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园园
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广泛且有效的阅读。仅仅凭借教材中的课文,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统编教材在文本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栏目的设置上,都十分关注课内和课外的有效链接,设置了精读课文、阅读课文和整本书阅读三位一体模式,旨在推动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发展。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常常会设置一连串的琐碎问题,使得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始终停留在你问我答的狭小空间,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设置思维含量相对丰富的问题,给学生广阔的认知空间,让学生能够随时调配所掌握的认知资源。以阅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为例,我们来对比两组问题:
第一组: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这本书有哪些人物?狐狸爸爸是用什么工具挖洞的?狐狸爸爸与谁为敌,与谁为友?
第二组:你觉得这本书好看吗?书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书中最感人(好笑、有趣)的是哪一个部分?狐狸爸爸是怎样面对敌人的?是怎样面对家人和朋友的?
第一组问题,都指向固定的信息,学生只需要从书本中提取固定的信息,考查的是学生有没有读,是对书本内容机械生硬的记忆;而第二组问题给学生预留的思维空间相对较大,学生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有自主判断的权利,尊重学生自主性的阅读体验。
教师设置的课后阅读问题,一旦陷入狭窄的状态中,就会引发学生机械化的回答,从而降低师生对话的灵活性。因此,教师要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自我意识,助推整本书阅读效率的全面提升。
以阅读《扑克游戏》为例,教师设置了以下两组问题:
第一组:这本书好在哪里?这个结局好在哪里?盛旦老师哪一点让你喜欢(讨厌)?
第二组:你觉得这本书好吗?这个结局你喜欢吗?你怎么看待盛旦老师这个人物?
对比一下这两组问题,我们就不难发现,第一组问题之中就已经暗含着明确的方向,即便学生再回答,都只能圈附在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范畴之中,这种狭窄性的问题,无法真正激活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属于低质量的交流对话。第二组问题最大的特点则是没有给予学生固定的方向。“你觉得这本书好吗”——学生有选择觉得“好”与“不好”的自由,教师就可以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理由,将师生对话推向更深处;“这个结局好不好”——让学生走出了“好在哪里”的限制,给予了学生开放的交流空间;第三个问题“怎么看待盛旦老师这个人物”,就不再给学生以单一的方向和指令,而是在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评价的权利。如此开放的问题,更容易激活学生对书本中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的自主体验。
真正高效的阅读,从来都不是将自己置身事外,更不是以一个纯粹第三者的角度,旁观书本中的故事、人物,而要将书本与自己的生活关联起来,从书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很多学生还缺乏这种联系自我、联系生活的阅读意识,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的问题,帮助学生融入书本中。
以阅读《夏洛的网》这本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生活类的问题——你(亲友)与书中哪一个人物类似?你有过遇到困难被朋友帮助的经历吗?你是什么感受?如果你是主人公夏洛,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生活化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草率式阅读、肤浅式阅读、表面化阅读的状态,对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质量有很大帮助。
进入第三学段之后,学生阅读的整本书篇幅长,情节生动曲折,人物众多,语言信息量也非常丰富。鉴于此,整本书的阅读就不能受限于简单的情节,需要逐步将思维拓展到整本书的维度。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快乐读书吧”推荐的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主要讲述唐僧师徒四人经历磨难,取得真经的故事。他们在取经途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不同的困难。教师则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请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孙悟空和猪八戒两人的关系,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在阅读中,就能借助这一问题,以发展的视角将他们的关系形容为一条鲜明的成长链。在“救活人参果树”这个故事当中,孙悟空和猪八戒明显还属于冤家关系,常常唱对台戏,给对方拆台;到了第38回,面对九头虫时,两人就能够携手并进,共同商讨对策,彼此的关系明显进了一层,从原本的“冤家”成为了“伙伴”;在第40回,当猪八戒被红鳞大蟒围困时,孙悟空及时出手,两人已经发展成情同手足的好兄弟。
在这一案例中,借助这种关联性的问题,学生不仅仅将思维局限在某一具体的章节和故事层面,而是用发展的视角,关注情节内在的联系,提升了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在吸收和感知的层面。教师要设置思辨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运转能力,助推学生顺利地进行整本书阅读。
以古典名著《水浒传》为例,这篇经典巨著刻画了108位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思辨性问题——将《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你觉得生活中哪些人物与梁山好汉相似?林冲和武松的个性截然不同,他们武艺高强,做事的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异,如果将林冲的遭遇移植到武松身上,武松会怎么处理?《水浒传》的情节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内在思维,提升了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思维质量。
总之,教师针对课外阅读设置的问题,绝不是为了考查学生阅读的状态,而是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效能,引领学生带着生活体验,融入书本之中,提升阅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