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生态理论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2022-06-06 00:55杨雨娇袁勤俭
现代情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信息系统

杨雨娇 袁勤俭

摘 要:[目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界全面了解信息生态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在信息系统研究中更好地应用这一理论。[方法/过程]在详细介绍信息生态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之后,本文以应用信息生态理论的信息系统领域文献为基础,分析了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结果/结论]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研究、信息服务研究、网络信息传播研究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同时发现当前文献中存在“缺少适当的研究方法丰富研究结论”“信息技术因素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研究得不够透彻”“忽视了群体间的网络信息传播”等问题,因此,未来可以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解释信息服务影响因素的组合效果,还可分析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个性化推荐技术是否有利于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或以网络社区为分析单位探究不同群体间的信息传播情况。

关键词:信息生态理论;信息系统;信息生态系统;信息行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2.05.014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22)05-0140-09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help academics fully understand information ec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status,in the meantime,to better apply this theory to the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Method/Process]After introduc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based on the studies of thoery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ystem,the study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is theory in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Results/Conclusi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in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mainly includes four aspects: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and use research,information service research,networ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research and data security and privacy protection research.In addition,it is found that existing studies remain some limitations,such as“lack of appropriate research methods to enrich research conclusions”“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ctors in information ecosystem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studied”“ignoring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groups”.Therefore,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QCA)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combination effec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future,and whether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 technology is conducive to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in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cosystem can be analyzed,or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 can be explored by taking the network community as the analysis unit.

Key words:information ecology;information system;information ecosystem;information behavior

信息生態(Information Ecology)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与生态学的跨学科研究,经过数十年的成果积累逐渐形成了信息生态理论。信息生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借鉴自然生态理念,将信息看作一种资源,通过调节人和信息环境所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信息生态理论为信息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融合生态学理论的方法论,越来越多的学者以信息生态系统为对象,分析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领域的研究问题。为了帮助学界了解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进展,一些文献进行综述性研究。例如,Wang X W等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法,从国家地理区域、研究课题、研究方法、资金来源、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方面分析信息生态的研究现状[1]。李北伟等则基于整体论哲学思想,梳理了信息生态理论研究方法,从科学研究基础和具体研究方法两方面评述系统论、信息论等系统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模型分析法、仿真法、实证研究法等具体技术方法在信息生态研究中的应用[2]。此外,还有学者对信息生态理论在特定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如康蠡归纳出图书馆信息生态圈协调进化的内涵、标准,并通过分析该生态圈进化的条件、途径、过程,探讨了图书馆信息生态理论圈协调进化机制[3]。已有综述性文献主要论述了信息生态理论的发展情况,对信息生态理论应用现状的梳理仅局限在行业领域层面,未见文献全面、系统地梳理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因此,本文拟在简要阐述信息生态理论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之上,以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领域具体研究问题为导向,系统梳理信息生态理论的应用情况,旨在帮助学界准确把握理论应用现状,为后续研究更好地应用信息生态理论提供参考。

1 信息生态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1.1 信息生态理论的起源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但信息资源配置失衡会造成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垄断、数字鸿沟等负面问题。鉴于信息有着和自然资源类似的性质,加之信息危机爆发正值人文社会学科大范围引入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故而有人提出信息生态这一概念用以研究人与信息环境间的矛盾。

虽难以追溯信息生态最早的提出者,但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为信息生态理论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1978年,Horton F W较早正式提出“信息生态”概念,基于生态学知识讨论了组织中信息的流动与映射问题[4]。1989年,Capurro R提出宏观层面的信息生态,从国家政策、法规制度、人文环境等层面分析人与信息之间的矛盾,论述了信息污染、信息贫富差距导致的数字鸿沟等问题,强调了信息生态平衡的重要性[5]。1997年,Davenport T H等则通过研究企业信息化问题,提出了微观层面的信息生态,其主张采用系统观分析组织内部不同信息利用方式产生的复杂问题[6]。1999年,Nardi B等又通过将信息生态系统定义为“在特定环境下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组成的系统”,论述了文化心理层面的信息生态,强调人的信息行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7]。在信息生态理论化的过程中,焦点问题逐渐从探讨信息生态的伦理问题转向研究信息生态系统。学界普遍认可信息生态理论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则有二要素说、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等几种学术观点。二要素说将信息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类比,认为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人(对应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信息环境(对应生物群落的生存环境)”构成;三要素说则将信息单独列为一项因素,认为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构成;四要素说则在三要素说的基础上从信息环境中提取出信息技术作为一项独立因素,主张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环境”构成。上述3种学术观点的分歧主要在于对信息环境的不同理解,三要素说和四要素说对二要素说中广义的信息环境进行了逐步细分。以四要素说为例,信息人是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按信息加工过程可分为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信息人之间可相互作用;信息因素是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可与信息生态系统内的其他因素产生直接作用,信息资源合理配置是信息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信息技术因素是信息生态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保障,包括信息检索技术、信息加工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等;信息环境因素则分为信息生态系统内部环境和系统外部环境,如信息活动发生的时间空间、信息相关制度等属于系统内部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属于系统外部环境[8]。

