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风险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2022-06-06 00:55张一涵袁勤俭沈洪洲
现代情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信息系统

张一涵 袁勤俭 沈洪洲

摘 要:[目的/意义]帮助学界深入了解感知风险理论的发展进程及其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对信息系统领域中使用感知风险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梳理,归纳当前研究的成果、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感知风险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PRT在电子商务用户购买行为研究中的应用、PRT在用户在线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和PRT在信息系统/服务/技术采纳研究中的应用3个方面;研究存在“对感知风险的主要维度及其之间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对持续使用意愿研究较少,真正延伸到实际行为的研究较为罕见”等局限性;探讨现有研究存在分歧的原因,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持续追踪用户行为,开展历史的、纵向的研究等是未来重要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感知风险理论;信息系统;信息行为;行为意愿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2.05.015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2)05-0149-11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help the academic community deeply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erceived risk theory in IS discipline.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Method/Process]By searching and systematically comb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the study summarized the curr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limit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Result/Conclusion]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es based on percived risk theory in IS Discipline mainly focus on three research aspects:“The application of PRT in the research of e-commerce users purchasing behavior”,“The application of PRT in the research of users online information behavior”and“The application of PRT in the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system /service/technology adoption”.There are some limitations such as“the main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there are few researches foucs on the intention of continuous use and the actual behavior”and so on.Exploring the reasons for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summarizing the regular research conclusions,tracking of user behavior and conducting longitudinal research,etc.are the issues of concern for the future study.

Key words:perceived risk theory;information system;information behavior;behavioral intention

1960年,哈佛大學学者Bauer R A在总结和延伸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感知风险理论(Perceived Risk Theory,简称“PRT”),其核心思想是:任何购买行为都因个体无法预判其决策结果的优劣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令个体产生不愉快的感觉[1]。

自提出以来,PRT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涌现出较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帮助学界把握PRT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已经有学者基于不同视角撰写了关于PRT的综述类文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对PRT在特定领域或特定情境应用的总结与述评。有学者聚焦于在线消费,归纳了感知风险在网上消费领域的研究情况,并从感知风险的衡量、构面、研究对象、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2];有学者则对PRT在国内外旅游领域中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3-4];在特定情境的应用方面,崔保军引入了产品伤害危机的概念,对常态情境和危态情境下感知风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与展望[5];②对PRT中特定变量之间关系的总结与述评。例如,吴川徽等指出,在现有网络信息搜寻行为研究中,感知风险与信息搜寻行为的因果关系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为更好地理解这种不一致之处,他们利用元分析方法对探讨用户感知风险与网络信息搜寻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展开集成分析,以厘清感知风险与网络信息搜寻行为之间的关系[6];Pelaez A等则通过元分析,梳理感知风险与购买意愿的实证性研究成果,明晰了感知风险与用户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PRT被广泛用于在线购物、社交金融、在线旅游、知识服务等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以预测并解释相关的信息系统行为,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然而,在文献调研过程中却未见专门总结和梳理PRT在信息系统领域应用的系统性综述类成果。基于此,本文拟在介绍PRT起源和演化的基础上,对PRT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性述评,归纳出当前信息系统领域PRT应用研究存在的局限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帮助学界把握PRT在信息系统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1 PRT的起源与发展

1.1 PRT的起源

自20世纪20年代,“风险”这一概念开始受到经济领域学者们的关注,并被运用于经济决策理论和决策科学中。到1960年,Bauer R A将“感知风险”的概念引入到了与市场相关的研究中,用于解释信息搜索、品牌忠诚、意见领袖、参照群体和购买决策等问题,从而把这一心理学中的概念与经济和市场联系起来[8],他认为个体在进行任何消费行为时,都隐含着对购买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个体在购买过程中无法预知购买结果的优劣,而这种结果可能令其产生诸如生气、愤怒等不愉快的感觉[1]。这种不确定即是风险最初的概念。因此,Bauer R A将感知风险定义为:个体预测的消费决策失败的可能性以及使用这些有形或无形商品而产生不利结果的严重性程度[9]。该定义强调的个体基于主观判断所感知到的风险与客观风险是有区别的,感知风险强调个体的主观感知,而客观风险是实际存在风险,在个体风险感知过程中,可能放大或缩小风险,也可能存在着某些风险是无法感知到的,个体只能针对能感知到的风险进行反应和处理。

1.2 PRT的发展

1.2.1 理论内涵的发展

继Bauer R A提出“感知风险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消费决策”的观点之后,很多学者对感知风险的内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挖掘。1964年,Cox D F等进一步发展并具体化了感知风险的概念。其在研究中指出,用户的购买行为是基于一定目标导向的,即用户在准备购买某个产品之前,都存在明确的预期目标,一旦用户察觉自己的购买行为无法满足其预期目标,用户就会认为该购买行为存在风险,即产生感知风险[10]。同时,她还提出了感知风险的两个关键因素:①用户购买前的风险承受程度,即用户在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之前,对可能存在的不利结果的承受程度;②用户购买后对损失大小的承受程度,即当用户面对不利结果产生损失时的承受程度。随后,Cunningham S M在Cox D F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他将Cox D F提出的两个感知风险的关键因素定义为不确定性和严重性,并将感知风险引入了产品研究的实证分析中,验证了其定义的两个关键因素[11]。其中,不确定性指的是用户感知某项决策所导致的风险是否会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指的是风险发生之后所导致的结果的严重性。Cox D F和Cunningham S M的研究为之后其他学者关于感知风险定义和内涵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后续研究多以他们界定的兩个关键因素为依据来展开。

