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构建九年级化学复习新课堂

2022-06-04 14:25邓玮
天津教育·中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考实验情境

邓玮

2016年中国教育学会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学校要真正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是关键,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向着“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转变,不仅如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而多年以“知识为本”的九年级化学复习课堂,在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复习课课型意识不够清晰、复习课上学生兴趣不高、复习方式与内容匹配失调、教学评价背离复习教学过程等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在现在的考试评价中凸显其弊端。例如,近几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中,更多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真实情境中是否能进行迁移运用、拓展提升,从而体现化学的思想方法、关键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如果用传统的“知识为本”的复习课堂,学生就无法面对这样的试卷。构建“素养为本”的九年级化学复习课堂对教师来说是势在必行,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六点谈谈教师构建化学复习新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制定合理复习计划

1.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九年级化学中考复习时间一般只有两个多月时间,在如此短暂的时间,教师需要认真思考,需要复习哪些内容,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达到什么层次,最终使学生掌握怎样的技能,都需要通过教师整体规划,认真研究,制订合理的中考复习教学计划,才有可能实现复习的高效性。例如,有些教师按照传统方法,第一轮先是按照单元进行知识点罗列复习;第二轮按照课标中课程内容的五个一级主题,将知识点整合后进行网络化的复习;第三轮用几份历年中考试卷练习进行实战演练。可想而知,这样的复习课只能把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机械的记忆式复习,但是学生的知识迁移等关键能力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复习课中,创设必要的真实情境,重新归纳整合已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陌生情境在能快速找到问题的核心,联系已学知识来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这都需要教师狠下功夫研究的重要事情。

2.确定复习目标。不论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学目标都是“一个核心,一个依据”,“一个核心”指的是以培养化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一个依据”指的是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2019年开始,国家明确取消考试大纲,所有考试只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此教师一定要常看课标,对每个知识点难度要求、实验技能要求都要熟记于心,这样在制定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时才能准确定位,通过中考复习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取舍复习内容。“内容多,时间短”是许多教师对中考化学复习的共同感受。教师在备课前除了把握好必需的知识容量和习题容量外,更需要认真研究试题,取舍复习内容,通过经典试题找到书本知识的原型,最终提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教不懂,懂不教”。

二、挖掘教材内涵,回归知识本源

通过最后几个月的复习,学生一定做了大量的题目,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课本的关键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回归知识本源。例如,2019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的第17题实验题是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空气”中的“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个实验为原型所设置的变式题目,其中第6小题图示右边烧杯中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如何实现与左边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相接触的问题,是学生易失分之处,分析问题的实质就是需要学生明白气压的改变让两种物质接触后发生反应,可能是学生对气压原理的理解不到位,无法思考出合理的操作,写出合适的答案。

从考试情况说明教师在中考复习中,更应该通过试题分析引领学生回归课本,在找到书本知识的原型,以实现挖掘教材内涵,回归知识本源。对“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个实验,笔者通过一些听课情况发现,许多教师在复习时候只从知识角度——实验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原理角度——利用了压强差,却很少从思想角度——科学家对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测定的一般方法深度剖析,无法引导学生从学习学科知识上升到学习学科思维的高阶学习中。同时在人教版的教材中,有关气压问题的实验有典型的几例,如基础实验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氧气的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溶于水性质实验等,教师在复习时如果把这些课本中分散的却有着相同原理的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再利用变式练习进行提升,通过这样的思想方法的指导,不仅复习了基础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学生再遇到这样类似的题目时,应该能更好地迁移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若能做好这样的复习,对2020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中第17题,同样的原理证明“CO2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的这题,不管题目怎么改变,原理相同,学生就能更加理解题意,顺利完成答题。

三、重视创设情境,重构知识网络

建构主义和情境认知学习理论都强调要创设一种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在社会交互中建构知识或形成认知 。现在福建省的中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重视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教学时重视通过情境创设开展教学,创设的新情境要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中通过师生、生生对话探究新情境中的问题,使知识有效结合让学生能融会贯通,真正实现知识与素养同步增长。

在复习课中,教师可以先以基础知识复习为基础,但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不同于新课的复习课,在有关基础知识的复习时,可以帮助学生先进行零散、碎片化知识的整合,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在接下来的复习课可以以主题为核心、情境为载体、探究为模式创设不同的陌生情境,开展课堂教学,这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出的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结合已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思维方法,深化知识,重构知识,提升思维,从而实现复习的高效性。例如,對酸碱盐的复习,知识点繁多并且零散,笔者在第二轮复习时,首先将原本学习的第十单元和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的所有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串联,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模型,接着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由于胃酸过多所引起的胃病治疗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已学知识分析生活中治疗过多胃酸的办法,分析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联系已经形成基本酸碱盐的知识网络,从而引出与皮蛋制作原料相关的探究问题,如“皮蛋外的糊状物溶于水后进行过滤,滤液中的溶质成分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联系已学常见碱的化学性质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将酸碱盐反应实质——离子共存与反应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解析,这样的复习课堂便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为目标的课堂。