1.2 信息生态理论的发展

一方面,许多文献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社交网络以及图书馆等诸多领域对信息生态理论进行实证检验,于实践中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其中,电子商务信息生态理论研究发展较为成熟,如Zhu L等进行了一项国家制度环境和电子商务间关系的跨国研究,通过分析二级数据集发现,由各种制度环境因素形成的国家信息生态理论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各个阶段均产生影响[9];Wang X W等则以淘宝网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信息生态因子、信息生态理论链及其信息生态理论圈,并建立了中国电子商务信息生态模型[10]。在电子政务方面,Bekkers V等提出电子政务是技术、政治、经济、社会与制度等类型的环境共同演化过程的结果,其详细阐述了电子政务信息生态理论中的组织现象(如跨界信息交换),并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了组织间信息交换的过程[11]。随着Web 2.0到来,信息生态理论也被逐步引入社交网络研究中,如Naghshineh N等介绍了德黑兰大学的一项概念研究,该研究将社交网络看作是信息生态系统,通过识别与管理社交网络用户的背景和兴趣,并将用户的交互模式纳入系统学习目标,从而探索社交网络内部的信息生态[12]。此外,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如Garcia-Marco F J运用信息生态理论中的概念探讨图书馆领域不断变化的环境,研究发现,在影响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现代信息生态理论的趋势中,有信息管理的普遍性、数字融合、技术标准化与杠杆化等8个值得注意的过程[13]。

另一方面,信息生态理论引入中国后,国内学者将生态学概念与信息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信息生态位、信息生态链,丰富了信息生态理论的内涵。①信息生态位。生态位通过将物种持续生存所需的条件和资源抽象为多维空间概念来描述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地位[14]。娄策群基于生态位的定义,将信息生态位界定为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环境中所占据的特定地位,并列举出知识生态位、科学生态位、技术生态位等具体信息生态位类型[15]。信息生态位存在重叠与分离两种状态,过分重叠会引起信息人之间的过度竞争,过分遠离会造成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两种极端情况都不利于信息社会发展[16];②信息生态链。虽然关于信息生态链的定义仍有争议,但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信息生态链是指信息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信息人之间信息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17],虽然信息生态链结构形态与生态学的食物链相似,本质却不相同,其利用生态学思想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链,重在研究信息的传递与利用,属于信息生态理论与信息链的交叉应用[18]。

2 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1 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是复杂的人机交互过程,需要考虑用户(信息人)、系统传递的内容(信息)、构成系统的软硬件(信息技术)、系统规则等内部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信息环境)的相互影响,因此许多研究应用信息生态理论解决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中的问题。

2.1.1 信息系统设计优化研究

微观层面的信息生态理论主张采用系统观分析组织内部不同信息利用方式,不少文献将信息生态理论应用于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例如,Detlor B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划分出信息文化、信息政策、物理环境以及信息工作人员等信息生态因子,并结合系统开发增值模型提出了企业门户设计框架[19]。类似的,Benford S等强调信息人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创建体现人文活动轨迹的互动界面,通过分析参与者的体验结果,讨论了人机交互中的显示器交互、显示器生态以及文化体验轨迹[20]。而Vasiliou C等则将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人之间的协作设计活动理解为物理布局、信息流和人工制品3个层面的认知系统,分析了分布式认知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分布式认知有助于理解协作设计的特征并支持设计活动的交互[21]。此外,也有文献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出信息系统功能优化方案,如Finin T等以博客圈的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包含博客链接网络和帖子链接网络的博客圈模型,用以识别垃圾博客、查找主题意见、识别感兴趣的社区、建立信任关系,并检测有影响力的博主[22]。Stepaniuk K等则在模因理论和信息生态理论的框架下,设计了一种通过情绪极性标记对数字视觉内容(DVC)进行可视化分析的方法,并在Facebook上以“搭便车旅行”主题为例,通过仿真实验对DVC模型进行了检验[23]。