1.2.2 细分维度的提炼

Bauer R A虽然提出了感知风险的概念,但并未对感知风险的具体维度进行细分。1972年,Jacoby J等最早对感知风险的维度展开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受到广泛认可的5个细分维度:财务风险、绩效风险、身体风险、心理风险和社会风险,并基于148名学生的数据展开了实证分析,发现上述5个维度能解释总体感知风险61.5%的变异量[12]。之后,有学者基于Jacoby J等提出的5个维度展开了探索。1993年,Stone R N等引入时间维度,将感知风险维度由5个增加至6个:财务、绩效、身体、心理、社会和时间,且各维度之间存在着相关性,并通过实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6个维度对总体感知风险的解释力度高达88.8%[13]。至此,该六维体系成为PRT研究中最常用的基础框架。其中,财务风险指因产品/服务价格过高或存在瑕疵等而损害用户经济利益所产生的风险;心理风险指因错误决策而导致用户情感受到伤害的风险;绩效风险是产品/服务性能没有达到用户期望或低于竞争者而产生的风险;身体风险是产品/服务可能危害自己或他人安全和健康的风险;社会风险指因错误决策而遭他人嘲笑或疏远产生的风险;时间风险指因产品/服务的退换或优化等导致时间浪费所产生的风险。此外,也有学者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安全风险、隐私风险等新的感知风险维度。

2 PRT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

2.1 PRT在电子商务用户购买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作为数字经济最活跃、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电子商务正全面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在促进全面开放、推动深化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创新创业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探寻哪些因素会对电子商务用户购买行为产生影响,可以优化电商系统及服务,增加销售额,促进电商产业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因此,电子商务用户购买行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议题,而感知风险则是电子商务行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者纷纷基于PRT探究了电子商务用户的感知风险及其对用户情感感知和购买意愿的影响。

2.1.1 PRT在电子商务用户情感感知研究中的应用

一方面,学者围绕用户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感知风险包含的具体维度展开了研究。Martín S S等挖掘了用户在线购买时感知到的具体的风险类型,将感知风险细分为渠道风险、社会风险和交易风险3个维度,并探究了这3个维度之间的交互关系,发现渠道风险对另外两种风险具有正向影响[14]。Glover S等则指出,电子商务中的感知风险应包含功能失效风险、信息误用风险和产品收益风险3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并检验了电子商务中用户感知风险的综合模型[15]。

另一方面,学者基于PRT探究了感知风险与电子商务用户感知信任、态度、沉浸等情感因素之间的关系。Verhagen T等对感知风险与用户信任及购买态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挖掘,将信任细分为中介信任和卖方信任,并将感知风险分为中介风险和卖方风险,实证检验不同风险类型、信任类型及用户购买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卖方信任与卖方风险之间具有直接影响,中介信任和中介风险之间存在二阶效应[16]。Odusanya K等对撒哈拉以南地区电子商务的研究也表明,电子零售平台用户的感知风险对用户信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17]。除了对感知风险与信任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有学者探究了社交电商中用户的感知风险与沉浸参与,发现直播中的互动因素可以负向影响用户感知风险,从而促进用户对社交电商的沉浸水平[18]。Lin X L等则探究了不同性别用户的感知风险与其对在线产品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感知风险对女性用户的态度并无显著影响,但对男性用户的态度具有负向影响[19]。

2.1.2 PRT在电子商务用户购买意愿及持续购买意愿研究中的应用

在购买意愿的研究中,Li Y等将PRT用于探究用户在线购买家具的意愿,发现感知风险对购买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0]。Yin X C等实证分析了感知风险对社交电商中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并探究了用户所处文化背景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知风险对社交电商用户购买意愿存在负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通过信任和亲密度转移[21],从而为不同文化背景中社交电商用户的购买意愿研究提供了参考。Soto-Acosta P等不仅探究了感知风险对用户在线购买意愿的影响,还挖掘了感知风险的影响因素,发现信息过载和信息无序会通过感知风险负向影响用户在线购买意愿[22]。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有学者将PRT用于探究用户短期内网购食品的意愿,发现疫情期间,生活在大城市且对网络食品感知风险较低的年轻人在线购买食品的意愿更强[23]。

除了购买意愿,还有学者进一步将PRT用于对电子商务用户持续购买意愿的探究[24]。例如,Martin S S等探究了感知风险的不同维度与用户重复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提出并解释了不同文化情境中感知风险的双重影响,如渠道风险对重复购买意愿的负向影响和正向影响[14]。Ma Y等专门针对跨界购物网站中用户的持续购买行为展开了研究,发现感知风险对持续购买意愿具有负向影响[25]。Odusanya K等的研究也验证了感知风险对用户在电子零售平台中重复购买意愿的负向影响[17]。