同样,在近几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中不难看出,越来越多陌生情境试题的出现,使学生出来了畏难心理,例如,近几年的试题都有从“天工开物”这本古书中攫取有关化学知识应用的内容设置问题,2018年中考化学席题目的12题考察的“花水”问题,这些问题让许多学生感到迷惑,得分率非常低。若教师能在“溶液”的单元复习时,将学生必做实验——粗盐中难溶杂质的去除进行加工,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出要得到相对纯净的氯化钠的办法,将实验步骤进行整合的时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概念的理念和应用,不管换成其他怎样陌生情境,学生就能从容应对,得分率也一定会有所提高。

四、设置问题驱动,整合内在知识

复习课中用问题链的模式是一种很好课堂组织方式,但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教师心中要清楚学生的困惑才是问题的起源,教师需要课前重点研究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问题的设置要有基础性、科学性和递进性,通过问题链的设置让学生暴露问题,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例如,对常见气体制取的复习,有什么推陈出新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呢?笔者借用高中化学必修1中实验室制取氯气为例创设新情境,通过精心设计5个任务,完成教学目标。

任务1:依据化舍勒发现氯气的反应原理,思考实验室应该如何制取氯气。

任务2:依据氯气的性质,设計出制取氯气的实验装置。

任务3:针对各小组设计的装置,比较不同装置优缺点,选出最为合适的装置。

任务4:浓盐酸具有很强的挥发性,实验室如何能收集到干燥、纯净的氯气呢?

任务5:通过学生思考,形成系统的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除杂和尾气处理办法等。

设计意图:在新情境5个递进式的问题解决,有效培养学生通过获取有效信息,联系已学知识,进行装置的确定、气体收集、除杂和尾气处理等综合问题的分析,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学生思维认知和发展角度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

五、加强操作观察,提升图表信息加工能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中提出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而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在近年来福建省中考化学试题中占比非常大,如何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在复习课上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特别将其进行整合,有坐标图分析、物质转化关系图分析、化学变化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流程图分析、实验数据图分析、实验装置图分析这6类图形分别进行专门复习,从中培养学生看图、找图中关键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思维模型。例如,有关坐标图的相关题目,学生需要进行横纵坐标对应物理量、点(起点、拐点、终点)、线(陡峭程度、趋势变化)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才能判断出正确的结论。有关反应流程图,学生首先要抓住题干信息,究竟生产目的是什么,再结合图示信息先找出原料和目标产物,而中间过程一定会涉及原料中组分分离、转化处理、循环利用等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对中间过程中箭号的特点分析,至少通过这样的观察,学生在对这类问题的信息加工时,不至于无从下手,更能充分理解图示信息,进一步解决问题。

六、通过真实实验情境,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有关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许多教师都是通过练习、讲评进行有关复习,但是效果不佳,每年中考实验题的得分都不尽如人意。而对实验探究的题目来说,大多是有关物质的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及规律等方面的探究,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探究实验来让学生亲身感知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效果会更佳。

例如,有关反应后混合固体成分探究这一类型的题,可以以解决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学生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和引导,笔者在这节学生实验课中设置4个问题:

问题1:一瓶长时间敞口存放的氢氧化钠固体中存在哪些成分?

问题2:如何证明氢氧化钠固体变质了?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

问题3:如何除去氢氧化钠中混有的碳酸钠?

问题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反应后混合固体成分的探究有哪些认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的系列问题,学会从物质的性质分析和判断反应后固体混合物的成分,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能怎么做”,真正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能力,从而达到高效复习的课堂实效。

同样,在2021年福建省中考化学试卷中,实验题是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异常现象”实验展开探究,从学生的反映发现,对试题中“异常”现象的可能原因,通过实验结果猜想分析论证并进行实验方案设计,都不够明晰,甚至有些教师抱怨试卷题目难。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摆正心理,研讨课标,确定好教学目标,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验教学目标中,解释与评价环节的目标其中就有一点是“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还有其他实验各个环节的教学目标了解后,相信教师在复习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况对学生薄弱和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构建复习新课堂的一些个人粗浅的思考和总结,无论怎样的复习课堂,制定合理的复习目标才能确定合适的复习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以及课堂中师生相处关系,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教师通过对学科的理解、课标的解读、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发展需要的系统了解,才能建构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高效复习课堂,帮助学生实现高效的复习,使学生能考场上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中考实验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