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寝息”有关的汉字及其所体现的文化探析

2022-06-03 07:40方玲
河北画报 2022年16期
关键词:本义诗经古人

方玲

(湖北大学文学院)

“人类有了文字,就开启了文明的时代。文字产生在蒙昧通向文明的路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因为汉字的产生,中国古老的文化才有了载体,才得以传承,中国人才得以知道自己的“根”,并且又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汉字既是汉民族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又因汉字得以传承和兴盛,汉字与文化相辅相成。

汉字能够反映古人的生活文化习惯,中国古代先民认为睡眠是阴阳调和之物,夜幕降临,阳气化为阴,便进入安静的睡眠;白昼到来,阴气化而为阳,便会清醒。古人讲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比现代人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古人只能早早的睡下。因而,古人对于睡觉有很多讲究。不同休息方式,所用词的含义不同,不同的“睡”又对应不同的“醒”,甚至对应不同的休息器具。

一、与“睡觉”有关的汉字

古代描绘入睡状态的汉字有“睡”“寐”“寝”“卧”“眠”五个,根据前人研究,其中“寐”“寝”多用于上古时期,“卧”“眠”多见于中古,而“睡”多用于近代至今。下面就五个汉字的“睡觉”义分别具体分析。

(一)“睡”

“睡”,《说文解字•目部》:“睡,坐寐也。”“睡”在汉代以前为“坐着打瞌睡”的意思。《汉书•贾谊传》:“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披介胄而睡。”这里的“睡”只可能是坐着打瞌睡,因为将士身披铠甲,又“不得卧”,只能是坐着打瞌睡来休息一下。而“睡”字普遍表示“睡觉”义来使用已经是中古以后的事了。宋代韵书《广韵》:“睡,眠睡。”明代字书《字汇•目部》:“睡,今睡眠通称。”例如:

(1)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睡:打瞌睡)

(2)不听得声音,敢又睡哩。—— 王实甫《西厢记》(睡:同现在的睡觉)

(3)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魏禧《大铁椎传》(鼾睡:熟睡而打呼)

(二)“寐”

上面提到了“坐寐”,则“寐”也表示睡觉。“寐”,《说文解字•㝱部》:“寐,卧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俗所谓睡着也。”《说文解字》用“卧”来对“寐”的解释是粗略的,从古代语料来看,“寐”的状态不一定就是“卧”,段注“睡着”这个意义更加准确,成语“夜不能寐”的“寐”正是该义。例如:

(1)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经•邶风•柏舟》(不寐:睡不着)

(2)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左传•宣公二年》(假寐:打瞌睡)

(3)子灿寐而醒。——魏禧《大铁椎传》(寐:睡着)

(三)“寝”

“寝”,《说文解字》:“寝,卧也。”《广雅•释言》:“寝,偃也。”即仰面躺下,也就是说“寝”是非常正式的躺到到床上休息,不一定要睡着。因此《论语•公孙冶长》中“宰予昼寝。”宰予大白天的跑到床上去睡觉,不合乎“礼”,孔子才会如此生气,痛斥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寝”与“寐”是在古代是不同的,“寝”强调睡觉的动作行为,而“寐”强调进入睡眠的状态。“寝”又由“在床上睡觉”引申出睡觉的处所。《尔雅•释宫》:“无东西厢有室曰寝。”因此有“寝宫”“寝室”等词。例如:

(1)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公羊传·僖公二年》(寝:躺卧)

(2)暮寝而思之。——《战国策》(寝:躺倒床上睡觉)

(3)公与妇人饮酒于檀台,成子迁诸寝。公执戈,将击之。——《左传•哀公十四年》(寝:寝室、卧室)

(四)“卧”

“卧”,《说文•卧部》:“卧,休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余谓古文臣与目同形,卧当从人。”即“卧”本义是人伏在矮小的几案上休息,眼睛程竖立的样子。“卧”由“伏着休息”引申为睡觉义,或引申为躺下义。《玉篇•卧部》:“卧,眠也。”《荀子•解蔽》:“心卧则梦。”杨倞注:“卧,寝也,言人有所思,寝则必梦。”且又从“睡觉”义引申出睡觉的处所,即寝室。例如:

(1)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孟子》(卧,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

(2)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论衡•订鬼》(卧:睡觉)

(3)东曦既驾,僵卧长愁。——《聊斋志异•促织》(卧:躺下)

(4)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汉书•韩信传》(卧:卧室)

(五)“眠”