2.1.2 用户技术使用经验研究

现有研究主要应用信息生态理论分析了用户在学习、医疗健康以及生活娱乐方面的技术使用经验。①学习相关。例如,Gasparini A等将学生课堂视为信息生态,系统进行了为期1年的试点研究,通过观察、访谈获取的定性数据结合阅读偏好相关定量数据追踪iPad引入后课堂信息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24]。Henning E等则根据文化心理层面的信息生态理论制定分析框架,通过学习成果、访谈数据和在线讨论帖子等多源数据的比较分析,调查了研究生群体在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轨迹[25];②医疗健康相关。例如,Unertl K M等通过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收集了医疗保健团队和患者之间的工作流程、信息流以及健康信息交换(HIE)技术使用经验的相关数据,研究从健康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HIE技术对组织、卫生保健提供者和患者的影响,并确定了信息消费者、信息交换促进者和信息存储库等HIE的参与主体[26];③生活娱乐相关。例如,Magee R M等以日常生活信息搜寻理论(ELIS)和信息生态理论为框架,通过语音信箱进行访谈,调查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连续性,研究发现,政策法规、情感、人生阶段和未来目标4个方面的因素会造成青少年的技术使用中断[27]。Barassi V则采用数字民族志方法探究用户关于数字监控和自我量化应用程序的观点与处理方式,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技术是如何在信息环境中被创造和使用,以及技术所引发的个人数据商品化与监控的关键问题[28]。

2.1.3 用户数字技能评估研究

不少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分析用户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如Steinerova J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概念映射方法研究了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对其学术信息生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纪律文化、价值观和任务等多维度的因素会影响学术工作情境下的信息生态平衡[29],其后构建出信息环境的概念模型,并通过分析科研人员学术读写能力相关的在线调查数据,识别出研究价值、信息价值和数据价值等决定信息研究社会影响程度的因素[30]。也有研究将信息生态理论与信息素养相结合,构建用户数字技能估评模型,如代磊等则从信息生产素养、信息传递素养、信息分解素养、信息消费素养4个信息生态维度评估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结合生态学理论的Shannon-Wiener指数公式和Pianka公式建立了包含12项一级指标和47项二级指标大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模型,采用纯语言多属性群决策方法采集数据,对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测评[31]。

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研究中的应用成果较为丰富,但仍有以下问题:①已有文献主要从信息人或信息技术等单一信息生态维度分析研究问题,而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这一人机交互过程涉及信息、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未见有研究系统分析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信息技术对信息人产生的影响。以智能决策辅助系统为例,使用决策系统有助于减轻用户的工作负担,但是过度使用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未来可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使用决策辅助工具的利弊;②研究用户的技术使用经验是了解信息技术如何带来变革的重要途径,已有研究主要通过定性方法进行小样本的探索性研究,为了提高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未来可从信息、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4个维度提炼出可操作化的变量与假设,通过定量数据进行验证性研究;③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用信息系统的老年人将越来越多,且老年人非数字原住民,在信息社会可能面临更多的问题,而当前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全年龄段人群或青少年学生,少见专门针对老龄人口的研究。未来研究可以老年人这一特殊的信息人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生态理论分析老年人的数字技能短板,协助老年人有效使用各种信息系统。

2.2 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服务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及时了解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需求的同时,收集处理不同载体上的分散信息,再将用户需要的信息及时传递。信息服务本质上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调配,信息生态理论也主张通过调节信息人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促进信息合理利用,两者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故而,不少文献将信息服务平台看作是信息生态系统,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进行信息服务研究。

