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俄语语言文化史》
作者:钱晓蕙 陈晓慧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5400-4
出版时间:2015 年1 月
定价:45 元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主要工具,是在特定环境下因生活需要而产生、发展,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不尽相同,或在同一种语言体系下产生的方言也有所不同。因语言与其所产生区域内的社会、科技、经济及政治等因素具有密切联系,所以语言成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与文化形式。在民族融合背景下,不同的文化体系相互碰撞、交融,语言作为主要的沟通工具首当其冲。以俄语为例,其产生与发展即是对民族融合历程的缩影。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通过审视民族融合对俄语语言发展的影响,可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提供思路与启示。基于此,由钱晓蕙和陈晓慧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15年1月出版的《俄语语言文化史》一书,结合民族发展背景,对俄语语言发展历程展开全面梳理,为进一步探索民族融合对俄语语言发展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该书共包括上、下两篇,由八个章节构成。其中,上篇着重论述古俄语,包括第一章至第五章,涉及俄罗斯文字的起源、俄罗斯民族的规范笔语、俄罗斯民族语言的确立、俄罗斯民族语言的发展、普希金时代的俄罗斯文学语言等主要内容。下篇聚焦现代俄语标准语,包括第六章至第八章,涉及从普希金到十月革命前的俄语标准语、苏联时期的俄语标准语、新旧世纪之交的俄语标准语等主要内容。该书以时间为轴线,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俄语发展背景与变化展开详细论述,为读者清晰构建了一幅民族融合下的俄语语言发展脉络,对于进一步探索民族融合对俄语语言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民族融合原意是指相互对等的民族间通过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逐渐削弱民族特征与差别,最终形成没有界限且统一的人类整体的历史过程。笔者结合浙江省教育厅本科高校省级一流课程建设项目“基础俄语2 上”(浙教办函[2020]77 号)阶段性研究成果认为,民族融合是全世界民族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民族迁徙、经济文化交流等是主要的自然融合方式。自然的民族融合是缓和民族矛盾、推动各民族经济文化友好交流、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通过对人类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发现,相对于民族的自然融合方式,还有人为推动的民族融合,如通过战争侵略、政策主导等方式人为推动民族融合,而对俄语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人为推动的民族融合是俄语发展的重要背景。本文在此基于俄语发展历程,对民族融合的现实作用展开具体分析。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俄语发展历程与其所施行的民族融合政策密切相关,19 世纪30 年代是苏联民族融合政策及俄语发展环境变化的分水岭。在19 世纪30 年代以前,苏联政府的代表性人物是列宁,在列宁领导下成功发动了十月革命,这次运动的本质是社会主义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理念与政策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提出的,举例而言,列宁于1917 年11 月签署了《俄国各族人民权力宣言》,其中明确提出各民族平等的重要原则,并强调废除任何民族的语言特权。在此背景下,俄语与其他民族语言和谐共存,基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俄语标准语语体逐渐丰富和完善,并在民族间交流与互动过程中,有效发挥了沟通与引领功能,由此有力推动了俄语的发展,提升了其语言地位。但在19 世纪30 年代以后,苏联政治格局有所变动,在列宁逝世后,苏联的执政理念发生偏离,与马克思的民族融合思想及列宁的民族平等、废除民族特权的理念逐渐脱离。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由自由、平等的融合转变为人为强迫的融合,在此情境下,俄语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
在人为推动民族融合的政治背景下,语言作为主要的民族融合标志,成为政府政策的主要发力点。1961年召开苏共二十二大会议,在本次会议上决定要将俄语作为第二本族语,即明确要求各民族人们共同学习、掌握俄语,将俄语作为共同交际语言。1966 年,苏联政府为进一步全面推广俄语发展,其教育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中等普通教育学校工作的措施》,其中提出要特别注意民族学校的俄语教育,即违背列宁提出的各民族语言平等的理念,赋予俄语高于其他民族语言的特权。在此政策推动下,俄语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中的必修课,在大力推动俄语发展的同时民族语言的发展空间不断被压缩,具体表现为在30 年代以后,苏联的民族语学校数量不断减少,且民族语言课程被列为选修课。除直接作用于语言外,苏联的民族融合政策还通过有意识的民族迁移促进俄语发展。如在乌克兰曾将三百万当地男青年远迁,以此破坏区域性别平衡,迫使乌克兰女青年与俄罗斯人结婚,通过异族通婚,扩大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传播,继而推动俄语的发展。在一段时期内,由于苏联政府的人为干预,以俄语为主导的语言融合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果,俄语在苏联领域内快速、广泛发展,并一跃成为苏联各族的国语。客观而言,将俄语作为共同语言,确实有利于推动民族融合、促进民族共同国际主义文化形成与发展,但在人为强力推动的非自然的民族融合方式下,实现的语言融合与俄语的独立发展,有违自然发展规律,并不利于俄语的持续发展。
