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

2022-06-04 14:25黄晓玲
天津教育·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华区域传统

黄晓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活动相结合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多种思路,有利于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其人格发展,启迪其智力发展。保证传统文化应用的有效性是区域活动开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从巧妙设计区域活动、精准选择传统文化、彰显幼儿个性特征、教师提高文化素养四个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在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当前教育环境下,面向幼儿实施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提上日程,这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只有探索合适的教育途径才能保证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应发挥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优势和成效。教师要以区域活动为立足点,探寻传统文化应用的契机,对幼儿做好有效引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每一个民族之所以能长远留存并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离不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有效渗透。幼儿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进步的中坚力量,从小培养幼儿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中华民族公民都需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在扩充知识储备的同时加深对自身民族的理解和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绚丽多彩,有形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学作品、传统节日、戏剧乐曲、国画等,还有精神、品格、道德观念等无形的传统文化,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幼儿的认知水平虽然不高,但对他们实施简单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是十分必要的,利用耳濡目染的教育过程使其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多样化的文化类型,丰富学习内容,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人格发展

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缩影,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知识概念,更是继承文化背后的精神态度思想和品质,幼儿阶段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接受什么样的引导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意识与行为。加之幼儿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但是幼儿本身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相对较强,这就导致了幼儿常常难以辨析是非,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很多正面教育内容,在幼儿园教育中将这些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融合其中,对幼儿的意识和行为正确引导,使其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而能对正确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及时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这对幼儿的人格发展具有促进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教师要加强精神传承和教育引导。

(三)有利于启迪幼儿的智力

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幼儿园教育中将其合理融入,指引幼儿主动探索,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未知事物,从不同的区域活动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按照教师的引导和个人思维去思考和游戏,提高其文化认知水平,这个过程就实现了智力启迪。一个民族如果想要长期发展,就需要人们不断开拓创新。而一个人想要不断进步和成长,就需要汲取前人的经验和借鉴进而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中华传统文化是前人思想的精髓,学习这些文化不仅仅可以有效地扩充知识储备也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思考情境和探究情境,让幼儿在探究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塑造,智力得到提升。

二、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一)巧妙设计区域活动,体现传统文化元素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由教师根据教育主题设计活动内容和形式,强调幼儿的自主参与。那么,为了实现区域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要做好整体设计,制定区域活动计划,保持区域活动的形式,最大化体现传统文化元素,让二者之间产生必然联系,这样幼儿的接受度更高,也便于教师从中实施正面引导。教师设计区域活动应明确活动目标,确定需要准备的材料,制定完整的活动方案,将传统文化渗透在不同环节,保证区域活动的完整性。例如,组织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主题区域活动,教师针对性设计活动方案,以了解端午节习俗,锻炼幼儿动手能力为目标,在游戏建构区域设计包粽子、制作龙舟模型等活动,并投放相关材料,由幼儿自主设计和游戏,体验包粽子和制作龙舟的乐趣;在美工区域设计绘画、剪纸等活动,组织幼儿根据个人对端午节的认识展开绘画、剪纸,通过画、剪、贴的方式形成作品,并将其作品展示在主题墙上。这些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都与端午节主题相关,教师设计完整的活动方案,指导幼儿在活动中知道节日习俗,并能发展其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环境的创设对受教育主体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有效的创设环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受教育主体的影响往往最为深远,所能达成的教育效益和教育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环境氛围的有效引导,通过环境的构建传输中华传统文化,让幼儿更多地接触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二)适应幼儿认知需求,精准选择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的范围宽泛,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幼儿教育。那么,在设计传统文化区域活动时,教师务必做好传统文化元素的筛选,以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为立足点,既要具有教育意义,又要符合幼儿的兴趣需求,在多样化的文化内容中层层过滤,选择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文学作品等内容融合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科学领域课程、区域活动中,尽量避免成人化的内容,选择符合幼儿认知需求的内容,促进他们意识、观念、能力的快速发展。

1.语言领域课程及区域活动

语言领域的课程主要以发展幼儿听说能力为主,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利用语言准确的表达想法。因此,在展开语言领域课程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典型的绘本故事展开学习。以大班语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传统文化绘本故事,如《二十四节气》故事:

教师:小朋友们,在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后,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些“新朋友”,他们的名字叫“节气”!

幼儿1:“节气”是什么?和节日一样吗?也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吗?

幼儿2:“节气”一共有多少种呀?