2.2.1 信息服务影响因素研究

许多文献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电子政务服务的影响因素,如张建光等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和智慧政务的相关研究,构建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理论发展机制理论模型,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政府信息化从业人员的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信息生态理论是对智慧政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变量,且智慧政务平台建设、智慧政务服务能力、智慧政務影响力同样对智慧政务应用效果具有显著作用[32]。还有研究分析了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影响因素,如Cullen R等将信息生态理论结合太平洋岛国文化因素提出了分析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新框架,提出在开发电子政务应用程序时要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文化态度作为信息环境纳入考虑[33]。类似地,Ochara N M探究了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非洲国家的电子政务服务水平,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文化背景与电子政务水平相关,并且组织产生的中介作用对激发当地社区参与至关重要[34]。除了电子政务的相关研究,也有文献分析了哪些因素会影响图书馆信息服务效果,如杨梦晴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构建了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系统仿真概念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用户参与积极性是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系统模型的敏感性参数[35]。此外,Unertl K M采用民族志等定性方法探究技术支持下的健康信息服务情况,通过信息生态理论框架分析信息网络的组成部分以及人与技术的关系,研究发现,地理位置、组织、健康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网站间和网站供应商间的健康信息交换技术的不一致性均会影响健康信息交流情况[36]。

2.2.2 信息服务模式優化研究

信息服务模式优化是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的必要举措,许多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出了信息服务新模式。例如,Pekkarinen S等则基于文化心理层面的信息生态理论观点,将信息生态理论理解为技术、人类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共同进化,通过访谈收集芬兰公共组织关于信息服务环境的观点并进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时代应该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突出信息生态理论的构成因子,比如在信息服务模式上强调信息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而非保持单一的封闭系统[37]。Schlaeger J等则采用案例研究探讨了官方微博对地方治理的影响,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分析了相关人员的深度访谈数据和政府工作文件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地方政府微博在很大程度上充当“测试机构”,尝试与其他微博用户和微博服务运营商进行互动,其指出地方政府也应逐渐从被动的服务提供商转变为“服务预测者”,充分利用运营商提供的工具提高个性化服务能力[38]。此外,高翊梳理了图书馆微信信息服务的属性、特征、发展模式,通过构建了具有信息生产功能、信息组织功能、信息传递功能、信息利用功能、信息共享功能、信息监督功能、信息反馈功能的图书馆微信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优化[39]。

信息生态理论在信息服务研究方面积累了较多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①信息服务质量是不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因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已有文献仅分析了哪些因素会影响信息服务质量,未来可从组态视角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一步识别出哪些信息生态因素是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并解释信息服务影响因素的组合效果;②已有研究主要分析了电子政务、图书馆以及医疗健康等具体情境下的信息服务影响因素和服务模式,即更注重分析具体信息环境中的信息服务问题,而信息技术作为实现信息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调配的重要工具却常常被忽视,未见研究应用信息生态理论分析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的作用。以个性化推荐技术为例,目前信息服务平台几乎都整合了个性化推荐功能,未来研究可继续分析在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这一新兴技术是否是实现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工具。

2.3 信息生态理论在网络信息传播研究中的应用

Web 2.0时代,网络已成为反映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传播以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为载体,涉及不同信息人对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分享和利用,传播过程既受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外部环境。整体网络世界和局部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传播可视作不同层级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流转。信息生态理论为分析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视角,因此不少研究将其应用于网络信息传播研究。

2.3.1 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与演化机制研究

信息生态理论主要应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舆情传播分析,如李明等基于信息生态理论视角研究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从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与信息技术4个维度提炼出事件信息、发布主体、信息受众、信息技术及信息环境等解释变量,通过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法(csQCA)对40起突发事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容易激发公众负面情绪从而提升网络舆情的热度,且发布主体的非理性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重要原因[40]。王微等则将信息生态理论结合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移动短视频UGC网络舆情传播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信息环境、信息技术3个因素通过信息人的传播意愿对移动短视频UGC网络舆情传播行为产生正向作用,且信息因素、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对移动短视频UGC网络舆情传播意愿的影响依次减小[41]。而Ma J等又将信息生态理论结合自组织理论,构建了微博大数据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模型,分析了微博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驱动力和现状,并以“马航MH370消失”为例,验证了自组织演化模型的有效性[42]。此外,段荟等则以信息生态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研究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价值认知、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因素是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的影响因素,而兴趣对于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的影响不显著[43]。