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PRT在该研究主题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积累,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且呈现出以下特征:①总体来说,该主题的研究成果涉及到用户在线购买的情感感知、购买意愿和持续购买意愿这些主要方面,涵盖了用户在线购买行为的主要环节,但比较之下,对持续购买意愿的研究略显单薄,且忽略了对实际购买行为的研究,这可能是由于现有研究所用的数据多是用户自报告主观数据,客观行为数据却较难收集;②现有研究对电子商务中用户感知风险的具体维度展开了一定研究,并探寻了其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不同研究分别探究了感知风险与信任之间的关系,感知风险对信任的影响,感知风险与信任之间的双向影响,却未得到统一的结论,后续应加强对感知风险与其他主要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的系统研究和验证,总结出较为普适的规律;③现有研究多通过问卷获取用户数据,结合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模型检验等方法展开定量分析,后续可以进一步丰富研究方法,如抓取电商网站中的用户行为数据展开分析,或采用fsQCA这种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等;④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某一文化背景或地区,并将用户作为一个概括群体展开研究,跨文化、跨地区、跨用户群体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尤其是加強对基础比较薄弱地区电商用户行为的研究,细化研究粒度,聚焦研究情境。

2.2 PRT在用户在线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2.1 PRT在数据/信息/知识共享研究中的应用

1)PRT在科学数据共享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据量的剧增,科学研究范式日渐向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转变,形成了大数据时代以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数据不再只是科学研究的产出品,更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性资源。科研人员可通过对已有科学数据进行再分析,创造出新的价值,从而有效避免数据重复创建而产生的浪费。然而,受数据共享中潜在风险、缺少激励等因素影响,很多科研人员并不愿意共享科学数据[26]。在这种背景下,学界开始深入探索如何促进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与再利用,并将PRT应用于这方面的研究之中。

一方面,大部分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以整体科研人员或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感知到的风险对数据开放共享态度和意愿的影响[27],发现感知风险可以负向影响科学数据共享态度和意愿。例如,Ju B等验证了感知风险对生物领域科研人员数据共享意愿的负向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物领域科学数据共享的准则[28];王春晓等则以研究生为对象,不仅探索了感知风险对研究生共享科学数据态度和意愿的影响,还进一步挖掘了感知风险的前因,发现共享环境对感知风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9];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对科学数据共享研究中感知风险的维度进行了细分,例如,李斯围绕图书情报科研人员对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共享的感知风险展开了研究,发现科研人员的感知风险主要包括侵权和滥用风险、数据质量风险、学术优势丧失风险和组织压力风险,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学数据共享的感知风险量表并进行了实证检验[30]。此外,还有学者基于不同标准(年龄、性别、学科等)将科研人员进行群组划分,并比对了不同群组科研人员对数据共享与再利用的风险感知、共享意愿及行为等方面的差异[31]。

2)PRT在社会化媒体中信息和知识共享研究中的应用

除了科学数据共享,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和知识共享行为是学界关注的另一重要方面。在微博、在线社区、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成为互联网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上述媒介浏览他人发布的信息,并分享自己的信息、知识和经验。然而,不同用户对信息和知识共享行为的态度及意愿存在一定差异,有些用户较为谨慎,有些则乐于共享。研究指出,任何信息共享行为都伴随隐私损失和其他一些潜在风险,用户对风险和利益的感知和判断会对其信息共享意愿及行为产生影响[32],因此,学界也将PRT用于探索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和知识共享的意愿和行为。有学者直接探究了感知风险这一整体构念对用户内容分享意愿的影响,发现感知风险与分享意愿之间呈负相关关系[33]。有学者则对感知风险的前置影响因素及细分维度进行了挖掘,发现感知风险可以细分为信息被盗用和垃圾信息两个方面[34],并在此基础上验证了感知风险与共享意愿和持续共享意愿的负相关性。然而,也有研究提出不同观点:张克永等将网络健康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进一步划分为公共健康知识共享和个人健康知识共享,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感知风险与个人健康知识共享呈负相关,但对公共健康知识共享却并没有显著影响[35]。

2.2.2 PRT在信息搜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搜寻行为这一概念自20世纪中叶提出以来,一直备受情报学领域学者关注,是信息行为研究的重点。它主要指用户为了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从外界的信息源中进行识别后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研究重心日渐转为网络信息搜寻行为。学者将PRT用于探究用户对不同环境、不同类型信息的搜寻意愿及行为,如人工智能环境中的信息搜寻行为、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旅游信息搜寻行为、购买信息搜寻行为、公眾信息搜寻行为、食品安全信息行为等,挖掘感知风险对用户信息搜寻态度、意愿及努力等的影响。值得指出的是,现有研究关于感知风险对信息搜寻的影响并未达成一致。例如,Jin H等发现感知风险对消费者信息搜寻努力有正向影响[36];而李东进的研究却表明,信息搜寻努力与消费者感知的风险之间没有关系[37]。又如,王馨悦等指出,感知风险可以正向影响信息搜寻态度和行为[38];而金帅岐等的实证研究却发现,感知风险不会影响用户的健康信息搜寻行为[39]。此外,还有学者聚焦于感知风险的某个具体维度展开分析,探寻其对游客社会化搜寻策略的影响[40]。