幼儿3、幼儿4:……

教师: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宝宝”,他们每一位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阅读《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在课程导入后,教师带领大班幼儿一起展开了有关于节气知识的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幼儿掌握了立春、雨水、惊蛰……等多个节气的特点,了解到了不同节气的风俗和气候变化,不仅仅丰富了他们对传统知识的认知,还加强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了解。随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将其延伸到区域游戏中,如“制作节气牌”“制作节气日历”等,将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幼儿根据不同节气的特点设计专属图标货名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艺术领域课程及区域活动

艺术领域的内容丰富,包含美术、手工、舞蹈、音乐、乐器等多种表达形式,促使幼儿在儿时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在这一课程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融合进课程中,丰富幼儿认知和能力的同时,将我国多年来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达成我们的教育目的。

以中班舞蹈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对音乐、舞蹈类型进行设计,展开具有民族风情的课程活动。过程预设如下:

教师:小朋友们,仔细听老师播放的音乐,说一说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教师播放音乐《瑶族舞曲》)

幼儿1:这首音乐听起来很快乐!

幼儿2:给人一种欢快热情的感觉!

幼儿3、幼儿4……

教师:这首音乐叫《瑶族舞曲》,来自少数民族瑶族,今天我们用这首音乐学习瑶族的舞蹈!

可见,在教师带领幼儿倾听完音乐后,引出了“舞蹈”的主题,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设计,让幼儿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同的舞种,通过学习、模仿等活动,提升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除此之外,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音乐、服装等,让他们在区域中自主的练习、游戏,强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准确定位师生角色,彰显幼儿个性特征

区域活动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形式,也是他们进行自我学习、探索、发现的主要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区域游戏相融合,教师除了做好活动方案设计和环境创设之外,还要注意彰显幼儿的个性特征,这是区域活动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应用传统文化组织区域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传统文化元素,启发他们主动思考,设计开放式的区域活动,使幼儿的活动区域不局限在某些特定区域,而是由他们自主选择,根据个人经验自主游戏,这样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才更深入。在区域活动中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自主性,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幼儿充分表达对传统节日、古诗词、民间故事、本地民俗文化的不同理解,在自主活动或合作活动中完成任务,形成独具特色的活动结果,这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浅层表现,也彰显了幼儿的个性。

(四)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指导幼儿不断进步

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应用主要由教师组织、设计和实施,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对活动结果有着直接影响,那么,教师要注意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首先,主动做好再学习,除了掌握专业教育知识之外,还要对传统文化充分了解,利用书籍、网络平台搜集资料,尋找与区域活动融合的契机,并能形成个人独特的认识与理解。例如,针对中国传统节日,教师除了了解一些常规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其由来、习俗、相关故事、关联人物角色等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探索多元化的区域活动途径,为幼儿提供专业指导,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其次,重视教学方式的创新,积极挖掘对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有促进作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充分融入各个区域活动中,以灵活的形式激活幼儿的思维能力,增强其区域活动体验,最后,做好观察与评价工作,直面幼儿在区域活动的困境,给予幼儿启发,对他们的活动过程和结果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其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实现进步的目标。

简言之,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展开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和指路人,教师本身的知识能力素养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育所能达成的效益和影响,为了更好地传传递中华传统文化,就需要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养,进而保证教学活动在实践展开的过程中所能达成的效益和影响进一步提升。

(五)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发现身边传统文化

我国具有地大物博、多民族的特点,在不同的地区有着其地区独有的文化风格。基于此,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从身边入手,挖掘本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带领幼儿认识身边的文化,进一步加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以课程《过新年》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福建地区独有的新年习俗展开教学活动。如在新年的第一天,福建人民要吃长寿面,寓意在新一年中“常年平安”。教师可以利用这一习俗习惯给幼儿讲解历史故事,如吃长寿面的初衷、演变历史、寓意等,告诉幼儿这一传统习俗对当地人们的重要性。还可以利用“门蔗、春枝、过火群、扫尘、添旺、围炉守岁”等传统习俗展开教学,让幼儿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引导其发现并挖掘身边的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延伸教学内容,将不同的游戏内容投放到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展开“迎新年”区域活动,让他们手工制作一些作品,加深对家乡风俗习惯的认知,丰富区域活动中的游戏内容。

又如,学习《爷爷为我打月饼》歌曲,在幼儿掌握歌曲内容后,教师可以询问幼儿一些问题,如“有没有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呢?”“中秋节的时候我们都做哪些事情呢?”鼓励幼儿展开讨论,有些幼儿讲到“中秋节家里要蒸番薯和芋头!”“做好吃的月饼!”等,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他们在区域游戏中展开“中秋节”情境游戏,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利用本土资源的教育内容,丰富幼儿的认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将其应用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既能丰富活动内涵,又能让幼儿的意识与行为向着预期方向发展。教师要做好传统文化与区域活动的融合设计与实施,体现传统文化的引领性,促使幼儿接受科学、自主、有趣的教育引导。

猜你喜欢
中华区域传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区域发展篇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