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鸿飞 王忠友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2021年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夏粮播种面积62.1万亩,单产每亩471.75公斤;秋粮播种面积65万亩,单产每亩510公斤,实现了全年粮食面积、产量双增长。
为全力提升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东昌府区以提升土地托管服务水平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规范提升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转变经营服务方式,完善经营服务机制。目前全区已签订土地托管合同86份,托管面积超过2万亩。
科学种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目前我们正在对麦苗喷洒植物调节剂,主要目的就是防冻、壮苗、促分节。”聊城浩伦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立浩告诉记者,调节剂的喷洒是根据今年小麦种植的特殊性进行科学分析,而配制实施的。土地湿度大、播种时间延迟等因素都对小麦的生长增加了不确定性。这一技术投入,就是有效增加麦苗抵抗力,尽可能降低频繁的雨雪天气对冬种的不利影响。
王立浩坦言,受今年特殊天气的影响,麦种成本每亩增加200元以上。从雇用挖掘机排水到旋耕、打草、播种,每个环节都增加了资金、设备投入。虽然年份特殊、成本增加,但他对明年的增产增收还是充满了信心,“我们每一项投入都有详细的数据支撑,播种、施肥、喷药都是严格控制数量、剂量,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
2021年,東昌府区供销社与专业农技服务企业分别以土地、技术、服务、资金入股,共同成立聊城浩伦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并强化与各乡镇为农服务中心、村集体、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联合合作,推进为农服务一体化,努力将其培育成为区域农业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浩伦农业服务公司实行“两为主”“三不变”“八统一”的全方位托管服务。“两为主”即玉米和小麦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全托管服务为主;“三不变”即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以及收益权不变;“八统一”即为服务对象统一提供农资供应、耕种、施肥、喷药、收割、收购、储存和销售服务,促进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通过全程托管,粮食生产实现了“一降、双保、三增”。“一降”即降低成本,全程托管实现成本节约10%至15%;“双保”即保障粮食安全生产与农民增收;“三增”即增产量、增效益、增收入。通过大规模化种植,并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每亩可增产200斤,与粮食加工企业合作,粮食售价提高10%左右。
满足需求:“种与不种”不再纠结
种了大半辈子地,70岁的东昌府区堂邑镇南关北村村民堵俊太与老伴儿种地虽然已力不从心,但土地情结却难以割舍。孩子有自己的事业,家里的5亩多田,全靠老两口打理,今年他将自己家的地全部托管给了浩伦农业服务公司。
与堵俊太一块托管的还有本村村民王金泉。今年34岁的他一直干着个体生意,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家的两亩耕地,他说:“托管给公司,自己也能安心照看自己的生意了。地虽然不多,但是该忙的时候,还是占时间。”
东昌府区通过土地托管业务彻底释放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土地政策和农民家庭联产承包政策范围内,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把土地集中起来走集约化道路。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作股权入股,村集体以集体经营土地入股,供销社以投资、托管服务入股,实现土地入股、保险兜底、多方受益。
堵俊太和王金泉的耕地都是以土地入股形式进行托管的。按照合同协议,供销社专业农业服务公司实行保底承诺,每亩至少年收入900元。
保障有力:党支部领办实现多赢
“我今年一共托管了1050亩耕地,涉及我们南关北村和其他三个村。”今年村“两委”换届刚刚当选堂邑镇南关北村党支部书记的王金保只有33岁,是立志扎根农村的青年一代。他同时还是浩伦农业服务公司一名大社长。
东昌府区按照试点先行、保障农民权益的原则,指导村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将村域内耕地整合成方连片,达到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条件。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将集中起来的土地统一托管给供销社出资成立的专业农业服务公司,叠加农业保险、担保融资、基础设施配套、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专业农业服务公司提供全程耕、种、管、储、销等系列化服务。
为切实提高集约化大田粮食现代化生产和经营水平,浩伦农业服务公司开展双社联合的全程土地托管服务,每200亩设立一个小社长,每1000亩设立一个大社长,每1万亩设立一个区域经理。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中农民既是社员又是股东,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农民实行“保底收益+盈余分红”分配机制,即农民48%+农业合作社2%共占50%,小社长48%+供销社2%共占50%。这种托管模式村集体每年每亩最低可得到60元左右收入,公司除去托管利润外每年每亩还可得到60元左右收入,小社长每年每亩可得到400至800元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合作,推广‘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全程托管服务’和‘新型经营主体+土地托管+综合服务’模式,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区土地托管服务20万亩。”东昌府区供销社理事会主任李乐红说。
相关链接
回答好“谁来做农民”,要做好“三篇文章”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谁来做农民”的话题,引发代表委员的关注与热议。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确保更多人能来到乡村、建设乡村、留在乡村,是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一环。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人才困境,不容忽视。有全国人大代表指出,很多地区已经形成了农村农业劳动力断代的问题。这主要是基于对部分农村现状的观察,比如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显著;又如,生产一线的劳动力和农技人员短缺。这些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举措加以解决。
农村地区人才短缺,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致使农村地区出现人口结构失衡的情况。此外,还有农业效益偏低、农业生产率偏低、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偏高、农业生产风险偏大、农民收入偏低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农村人才流失。当然,这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累积形成的问题,既非一日之困,也难一蹴而解。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农村发展的“人才困境”,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立体施策。
要做好“产业化”的文章,为创业就业提供平台。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基石。只有产业兴旺,才能让广大农民及农业人才,有用武之地、施才空间。因此,发展农业产业与挖掘培养人才是并行不悖的。对于传统农业,该集约化改造与经营的,要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资源禀赋富集的地区,该探索特色产业的,要因地制宜实现特色化、品牌化。整体而言,让种地打粮的农民,既挑上“金扁担”,又提高经济收益,有前途有奔头才能吸引人;让参与特色产业的农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在家门口赚钱,为家乡振兴出力。平台搭起来,机会多起来,就能够形成人才回流的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添柴加火。
要做好“职业化”的文章,让人才队伍释放活力。乡村振兴需要多方面人才,不仅包括故土情深、土生土长的群众,而且呼唤有一技之长的能人。综合来看,乡村振兴需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热爱乡土与乡风,倾注感情与信任,在广袤农村大地上能扎根、善作为。实际上,这要突出身份之变,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为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素养的“农人”。这些农业农村人才,既包括了本土培养起来的农民兄弟,也涵盖走进农村的专家学者。因此,培养一批“土秀才”,发展一批“新农人”,引进一批“大专家”,让不同人才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贡献智慧,就能更好地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壮大事业。
要做好“制度化”的文章,给留村人才保驾护航。人才振兴,留人更要留心,重要的是制度保障。探索创业支持机制,给农村创业者提供政策便利,打通相关政策的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生活上提供便利、发展上拓宽赛道,让深耕农村沃土的各类人才无后顾之忧;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多方合作,形成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培养方式与人才梯队,以农业农村人才的能力提升带动振兴发展的水平提升。应该看到,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制度化措施留住人才也是长久之策,通过制度手段激发人才活力,乡村振兴才能更好地实现积蓄潜力、持续发展。
人才兴,乡村兴。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平台,吸引人才返乡,强化人才支撑,让大家有信心、能安心,就一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乡村振兴绘就出一幅壮丽画卷。(郑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