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弃疾诗词中的“梦”意象

2022-06-06 21:29:59王艳梅
速读·下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辛弃疾词人英雄

王艳梅

◆摘  要:辛弃疾是一位驰骋沙场的爱国将领,也是一位侠骨柔情的词人。他胸怀满腔热血,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为梦想,却生不逢时,遭遇了现实与梦想的种种矛盾。他的英雄之梦、收复之梦终究成为了诗词的梦,无从实现。本文结合具体诗词例证,联系词人的生平事迹,从两个方面分析辛弃疾诗词中“梦”的意象,分别是“梦”意象的情感内涵,“梦”意象的现实内涵,来解读稼轩之梦。

◆关键词:辛弃疾;梦;意象

一、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以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享誉整个词坛。历来被称为豪放派的辛词,其中亦有婉约之调。无论在哪种词体中,梦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频繁出现,使其豪放之风略带朦胧之意,婉约之调稍有浪漫之音。但在浪漫朦胧的梦境下,是解不开的家国离愁,也是放不下的英雄无用。本文从梦的两种内涵出发,深刻剖析诗人笔下的情感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剖析辛弃疾诗词中关河流落与爱国情结的矛盾体现,为辛弃疾诗词研究提供浅薄见解。

(二)研究现状

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多数学者更关注研究像“刀“、”枪”、“剑”、“戟”等此类军事意象,其实,“梦”这个意象在辛弃疾的诗词创作中出现了多次。根据搜韵网显示,“梦”这个意象在全诗共出现了93次,在诗句中出现了91次。知网上,研究古典文学中的梦意象的文章有8篇,如《中国古代“梦”“酒”意象之艺术精神与时空架构》中强调“梦”与“酒”作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两大审美意象,其所承载的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核心精神的集中体现,并可大体对应概括为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两部分,具体体现在艺术家之个体精神、艺术作品之价值追求以及艺术意境之审美超越这三个层面。研究辛弃疾意象的文章有7篇《笔作剑锋长———简论辛弃疾词中的“剑”意象》中提到“剑”已与辛弃疾的生命融为一体,成为其理想的载体,人格的化身,在词史上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研究辛弃疾“梦”意象的文章有3篇,如《希望与失望交织:辛弃疾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中表达希望与失望的互动交织,成为辛词“梦”意象的主体特征, 进一步体现出爱国词人辛弃疾主题词风背后的悲壮与雄浑之音,同时也丰富了辛词的意象群体。本文打算从情感和现实内涵着手,分析辛弃疾诗词创作中“梦”这个意象。

二、“梦”意象的情感内涵

弗洛伊德认为,梦最基本的特点是梦是愿望的达成,即我们某些在白天达不成的愿望,往往在梦中可以得到满足①。辛弃疾诗词中“梦”这个意象被賦予多种情感,是自身情感的寄托,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都通过“梦”来表达,借“梦”来倾诉,用“梦”来满足自我。辛弃疾自小便怀有驰骋沙场,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梦想,下面通过他的诗词来具体分析辛弃疾之梦的多重情感内涵。

(一)英雄之梦

辛弃疾不仅是一位词人,也是一位战士,他骁勇善战,驰骋疆场,为南宋朝廷收复失地而鞠躬尽瘁。在辛弃疾的诗词创作中,有很多英雄词,同时出现很多军事意象以及著名的英雄人物,是因为他有着英雄梦,有着虎啸生风、叱咤风云的英雄情怀。他梦想成为一名铁骨铮铮,英姿飒爽的英雄,在战场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稼轩词里最动人的一首无疑是《破阵子》,一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气势如宏,雄调激昂。饮酒的辛弃疾淋漓悲慨,无法入睡,挑灯而起,再看那宝剑,这三重动作短暂而绵密,却似醉而非醉,忽然转入梦里,由实入虚境。午夜梦回,梦中重复的是那连成一片的兵营,号角不断,大气磅礴。为军士们赏识牛肉,奏瑟鸣军乐以振兴边塞之音。的卢为名马,却妨主,可英雄自有驾御,飞快驰骋,弓如霹雳,惊风震宇,弦向如瀑。诗人之志是了却君王的天下之事,也是现世的功业及由此而来的英雄名世。当年,他点兵派奖尽为谋划,英雄豪气,如今白发虽生,而仍初心不改。醉里点兵,梦里出征,当年的奔驰沙场的英武少年只余一把古剑随身,沉埋低吟,挑灯方见此剑之绝豪亮色,这就是英雄之气,擎得住天崩地陷,拼得过万里宵沉。