2.3.2 网络环境治理策略研究

网络舆情治理是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方面,杨小溪等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调查法,从网络信息环境、网络信息人和相关网络舆情信息等方面提取出关键因素构建出网络舆情预警模型,并以“武汉开通在线问诊”“杭州开通健康码”两项网络舆情事件为例,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舆情预警评估,研究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完整性和实用性[44]。也有学者从技术批判视角,提出网络环境的治理方向,如Calvo D将信息生态理论和政治经济学联系起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探索用户更愿意使用免费社交网站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这种选择偏好是用户的技术想象与获取效率、团队合作和大众传播的相互作用,而选择免费软件的根本原因是对技术供应商利益最大化的抵制心态,并指出网络社区信息生态理论平衡发展需注意过度商业化问题[45]。Kish K则关注到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等新技术造成的网络用户注意力商品化对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威胁,从基础问题、非理性驱动因素、广告政策以及产权4个维度论述了社交媒体广告是如何破坏社会信息生态系统,其认为过度利用大数据进行广告宣传会造成用户行为操纵问题,导致炫耀性消费,并在制度、研究、政策以及个人层面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46]。

信息生态理论应用于网络信息传播研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仍有以下局限:①网络信息生态系统既可以是整体的网络世界,也可以是特定的网络社区,已有研究只分析了单一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转情况,但信息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未来研究可以网络社区为分析单位探究不同群体间的信息传播情况,如利用信息生态理论分析网络水军控评对网络舆论的影响;②现有研究结论多基于截面研究数据,而网络信息传播是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截面数据无法有效发现随时间产生的变化,未来可采用纵向研究采集面板数据进一步分析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2.4 信息生态理论在數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生产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但也会加剧信息安全问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旨在通过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网络数据在传输和交换过程中的安全性,在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可理解为通过改进信息技术和调整信息规则等信息环境保障信息人安全使用信息资源,因此有文献将信息生态理论应用于融入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

韩秋明以英国下议院发布的《网络安全:个人在线数据保护》报告为研究对象,剖析了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TalkTalk公司及其用户、第三方合作机构、公共安全部门等信息人在个人数据保护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总结相关经验和做法后分析在线个人数据保护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生态链割裂、生态位失位、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信息人和信息生态理论环境等方面剖析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并构建个人数据保护的宏观机制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微观策略[47]。佟林杰等则反思了政府数据开放中的信息生态理论紊乱现象,经过深入剖析政府数据开放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从顶层架构、平台支持、技术支撑和保障机制4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48]。此外,Jin Y F等从信息生态理论的角度分析小红书UGC内容供给与商业化需求之间的矛盾,针对诚信、道德等影响数据安全的严重问题,构建了实现信息优化利用和有效创新的社交电商平台信息生态理论内容治理机制[49]。

尽管信息生态理论十分适用于分析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但目前这方面的应用研究仍停留结合信息生态理论对宏观层面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进行理论性探讨分析,未见有研究应用信息生态理论对具体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未来可以针对Vlog隐私披露、应用程序的隐私保护政策有效性等互联网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信息生态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归纳可知,其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集中在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研究、信息服务研究、网络信息传播研究以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4个方面。

现有研究尚存以下局限性:①缺少适当的研究方法丰富研究结论。首先,已有研究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用户的技术使用经验进行探索性研究,缺少定量方法;其次,已有文献虽以信息生态理论为框架分析了哪些因素会影响信息服务效果,但未深入分析哪些因素是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必要条件;最后,网络信息传播是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而现有研究结论多基于截面研究数据;②对信息技术因素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研究不够透彻。一方面,信息系统设计与使用方面的研究未分析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使用者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信息服务方面的研究更关注特定信息环境中的信息服务情况,未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的作用;③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信息系统的老年用户越来越多,且老年人非数字原住民,在信息社会可能面临更多的问题,而当前研究对老年人信息生态理论情况关注不多;④信息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已有研究只分析了单一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转情况,而忽视了群体间的网络信息传播;⑤尽管信息生态理论很适用于分析信息安全问题,但目前这方面的应用研究还不算充分,且已有文献多分析宏观层面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

