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恰如其分地行善,进而形成良好的家风呢?在这方面,《论语》不仅是根本法还是方法论,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实用意义。

《论语》中的善意“大观园”

打开这部记载孔子与其弟子言行事迹的儒家经典,扑面而来的是言、行、意中满满的善意:

讲个人修养,孔子认为“里仁为美”,即内心怀有仁爱为美;

讲君子之道,儒家推崇自省为主要路径,而自省的目的是善待他人;

讲孝悌,在子游问孝时,孔子强调“敬”,“敬”就是对父母的善意;

讲礼,离不开仁,仁是根本,而仁就是善的高级形态。解释什么是“仁”时,孔子赞成“仁者爱人”;

讲社会行为规则,“止恶”也是恪守善道。比如,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理想就是渴望通过道德教化来唤起民众的廉耻之心,让他们离恶向善;

讲仁政,而仁政的目的是爱人,也是善,孔子建议君王要惩恶扬善:

《论语·为政》2.19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因为这些善意浓浓的字句,很多朋友告诉我,当他们沉浸式学习《论语》后,性情变得缓和,没有以前那么急躁了;那颗关爱家人的心也变得更柔软了。这样的变化无论对于个人身心修养还是家庭建设,都是了不起的成长。

《论语》的内容对于人的柔化作用很明显,对于营造以善为基的美好家风氛围很重要。更可贵的是,它在指导人的善行上具有纠偏功能,提供很多具体原则帮我们矫正认知,消除行善时的疑虑:

●不知怎么行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很多人在意識到做个好人并不简单后不知如何是好,索性就不作为了,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行善之前只需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的原则就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对方,体会一下对方会有何感受,然后谨言慎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这几乎是万全的“善”法。

●只在心情好时行善—“吾道一以贯之”

通常,人在心情好时特别乐善好施;心情不好时就懒得行善,甚至还有可能作恶。

这时,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自评是很好的提示。虽然孔子这里所指的“道”是忠恕之道,但同样适用于善道,无论心情如何都要从善如流,贯穿始终。或许我们没有达到孔子这样的境界,但即便为了自身利益也要时刻保持善意,因为一个显见的常识是: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善行会改善心情。

●只对好人行善—“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有人爱憎分明,对待朋友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对于坏人,也要行善吗?

是的。且不说我们识别能力有限,有时候我们认为的“坏人”,实际上可能是自己的贵人。即使是对于真的恶人,也要保有人性最基本的善意。

《论语·里仁》4.6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译文:我从未见过好仁的人,厌恶不仁的人。

孔子并非没有立场,善恶不分,而是对于不仁者依然保有帮扶之心,盼好之意。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恶行本身是要制止的;如果没有能力帮扶和制止,可以远离,保护好自己。

●以德报怨,以何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个朋友和合伙人闹掰了,不仅公司分家,合伙人还“讹”了他很多钱。他伤心地说,以后再也不轻信人了。

我劝他想开点儿,以德报怨。他依然意难平,反问:“以德报怨,以何报德?”

其实这个问题,孔子早就回答过了。

《论语·宪问》14.34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问孔子:“用德行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答:“拿什么来报答德行呢?用正直回报怨恨,用德行报答德行。”

可见,孔子是主张以德报德的,也坚信善有善报。而具体到自己付出的善意上,要相信一定会有更大的德与恩惠来回馈我们,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另外,孔子是有天地观的,即使遭遇不公平,依然恬淡自如,坚信“知我者,其天乎”。其实,我们凡夫俗子也有这样朦胧的天地观,比如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你的善良,必有回报”。

关于行善,你还有哪些疑惑或顾虑呢?假如有,可以随时联系我们。期待拥有一份机缘,邀你一起走进《论语》探寻善宝,拨云见日。

猜你喜欢
宝妈真谛仁者
仁者爱人
家中段子手(四)
家中段子手(二)
家中段子手(一)
爱的真谛
小读者(2019年20期)2020-01-04 02:13:28
“家贫子读书”的真谛
幸福家庭(2019年14期)2019-01-06 09:15:16
只为找寻味道的真谛
商周刊(2018年26期)2018-12-29 12:55:58
家有宝妈
仁者
诗潮(2017年4期)2017-12-05 10:16:18
『仁者爱之理』
学习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