2.2.3 PRT在信息披露及隐私安全研究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社交网络与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促使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移动应用等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具在为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忧患。用户一方面有意或无意、主动或被动地披露个人信息以获得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又希望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这种隐私悖论/隐私计算引起了学界关注。学者对感知风险与用户信息披露意愿的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有研究指出,感知风险对社交网络信息披露意愿[41]、智慧图书馆用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均无显著影响[42];但有研究却表明,感知风险可以负向影响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如大数据环境中APP用户的隐私信息披露意愿[43]、在线医疗社区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44]、电子商务中用户个人信息披露意愿[45]等。可见,关于感知风险对信息披露意愿及行为的影响,学界目前还未达成一致。此外,还有学者对影响用户感知信息披露风险的因素进行了挖掘,如隐私意识[46]、信息敏感性[47]等,并探究了感知风险在个人信息披露和隐私关注中的调节行为[48]。除了定量实证研究,邓胜利等还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研究了多种因素的组合对动态个人信息披露的影响,并将感知风险进行细分,发现相较于隐私信息风险,人们更关注隐私社交风险[49]。

综上可知,PRT在用户在线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较为丰富,且具有如下特征:①由于用户在线信息行为持续追踪和客观行为数据收集难度较大,PRT在该主题的应用多以用户信息行为意愿为终点,对持续行为意愿的探究较少,更罕见深入到用户实际信息行为的研究;②在研究方法上,仍以调查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为主,后续可以结合数据驱动方法、大数据处理技术、实验室实验等手段,获取客观行为数据,提高研究结果对实践的解释力度;③现有研究存在结论不一致的情况,并未达成统一,这可能是不同的理解角度和研究情境造成的,后续应通过元分析等合适的研究方法对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形成较为统一的具有规律性的结果;④现有研究多概括性地探究感知风险这一因素对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对感知风险维度的细分及其影响因素的挖掘较少,对感知风险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调节作用等的探寻也较为单薄;⑤现有研究多将用户作为一整个群体进行探究,相对忽略了不同用户群体对信息行为的感知风险及其产生影响的组间对比分析,后续可以进一步细分目标用户群。

2.3 PRT在信息系统/服务/技术采纳研究中的应用

用户在采纳某信息系统或接受某项信息服务时,可能会感知到一些潜在的风险,如财务风险、隐私风险等,这些风险可能会对用户采纳该信息系统或服务的意愿产生一定影响[50]。基于此,学者分别将PRT用于探究用户对不同类型信息系统和服务的采纳意愿及行为[51],其中研究较多的是网络金融类、共享出行类及休闲娱乐社交类信息系统及服务。

2.3.1 PRT在网络金融、在线支付类信息系统和服务采纳研究中的应用

网络金融类信息系统和服务涉及到用户大量钱财信息,因此是PRT应用较多的一类信息系统和服务。Gbongli K等指出,用户对移动金融服务的感知风险受感知隐私风险、感知安全风险和感知成本的正向影响和用户信任的负向影响,且感知风险对移动金融服务采纳意愿存在负向影响[52]。Lee M C对网上银行服务采纳的研究发现,财务风险、安全/隐私风险、绩效风险、时间风险对网上银行服务采纳意愿具有负向影响,而社会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53]。Hu Z Q等却发现,感知风险对用户是否采纳金融科技服务并无显著影响[54]。此外,还有学者探究了感知风险与P2P服务[55]、用户移动银行[56]和电信银行[57]采纳意愿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在线支付技术的兴起,有些学者开始将PRT用于在线支付系统采纳的研究[58],其中,由于移动支付是当前最常用的在线支付形式,故近些年得到了较多关注。例如,Shao Z等探究了移动支付平台采纳中,感知风险、用户信任及采纳意愿的关系,还比对了不同性别用户之间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其对移动支付平台的信任与感知风险均呈负相关关系,但感知风险对持续采纳意愿的负向影响仅在女性用户中得到了支撑[59]。Yang Y Q等认为,学者多研究了感知风险对移动支付采纳的影响,但很少探究移动支付采纳中用户感知风险的维度及来源,因此,专门对感知风险维度进行了细分、检验和量化,发现感知信息不对称、感知技术不确定性、感知控制不确定性和感知服务无形性是感知风险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感知绩效风险、财务风险和隐私风险则对用户移动支付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而弥补了感知风险的前因和后果之间的差距[60]。