词为心声,诗为心画。此词如一首悲风苦韵的壮歌,看似为梦注脚,实写英雄难酬壮志的悲叹却几番梦回,徒留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叹。

(二)收复之梦

在南宋山河破碎,领土被占的背景下,辛弃疾把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作为一生的梦想。他奔赴前线,驰骋沙场,一心一意去实现自己收复失地的梦想。即使暮年之时,辛弃疾仍胸怀“收复之梦”。

例如在《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这首词中写到“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听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破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床前老鼠围绕,灯前蝙蝠飞舞,屋外风雨交加,破旧的窗前词人自言自语,一生在战场漂泊,归来已是白发苍苍、容颜老去。他在清冷的秋夜里,盖着破旧的被褥,从梦中惊醒,眼前是大宋的万里江山。词人即使垂暮之年,白发苍颜,家徒四壁,他的心中、他的眼前、他的梦里仍然是大宋的万里江山,仍然怀揣着收复失地之“梦”。

一腔忠义,报国之情是深入辛弃疾的骨髓之中的,可是从他放下那柄长剑,来到南宋开始,他就只能手握狼毫来抗争。他是一个战士,是一个在疆场上杀过敌,刀尖舔血的勇士,可是眼睁睁的看着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他却被贬官为民,闲居于带湖,这是什么滋味?任你有缚虎之力,任你有擎天之志,都无法收复山河,只能梦中追忆万里江山。这是一种无可奈何之语。

三、梦意象的现实内涵

梦,是人心理中潜意识活动的表现。梦境是客观世界现实生活内容的非有序化、形象与变形的反映。梦意象描写,是揭示人内心世界浓缩外界信息的独到的艺术手段。辛弃疾心怀英雄之梦、报国之梦,然而面对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词人亦无可奈何,悲伤难过。因此,辛弃疾借“梦”来抒发情感,表达故国沦陷,国耻未雪的仇恨和焦虑感;故乡难归,流落江南的漂泊感;英雄无用,壮志难酬的压抑感;豪情壮志无人理解的孤独感;生命等闲虚度的失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各种情感交织于胸,融汇于“梦”中。

(一)“梦”的改装

弗洛伊德指出梦的另一个特点:虽然梦是愿望的达成,但这种达成愿望并不总是直截了当的,而是要经过一个曲折的过程来间接满足愿望,而这个曲折的过程就叫梦的改装②。所谓梦的改装简而言之就是梦中有一个意志对于梦中的场景、所要满足的愿望、所要达成的目的进行改头换面,使人不识其庐山真面目③。

辛弃疾的梦因愿望而起,当报国愿望与残酷现实之间有着一条鸿沟, 甚至收复失地的愿望根本不可能在主和派占据朝野的现实土壤中生根发芽时,“梦”这个“无意识真实状态下自发”的产物便取代了这个愿望,使之通过幻觉经验式的途径成为人们精神体验的一部分,同时也悄无声息的融入诗词之中。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水调歌头》)道出了词人志向高远、抱负远大但无施展之地的苦衷。于是发出了“少日对花浑醉梦, 而今醒眼看风月”(《满江红》)、“梦回人远许多愁”(《玉楼春》)的感慨。朝廷无能,使这位报国卫士被投置山林,过上了闲居生活,从而不得不接受和面对“忆君清梦熟,觉来笑我便便腹”(《归朝欢》)的郁闷和“只今江海上,钧天梦觉,清泪如丝”(《满庭芳》)的愁苦。他日夜期盼着自己能够被重新起用,以重振旗鼓,收复中原。然而,“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鹧鸪天》)居然连做梦都做不到京城了,烘托出词人内心的苦闷与失落。尤其是当作者看到那些苟且偷安的官宦们过着“不知亡国恨”的生活,而想到自己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就更加感到失望。