为此,提出以下研究思路以供参考:①针对研究方法上的问题,未来可从信息、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4个维度提炼出技术使用相关的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还可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解释信息服务影响因素的组合效果,或者采用纵向研究分析网络信息生态系统中各因素间的动态相互作用;②为了深入研究信息技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未来可以继续分析信息技术对信息系统用户以及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如分析信息服务生态系统中个性化推荐技术是否有利于信息资源合理配置;③为了协助老年人有效使用各种信息系统,未来研究可以老年人群体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生态理论分析老年人的数字技能短板,开发出适老化的信息系统设计元素;④未来研究可以网络社区为分析单位探究不同群体间的信息传播情况,如以信息生态理论为分析框架探析网络水军控评对网络舆论的影响;⑤未来可以应用信息生态理论分析Vlog隐私披露、应用程序的隐私保护政策有效性等互联网生活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进一步丰富数据安全方面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Wang X W,Guo Y,Yang M Q,et al.Information Ecology Research:Past,Present,and Future[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anagement,2017,18(1):27-39.

[2]李北伟,张鑫琦,单既民,等.我国信息生态理论研究方法评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8):105-110.

[3]康蠡.国内图书馆信息生态理论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142-148.

[4]Horton F W.Information Ecology[J].Journal of Systems Management,1978,29(9):32-36.

[5]Capurro R.Towards an Information Ecology[C]//NORDINFO Seminar on Information Quality:Definitions and Dimensions,1989,Royal School of Librarianship,Copenhagen,Netherlands.London:Taylor Graham,1990:122.

[6]Davenport T H,Prusak L.Information Ecology: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5.

[7]Nardi B A,ODay V L.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Cambridge:MIT Press,1999:20.

[8]婁策群.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37-55.

[9]Zhu L,Thatcher S M B.National Information Ecology:A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on Global E-commerce Adoption[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10,11(1):53-71.

[10]Wang X W,Stosslein M,An C.An Information Ecological Model for E-Commerce in China-Design,Empirical Analysis,and Its Application to TaoBao.Com[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Proceeding,AUG 21-23,2009,Huangshan,China.Oulu:ACAD PUBL,2009:277-280.

[11]Bekkers V,Homburg V.The Information Ecology of E-Government:E-Government as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M].Amsterdam:IOS Press,2005:16.

[12]Naghshineh N,Zardary S.Information Ecology as a Mind Tool for Repurposing of Educational Social Networks[C]//3rd World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Sciences,FEB 3-7,2011,Istanbul,Turkey.Amsterdam:ELSEVIER SCIENCE BV,2011:3640-3643.

[13]García-Marco F J.Libraries in the Digital Ecology:Reflections and Trends[J].Electronic Library,2011,29(1):105-120.

[14]Robert E R.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81.

[15]娄策群.信息生态理论位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5):23-27.

[16]肖希明,唐义.信息生态理论与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J].图书馆建设,2014,(3):1-4,16.

[17]娄策群,周承聪.信息生态理论链:概念、本质和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9):29-32.

[18]靖继鹏,张向先.信息生态理论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63.

[19]Detlor B.The Corporate Portal as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Towards a Framework for Portal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0,20(2):91-101.

[20]Benford S,Crabtree A,Flintham M,et al.Creating the Spectacle:Designing Interactional Trajectories Through Spectator Interfaces[J].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2011,18(3):1-28.

[21]Vasiliou C,Ioannou A,Zaphiris P.Understand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in an Information Ecology:A Distributed Cognition Accou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41:544-553.

[22]Finin T,Joshi A,Kolari P,et al.The Information Ecology of Social Media and Online Communities[J].AI Magazine,2008,29(3):77-92.

[23]Stepaniuk K,Sturgulewska A.Hitchhiking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 of Affective Label Polarity i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Potential Memetic Implications for Digital Visual Content Management[J].Sustainability,2020,13(1):223.

[24]Gasparini A,Culen A.Acceptance Factors:An iPad in Classroom Ecology[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arning and e-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ICEEE),SEP 24-26,2012,Lodz,Poland.New York:SDIWC,2012:140-145.

[25]Henning E,Westhuizen D,Diseko R.Knowledge Ecologies in Fragil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s[J].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2005,23(4):55-70.