2.3.2 PRT在共享出行类服务采纳研究中的应用

环保意识的加强、信息技术的成熟及共享经济的发展,促使共享类服务日渐普及,并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有学者将PRT用于探究用户对共享出行类服务的采纳意愿及行为。Wang Y等将感知风险看做是由一阶风险维度构成的二阶形成性概念,探寻没有使用过共享出行服务用户的采纳意愿,发现感知风险虽与他们的共享出行服务采纳意愿呈负相关,但却能正向调节感知价值对共享出行采纳意愿的影响[61]。Peng C等探究了感知风险对用户共享單车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证明,感知风险可以通过用户满意度和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用户持续采纳意愿,但其对共享单车持续采纳意愿的直接影响却并未通过检验[62]。

另一方面,随着社交网络和基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短租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正在兴起,它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为人们在城市购买短租服务提供了便捷的方式。Zhao J等的实证研究指出,用户感知风险对其采纳共享短租服务意愿及决策具有负向影响,而感知风险则会受到在线评论质量的影响[63]。Yi J等指出,智慧旅游及其中涉及到的共享经济服务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对旅游业中的共享经济服务风险展开了研究,发现隐私和财务风险对共享短租服务的采纳意愿存在负面影响,但身体和绩效风险却与用户采纳共享短租服务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这种风险悖论可能是共享经济的颠覆性创新和旅游业的风险参与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64]。Kim S H等将PRT用于探究影响O2O住宿APP服务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感知风险通过其对感知价值和满意度的影响,可以对用户持续采纳住宿APP的意愿产生重要影响,且感知隐私风险对感知价值的影响最大[65]。

2.3.3 PRT在休闲娱乐社交类信息系统及服务采纳研究中的应用

休闲娱乐和网络社交是当今用户使用互联网信息系统和服务的主要目的。而近几年电子竞技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游戏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娱乐系统,得到了学界的关注。有学者引入PRT考察了用户采纳网络游戏意愿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模拟和仿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安全风险意识对用户感知风险有显著正向影响,好奇心对感知风险有显著负向影响[66]。有学者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感知风险对用户持续采纳网络游戏意愿的影响,发现感知风险可以调节其他因素对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感知风险越高,感知享受、感知有用性、自我表达和自我一致性对持续意图的影响增强,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则相反[67]。此外,随着直播服务的迅猛发展,还有学者将PRT应用到用户对直播服务的采纳中,探究感知风险与直播服务持续采纳意愿的影响[68]。

除了网络游戏,社交网站也受到较多关注。Currás-Pérez R等探讨了感知风险对社交网站用户忠诚度的影响,将感知风险细分为感知心理风险、感知时间损失和感知社会风险,发现感知风险与社交网站采纳意愿存在负相关关系,并提出了降低感知风险维度的可行准则[69]。Li Y等则以美国、韩国和中国的用户为研究对象,探寻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用户对社交网站感知风险及隐私决策的差异,发现个人主义国家和集体主义国家的用户感知风险和隐私关注的焦点及影响因素存在不同,因此,建议为不同国家用户提供不同的社交网络语境和服务[70]。还有学者聚焦于某一特定功能的社交网站及服务,如在线约会服务,探究用户对在线约会服务的感知风险及其对采纳意愿的影响,发现感知风险是导致用户不愿采纳在线约会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且感知风险可以调节用户信任对用户采纳意愿的影响[71]。

2.3.4 PRT在“新”信息系统及服务采纳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促使新技术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5G等,这些新技术不断重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那么用户对这些“新”技术的采纳意愿如何,哪些因素影响用户对这些“新”技术的采纳,是当前学界业界讨论的重要议题。有学者将PRT用于用户对智能家居设备感知风险及采纳意愿的研究,发现隐私风险、绩效风险和时间风险对感知风险有显著影响,安全风险和财务风险并未产生影响,且与智能家居带来的好处相比,用户更容易忽略其潜在的风险[72];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智能家居服务并未像之前预期的那样受欢迎,并将感知风险分为绩效风险、财务风险、隐私风险和心理风险4个维度,挖掘了阻碍用户采纳智能家居服务的因素,实证表明,上述4种风险维度均受到技术不确定性和服务无形性的影响,且除了财务风险,感知风险的其他维度均对用户对智能家居的抵抗力具有正向影响[73]。还有学者针对自动化驾驶车辆展开了研究,将感知风险细分为感知安全风险和感知隐私风险两个维度,探究了二者对用户初始信任及采纳意愿的影响[74]。

由上述可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的类型不断丰富,PRT基本上在各种信息系统和服务的采纳研究中都有所应用,并表现出如下特征:①从信息系统和服务的类型来看,网络金融、在线支付类信息系统和服务因为涉及到用户钱财,因此是PRT最为常用的一个阵地;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类服务也日渐受到学界重视,此外与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相关的系统和服务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②与前两大主题一样,该主题的现有研究也存在不一致的研究结论,以网络金融服务采纳为例,有研究指出,感知风险对采纳意愿有负向影响,有研究却认为没有影响,因此后续仍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展开进一步分析;③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用户对信息系统采纳态度和意愿的研究,对持续采纳意愿和实际采纳行为的探究要进一步加强;④现有研究已经开展了一定的跨文化、跨地区研究,后续可以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出发,探索用户风险感知对用户采纳的影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文献回顾和梳理可知,信息系统领域已经涌现出一些基于PRT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PRT在电子商务用户购买行为研究中的应用”“PRT在用户在线信息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和“PRT在信息系统/服务/技术采纳研究中的应用”3个方面。