基于语言发展的历史规律可知,民族融合与语言融合是民族与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在满足某一民族语言接纳其他语言的客观需要时会自然出现语言融合,形成统一的沟通语言。但在俄语发展过程中,苏联领导层错误估计了民族融合现实,并过于乐观地肯定了各民族人民对俄语的需求,因此在“必须学俄语”的语言融合政策推动下,虽然在初期使俄语得到大力发展,但也引发了其他民族的愤怒与反感。具体而言,随着苏联语言融合政策的强力落实,严重削弱了其他民族的语言地位与功能,由此造成了民族积怨,激化了民族矛盾。为反对苏联政府的这一举措,伊凡·久巴、谢列斯特、贾里巴泽等知名学者与领导人公开反对并批评当局的强制性语言融合政策,此外在1978 年发生了多次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以反对俄语对其他民族语言的打压。对苏联民族冲突事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语言冲突是其中一个主要导火索,因此,苏联政府强推俄语的政策,无疑加速了民族分离,各民族重新将本族语言作为国语,同时对俄语的反感情绪日益提升,由此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俄语的已有发展成果,而且对俄语的持续、广泛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步入21 世纪,俄罗斯政府已然认识到历史中人为推动非自然民族融合对俄语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并对其民族融合政策进行调整,回归马克思主义下的民族融合本质,尊重各民族语言平等权利,通过加强俄语自身建设,推动俄语发展。对目前俄罗斯俄语发展战略进行梳理,可以将其概括为对内与对外两个方面。首先,俄罗斯的对内俄语发展战略。对内战略以自我发展为主,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引领社会各界对俄语发展的广泛讨论,通过学界、政界、广大人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参与,丰富俄语发展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以政策法规为支撑,净化俄语发展环境,如俄罗斯政府针对俄语发展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国家语言法》《俄罗斯联邦俄语规划纲要(2011-2015)》《2030 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文化政策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基于以上文件指导,通过规范俄语词汇意义、完善俄语使用检查制度、明确俄语教学目标等方式,赋予俄语发展更深厚的生命力。其次,俄罗斯的对外俄语发展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加强文化对外传播是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因此近几年俄罗斯政府格外重视以俄语为载体的俄罗斯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主要表现为在世界各地成立俄语中心,目前俄罗斯已经在中国、日本、美国、阿塞拜疆等二十多个国家成立了俄语中心,这一举措有力推动了俄语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对民族融合下的俄语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以下几点经验:其一,民族融合是民族发展的历史规律,其应是长期且缓慢的,与民族同化具有本质区别,以人力推动的民族融合违背自然规律,必然会受到历史反噬,不利于民族及相关文化的持续发展。其二,民族融合下俄语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作支撑。对比俄语发展的前后背景可以发现,相较于人力因素作用下的俄语的被动发展模式,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推手,加强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提升不同民族人们对俄语的主动需求,更有利于俄语的发展。基于以上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多民族基本国情,汲取有利于我国语言发展的可行举措。
首先,正确认识民族融合与语言发展规律。我国与俄罗斯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基于其民族融合历史,应为我国民族问题解决提供警示。列宁曾提出民族问题会长久存在,毛泽东也曾指出在阶级与国家消亡之后,才是民族的消亡。由此可见,民族是将长久存在的,人为地消除民族特性不仅不利于解决民族问题,同时还会激化民族矛盾,破坏民族融合。在此认知下,我国要充分尊重各民族及其文化特性,在民族个性的基础上探索、发展民族共性,基于自然规律,适当促进民族融合与语言发展。其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提出的一个伟大战略,通过这一战略,为各民族的充分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在此情境下,我国应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位置,以发展为核心凝聚各民族力量,通过逐渐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柔和地促进民族融合。以新疆地区为例,相较于苏联时期强硬的语言融合政策,我国充分尊重少数民族语言地位与功能,在新疆地区的学校内同时设有民族语班与汉语班,并不强制要求学生以汉语为主,但在现实社会发展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主动选择让学生进入汉语班学习。由此可见,在尊重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需求的导向作用,有利于提升民族融合的内生动力,促进语言的活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