词人用精巧的手段将“梦”意象融入诗词中,展示了词人侠骨柔情的一面,也展示了写梦词婉约的风格。辛弃疾将自己的梦层层改装,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失意情绪,而是以“梦”为手段,抒发感情,委婉含蓄。

(二)梦的来源

梦的材料来源往往是孩提时期的经验。辛弃疾生于风雨飘摇之际,童年在祖父的教育下成长。他在祖父的教育下意气风发,磨砺成长。据陈思《稼轩先生年谱》记载,辛弃疾曾随祖父来到过河南开封,那时的开封已然是金国之地,因为辛赞曾到开封就职,辛弃疾方得此行。看到了开封城郭的残破,百姓门无言饮泣,他甚至到了曾经的禁中之地,看到了凝碧池。山河破碎,让人不忍直视,这给幼小的辛弃疾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以至成年之后的他,再度写下《声声慢·赋红木犀·余儿时尝入京师禁中凝碧池,因书当时所见》。这里到处都是苦难的人含悲忍泪,切盼恢复,山河满目疮痍,这一切烙印在辛弃疾幼小的心中,成为他一生的梦魇,无法逃离和摆脱。

“每进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他写下《美芹十论》,给南宋士人坚定信心。如此剥茧抽丝,脉络清晰,论势如虹,切实可行的雄文如惊天之雷,打破了南宋朝堂之上的死气沉沉的僵局,唯独打不破宋孝宗战败的恐惧。朝廷的不重视、重臣的忌惮令他的职务依旧如此——一个不关核心兵枢的小官,明珠就此埋沒。一石起波澜,转眼尽成风。这种远大理想与残酷现实的强烈反差 在这位勇士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波浪。这也是他与生俱来的民族使命感在遭受怀才不遇之后, 其内心生活在词中的一个真实投影。这种投影式的映射既朦胧隐涩又虚无飘渺。词人继而选择了“梦”这个幻觉色彩浓郁的意象来表现其内心世界。

“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声声慢》),表达了作者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梦回人远许多愁”(《玉楼春》),道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愫。他在《水调歌头》写下“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的经典诗句。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称赞道“稼轩《水调歌头》诸阕,直是飞行绝迹。一种悲愤慷慨郁结于中,虽未能痕迹消融,却无害其为浑雅。后人未易摹仿”。“梦”的这种“孩提时期的经验”, 是辛弃疾对国对民忠贞信念的坚实支柱,使我们在认识“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的青年英雄辛弃疾的同时,也看到了“试与扶头浑未醒,休问,梦魂犹在葛家溪”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失志英雄与暮年英雄辛弃疾。

四、结语

辛弃疾心怀梦想,一生追“梦”,却空留遗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辛弃疾词作中“梦”的意象,通过对“梦”意象的分析,解读词人之“梦”,分析“梦”意象的思想情感,“梦” 意象的情感和现实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辛弃疾复杂的思想感情,感受词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失意之悲,也有助于分析“梦”意象创造的原因和它的艺术特点,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此人以及他的诗词作品。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与梦的解析[M].台湾.台海出版社.2019.

[2]弗洛伊德.梦的释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7.

猜你喜欢
辛弃疾词人英雄
英雄犬
环球时报(2022-10-21)2022-10-21 11:21:00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文苑(2020年11期)2021-01-04 01:53:12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中华诗词(2020年6期)2020-12-14 07:46:10
词人的职业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8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重走英雄路
昆嵛(2017年2期)2017-04-07 11:03:10
绛红英雄谱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5:26:35
林逋梅妻鹤子
辛弃疾?星期几?等3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