然而,現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①现有研究对不同情境中感知风险的维度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后续应围绕这一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②由于当前研究所依托的数据仍以用户自报告主观数据为主,大部分研究仍将用户的行为意愿作为研究的落脚点,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研究较少,真正延伸到实际行为的研究更为罕见;③现有研究关于感知风险与其他重要构念(如用户信任、态度、意愿等)之间的关系并未形成一致的研究成果,仍存在较明显的分歧,例如,在某些情境中,感知风险对用户行为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在另一些研究中却并无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行为类型、文化背景、研究情境等的差异造成的,后续应展开进一步分析,以上升为规律性的结论;④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以及具有不同特征的用户群体对风险的感知和行为特征可能会有所差异,但现有研究并未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后续应对用户群进行划分,细化研究粒度;⑤现有研究多通过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展开定量研究,随着学界对“数据驱动的科学研究”呼吁,未来应结合数据挖掘、实验室实验等,进一步获取用户行为客观数据,并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势,进一步规范研究范式;⑥用户的行为意愿和实际行为可能会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仅有个别研究考量了用户的短期行为和长期行为的差异,因此后续需要增加纵向的历史的研究。

为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后续信息系统领域中应用PRT的研究应关注以下几点:①对信息系统领域不同研究情境中用户感知风险的细分维度进行深入挖掘,并加大对不同风险维度的前因与后果的探究,拓展PRT在信息系统领域应用的深度;②考虑到行为意愿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用户实际行为,且行为意愿可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后续研究一方面要延长用户行为研究的链条,将研究终点从用户行为意愿延伸到实际行为,使其覆盖整个行为周期;另一方面要对用户近期和长期行为意愿及实际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在持续追踪的基础上开展历史的、纵向的研究;③针对当前研究未达成一致的研究结论,展开进一步分析,可借助元分析对该领域现有实证研究进行再次统计,剖析感知风险与其他重要变量之间真实的相关关系,探讨现有研究存在分歧的原因,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④加强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用户群的比较分析,增大对信息技术及基础较为薄弱地区、信息弱势群体以及新兴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研究力度,拓展PRT应用范围,细化研究粒度;⑤在研究方法方面,不局限于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积极尝试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实验(借助眼动仪、脑电仪、观察等)和数据挖掘,获取能够反映用户实际行为的较为客观的数据,弥补单一自报告数据的不足,进一步规范研究范式,提高研究结果的解释力度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1]Bauer R A.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C]//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Proceedings of the 43rd.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60:389-398.

[2]王玉,王焕玉,腾跃民,等.网上消费感知风险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9,(10):35-39.

[3]吴国清.国内外旅游风险感知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家,2015,(12):83-87.

[4]杨瑜,姚前,石勇,等.国外旅游风险研究综述——基于Web of Science的统计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20,29(6):1237-1247.

[5]崔保军.产品伤害危机情境下消费者感知风险的研究述评与展望[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4):63-73.

[6]吴川徽,黄仕靖,袁勤俭.用户感知风险与网络信息搜寻行为关系的元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6):115-122.

[7]Pelaez A,Chen C W,Chen Y X.Effects of Perceived Risk on Intention to Purchase: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2019,59(1):73-84.

[8]Bettman J R.Perceived Risk and Its Components:A Model and Empirical Test[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3,10(2):184-190.

[9]Barach J A.Advertising Effectiveness and Risk in The Consumer Decision Proces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9,6(3):314-320.

[10]Cox D F,Rich S U.Perceived Risk and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64,1(4):32-39.

[11]Cunningham S M.Th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M].Cox D F.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82-108.

[12]Jacoby J,Kaplan L B.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72,3(3):382-393.

[13]Stone R N,Grnhaug K.Perceived Risk:Further Consideration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27(3):39-50.

[14]Martín S S,Camarero C.How Perceived Risk Affects Online Buying[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9,33(4):629-654.

[15]Glover S,Benbasat I.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Perceived Risk of E-commerce Transa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10,15(2):47-78.

[16]Verhagen T,Meents S,Tan Y H.Perceived Risk and Trust Associated with Purchasing at Electronic Marketplace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6,15(6):542-555.

[17]Odusanya K,Aluko O,Lal B.Building Consumers Trust in Electronic Retail Platforms in the Sub-saharan Context:An Exploratory Study on Drivers and Impact on Continuance Intention[J/OL].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20.https://doi.org/10.1007/s107 96-020-10043-2.

[18]Xue J L,Liang X J,Xie T,et al.See Now,Act Now:How to Interact with Customers to Enhance Social Commerce Engagement?[J/OL].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20:57(6).https://doi.org/10.1016/j.im.2020.103324.

[19]Lin X L,Featherman M,Brooks S L,et al.Explor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Online Consumer Purchase Decision Making:An Online Product Presentation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2019,21(5):1187-1201.