[26]Unertl K M,Johnson K B,Gadd C S,et al.Bridging Organizational Divides in Health Care:An Ecological View of Health Information Exchange[J].JMIR Medical Informatics,2013,1(1):e3.

[27]Magee R M,Agosto D E,Forte A.Four Factors that Regulate Teen Technology Use in Everyday Life[C]//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and Social Computing(CSCW),FEB 25-MAR 1,2017,Portland,OR,US.New York:ACM,2017,511-522.

[28]Barassi V.BabyVeillance?Expecting Parents,Online Surveillance and the Cultural Specificity of Pregnancy Apps[J].Social Media &Society,2017,3(2):1089-1106.

[29]Steinerová J.Information Literacy Practices of Researchers in Workplace Information Ecologies[C]//5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Literacy,SEP 18-21,2017,Saint Malo,France.Berlin:Springe,2018:30-39.

[30]Steinerová J.The Societal Impact of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on Developing Models of Academic Information Ecologies[J].Information Research-A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Journal,2019,24(4):colis1905.

[31]代磊,刘羽萱.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J].现代情报,2018,38(12):40-47.

[32]张建光,张腾,王芳.智慧政务信息生态理论发展演进关键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3):3-9.

[33]Cullen R,Hassall G.An Information Ecology Approach to Sustainable e-Government Among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in the Pacific[C]//46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HICSS),JAN 07-10,2013,HI,US.New York:IEEE,2013:1922-1931.

[34]Ochara N M.Towards Transformational Government:An Ecological View of eParticicpation in Africa[C]//12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ECEG),JUN 14-15,2012,Barcelona,Spain.Kidmore End:ACAD,2012:563-571.

[35]楊梦晴.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视角的移动图书馆社群化服务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情报科学,2020,38(1):153-161.

[36]Unertl K M.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Health Information Exchange Technology:Workflow Elements,Patterns of Use,and Information Ecologies[D].Tennessee:Vanderbilt University,2009:127-131.

[37]Pekkarinen S,Hasu M,Melkas H,et al.Information Ecology in Digitalising Welfare Services:A Multi-level Analysis[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eople,2020,34(7):1697-1720.

[38]Yang G,Schlger J,Jiang M.Official Microblogging and Social Management by Local Governments in China[J].China Information,2014,28(2):189-213.

[39]高翊.图书馆微信信息服务生态系统模型构建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3):58-64.

[40]李明,曹海军.信息生态理论视域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发机理研究——基于40起突发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J].情报科学,2020,38(3):154-159,166.

[41]王微,王晰巍,娄正卿,等.信息生态理论视角下移动短视频UGC网络舆情传播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3):24-30.

[42]Ma J,Xue T,Mi C M,et al.The Self-organizing Evolutionary Model of Micro-blogging Big Data Ecological System and Empirical Research[C]//Proceedings of 201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GSIS),AUG 18-20,2015,Leicester,UK.New York:IEEE,2015:509-514.

[43]段薈,袁勇志,张海.大数据环境下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20,39(11):158-164.

[44]杨小溪,郑珊珊,晋兆雨,等.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网络舆情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44(3):143-148.

[45]Calvo D.Free Software Meets Facebook:Placing Digital Platforms Usage By Free Culture Communities[J].New Media & Society,2020:1-21.

[46]Kish K.Paying Attention:Big Data and Social Advertising as Barriers to Ecological Change[J].Sustainability,2020,12(24):1-17.

[47]韩秋明.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个人数据保护策略研究——由英国下议院《网络安全:个人在线数据保护》报告说开去[J].图书情报知识,2017,(2):94-104.

[48]佟林杰,刘博.信息生态理论视域下政府数据开放中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0,(5):67-72.

[49]Jin Y F,Yu H J.Content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Social E-commerce Plat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Ecology:A Case Study of Xiaohongshu[C]//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mmerce and Internet Technology(ECIT),MAR 5-7,2021,ELECTR NETWORK.Los Alamitos:IEEE,2021:159-162.

(责任编辑:郭沫含)

猜你喜欢
信息系统
高速公路路况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防护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究
现代管理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究
基于区块链的通航维护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电磁计算单信息系统研究
企业综合节能信息系统SciMES
高速公路信息系统维护知识库的建立和应用
基于SG-I6000的信息系统运检自动化诊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