[20]Li Y,Li X,Zhang Z L,et al.Understanding Consumers Online Furniture Purchase Behavior:An Updated UTAUT Perspective[J].Journal of Forest Economics,2020,35(4):267-303.

[21]Yin X C,Wang H W,Xia Q W,et al.How Social Interaction Affects Purchase Intention in Social Commerce:A Cultural Perspective[J/OL].Sustainability,2019,11(8).https://doi.org/10.3390/su11082423.

[22]Soto-Acosta P,Molina-Castillo F J,Lopez-Nicolas C,et al.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Disorganisation on Intention to Purchase Online:The Role of Perceived Risk and Internet Experience[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4,38(4):543-561.

[23]Gao X W,Shi X J,Guo H D,et al.To Buy or Not Buy Food Online: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on the Adoption of E-commerce in China[J/OL].PLoS ONE,2020.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37900.

[24]Chiu C M,Wang E T G,Fang Y H,et al.Understanding Customers Repeat Purchase Intentions in B2C E-commerce:The Roles of Utilitarian Value,Hedonic Value and Perceived Risk[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4,24(1):85-114.

[25]Ma Y,Ruangkanjanases A,Chen S C.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Critical Factors on Continuance Intention Towards Cross-border Shopping Websites[J/OL].Sustainability,2019,11(21).https://doi.org/10.3390/su11215914.

[26]Stanley B,Stanley M.Data Sharing:The Primary Researchers Perspective[J].Law and Human Behavior,1988,12(2):173-180.

[27]毕达天,曹冉,杜小民.人文社科科学数据共享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同辈压力视角[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4):67-76.

[28]Ju B,Kim Y.The Formation of Research Ethics for Data Sharing By Biological Scientists:An Empirical Analysis[J].ASLIB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9,71(5):583-600.

[29]王春晓,陈姝彤,徐坤.研究生科学数据共享态度与共享意愿关系研究[J].情报科学,2020,38(12):78-84.

[30]李斯.图书情报科研人员对高校图书馆科学数据共享的感知风险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9,(9):44-53.

[31]Tenopir C,Dalton E D,Allard S,et al.Changes in Data Sharing and Data Reuse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Among Scientists Worldwide[J/OL].PLoS ONE,2015.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34826.

[32]Culnan M J,Bies R J.Consumer Privacy:Balancing Economic and Justice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3,59 (2):323-342.

[33]Li F X.Chinese Tourists Barriers to Sharing Travel Photos in WeChat[J/OL].Sustainability,2020,12(3).https://doi.org/10.3390/su12030887.

[34]朱鹏,李璐,Marchionini G.基于调节定向理论的社交网络用户信息分享行为研究[J].情报学报,2019,38(3):257-265.

[35]张克永,李贺.网络健康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5):109-116.

[36]Jin H,Wang H Y,Gong C,et al.A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nsumer 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Ambient Intelligence[J].Journal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Humanized Computing,2020,11(1):1397-1404.

[37]李东进.消费者搜寻信息努力与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广告媒体为中心[J].南开管理评论,2000,(4):52-59.

[38]王馨悦,刘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众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21):77-89.

[39]金帅岐,李贺,沈旺,等.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三元交互模型[J].情报科学,2020,38(6):53-61,75.

[40]余菜花,廉同辉,陈瑞婷,等.任务类型、主观自我效能和感知服务风险对游客社会化搜寻策略的影响研究[J].旅游科学,2019,33(2):73-86.

[41]兰晓霞.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披露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隐私计算与信任的视角[J].现代情报,2017,37(4):82-86.

[42]谢珍,杨九龙.智慧图书馆视域下的用户隐私披露意愿[J].图书馆论坛,2020,40(9):69-78.

[43]迪莉娅.大数据环境下APP用户隐私计算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12):131-137.

[44]王瑜超.在线医疗社区用户健康隐私信息披露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8,8(1):93-103,113.

[45]Robinson C.Disclosure of Personal Data in Ecommerce: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Estonia and the United States[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7,34(2):569-582.

[46]孫霄凌,程阳,朱庆华.社会化搜索中用户隐私披露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10):172-179,201.

[47]Li Y,Kobsa A.Context and Privacy Concerns in Friend Request Decision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0,71(6):632-643.

[48]Libaque-Sáenz C F,Wong S F,Chang Y,et al.The Effect of Fair Information Practices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on Privacy-related Behaviors:A Study of Mobile Apps[J/OL].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21,58(1).https://doi.org/10.1016/j.im.2020.103284.

[49]鄧胜利,胡树欣,赵海平.组态视角下社交平台动态个人信息披露行为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5):88-98.

[50]Im I,Kim Y,Han H J.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Risk and Technology Type on Users Acceptance of Technologies[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8,45(1):1-9.

[51]Qi M J,Cui J Y,Li X,et al.Perceiv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ublic Intention to Use E-consultation:Analysis of Web-based Survey Data[J/OL].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2021,23(1).https://doi.org/10.2196/21834.

[52]Gbongli K,Xu Y,Amedjonekou K M,et al.Evalu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obile Financial Services Sustainability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making Methods[J/OL].Sustainability,2020,12(4).https://doi.org/10.3390/ su12041288.

[53]Lee M C.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Internet Banking:An Integration of TAM and TPB with Perceived Risk and Perceived Benefit[J].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9,8(3):130-141.

[54]Hu Z Q,Ding S,Li S Z,et al.Adoption Intention of Fintech Services for Bank User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with 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J].Symmetry-Basel,2019,11(3):340.

[55]Lara-Rubio J,Villarejo-Ramos A F,Liebana-Cabanillas F.Explanatory and Predictive Model of the Adoption of P2P Payment Systems[J/OL].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20,40(6).https://doi.org/10.1080/0144929X.2019.1706637.

[56]Luo X,Li H,Zhang J.Examining Multi-dimensional Trust and Multi-faceted Risk in Initial Acceptance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An Empirical Study of Mobile Banking Servic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10,49(2):222-234.

[57]Alalwan A A,Dwivedi Y K,Williams M D.Customers Intention and Adoption of Telebanking in Jordan[J].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2016,33(2):154-178.

[58]Yang Q,Pang C,Liu L,et al.Exploring Consumer Perceived Risk and Trust for Online Payments:An Empirical Study in Chinas Younger Gener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0:9-24.

[59]Shao Z,Zhang L,Li X T,et al.Antecedents of Trust and Continuance Intention in Mobile Payment Platform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Gender[J/OL].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9,33.https://doi.org/10.1016/j.elerap.2018.100823.

[60]Yang Y Q,Liu Y,Li H X,et al.Understanding Perceived Risks in Mobile Payment Acceptance[J].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2015,115(2):253-269.

[61]Wang Y,Gu J B,Wang S Y,et al.Understanding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Use Ride-sharing Services:The Roles of Perceived Value and Perceived Risk[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Emerging Technologies,2019,105:504-519.

[62]Peng C,Zhe O Y,Yang L.Understanding Bike Sharing Use Over Time by Employing Extended Technology Continuance Theor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Policy and Practice,2019,124:433-443.

[63]Zhao J,Peng Z X.Shared Short-term Rental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in the Social-network Age:The Impact of Online Reviews on Users Purchase Decisions[J/OL].Sustainability,2019,11(15).https://doi.org/10.3390/su11154064.

[64]Yi J,Yuan G,Yoo C.The Effect of the Perceived Risk on the Adoption of the Sharing Economy in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Case of Airbnb[J/OL].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20,57(1).https://doi.org/10.1016/j.ipm.2019.102108.

[65]Kim S H,Bae J H,Jeon H M.Continuous Intention on Accommodation Apps:Integrated Value-based Adoption and Expectation-confirmation Model Analysis[J/OL].Sustainability,2019,11(6).https://doi.org/10.3390/su11061578.

[66]Dahabiyeh L,Najjar M S,Agrawal D.When Ignorance is Bliss:The Role of Curiosity in Online Games Adoption[J/OL].Entertainment Computing,2021,37.https://doi.org/10.1016/j.entcom.2020.100398.

[67]Sharma T G,Hamari J,Kesharwani A,et al.Understanding Continuance Intention to Play Online Games:Roles of Self-expressiveness,Self-congruity,Self-efficacy,and Perceived Risk[J/OL].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20,39.https://doi.org/10.1080/0144929X.2020.1811770.

[68]Singh S,Singh N,Kalinic' Z,et al.Assessing Determinants Influencing Continued Use of Live Streaming Services:An Extended Perceived Value Theory of Streaming Addiction[J/OL].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21,168.https://doi.org/10.1016/j.eswa.2020.114241.

[69]Currás-Pérez R,Ruiz-Mafé C,Sanz-Blas S.Social Network Loyalty:Evaluating the Role of Attitude,Perceived Risk and Satisfaction[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3,37(1):61-82.

[70]Li Y,Rho H,Kobsa A.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s of Contextual Factors and Privacy Concerns on Users Privacy Decision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J/OL].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20,39.https://doi.org/10.1080/0144929X.2020.1831608.

[71]Chen Q,Yuan Y F,Feng Y Q,et al.A Decision Paradox:Benefit vs Risk and Trust vs Distrust for Online Dating Adoption vs Non-adoption[J].Internet Research,2020,31(1):341-375.

[72]Wang X Q,McGill T J,Klobas J E.I Want It Anyway: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mart Home Devices[J].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20,60(5):437-447.

[73]Hong A,Nam C,Kim S.What Will be the Possible Barriers to Consumers Adoption of Smart Home Services?[J/OL].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20,44(2).https://doi.org/10.1016/j.telpol.2019.101867.

[74]Zhang T R,Tao D,Qu X D,et al.The Roles of Initial Trust and Perceived Risk in Publics Acceptance of Automated Vehicl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Emerging Technologies,2019,98:207-220.

(責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信息系统
高速公路路况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究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究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电磁计算单信息系统研究
企业综合节能信息系统SciMES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