“眠”,《玉篇•目部》:“眠,同‘暝’。”即二者为通假字,可相互替换。《字汇•目部》:“眠,翕目也。”“眠”的本义应是闭上眼睛。着重闭上眼睛但没睡着,或是装睡或是装死。“眠”也由“闭上眼睛”引申为睡觉的通称。《篇海类编•身体类》:“眠,寐也。”《正字通•目部》:“眠,寝息也,俗谓之睡。”例如

(1)余峨之山有兽焉,见人则眠。——《山海经》(眠:装死)

(2)不眠忧战伐。——杜甫《宿江边阁》(眠:睡觉)

(3)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楚辞•招魂》(瞑:闭眼)

“睡”“寐”“寝”“卧”“眠”五个字在造字之初有不同的分工,后来都指一般的睡觉,但是在一些词语中仍然保留它们各自的特点,如我们把睡觉的房间称作“卧室”或“寝室”而不是“睡室”。但是古人对于睡觉的讲究,我们从这些关于睡觉的字上也可以更好的理解。

二、与“睡醒”有关的汉字

睡觉是一个由睡到醒的过程,除非以“睡觉”比喻人的去世,才会有“一睡不醒”“长眠不起”等。因此,不但有描绘不同“睡”的汉字,也有描写各种“醒”的字。

(一)“醒”

“醒”,《说文新附•酉部》:“醒,醉解也。”“醒”是一个形声字,“从酉,星声”,明显本义与“酒”有关,即本义为“酒醒”。酒醉会导致人昏昏沉沉地睡去,因此“酒醒”又引申为睡醒,与“睡”相对。《古今韵会举要•青韵》:“醒,《增韵》:梦觉也。”例如:

(1)醉而遗之。醒,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醒:酒醒)

(2)颓倚睡未醒,仆夫问盥栉。——杜甫《早发》(醒:睡醒)

(3)檐影频移暝云动,曲枕悠然醒午梦。——王韦《阁试春阴诗》(醒:睡醒)

(二)“寤”

“寤”,《说文解字•㝱部》:“寤,寐觉而有信曰寤。”“信”疑为“言”的讹误,《小尔雅•广言》:“寤,觉也。”即“寤”就是表示睡醒,常与“寐”相对,先秦以前,多用“寤”来表示睡醒,《诗经》中多有体现。“寤”常与“寐”连用,表示睡着和醒来,也指日日夜夜,引申出“日夜思念、渴望”的意义。

(1)惕然而寤,徒梦也。——《吕氏春秋•离俗》(寤,高诱注:“寤,觉。”)

(2)窈窕淑女,寤寐思服。——《诗·周南·关雎》(寤寐思服:日夜思念)

(3)朕承祖宗鸿业,寤寐求贤,以资治道。——敬梓《儒林外史》(寤寐:渴望)

(三)“兴”

“兴”,本义是“兴起”,《说文解字•舁部》:“兴,起也。”表示用两只手共举起某一物品。本义与睡醒无关。人在睡觉或躺下休息时如同事物一样是一种“不兴”的状态,因此由“事物”的“兴起”引申到人的“睡醒、起身”。“兴”常与“寝”相对。

(1)百堵皆兴。——《诗经•大雅》(兴,郑玄笺:“兴,起也。”)

(2)从者病,莫能兴。——《论语•卫灵公》(兴:起身)

(3)乃寝乃兴,乃占我梦。——《诗经·小雅》(兴:睡醒)

(四)“起”

“起”,《说文解字•走部》:“起,能立也。”《广雅•释诂》:“起,立也。”其本义表是由躺到坐或由坐而立的过程。睡醒起床的动作也是一个由躺到坐再到立的过程,因此“起”又引申出“起床”,与“卧”相对。“卧”是躺下休息、睡觉,而“起”就是休息完、睡醒之后起床。

(1)楚王闻之,投袂而起。——《左传•宣公十四年》(起:站起、行动起来)

(2)以为不信,起视乳穴。——唐柳宗元《零陵郡复乳穴记》(起:站起)

(3)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孟子•尽心上》(起:起床)

(五)“觉”

“觉”,读为[jiào],《说文解字•见部》:“觉,寤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觉,寤也。谓眠后觉也。”与“寤”互相为训,“觉”与“寤”的本义也就是“睡醒”。上古时期多用“寤”和“觉”表示睡醒,且在战国以前多用“寤”,战国以后多用“觉”,例如《庄子》中多用“觉”来表示睡醒。常与“眠”相对。

(1)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庄子•大宗师》(觉:醒着)

(2)觉而之渐台。——《汉书·邓通传》(觉:梦醒)

(3)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诗经•风》(觉:睡醒)

描绘睡觉的状态,主要还是用“醒”“寤”“觉”,而“兴”和“起”多表示睡醒后起床的动作。现今的人们睡醒起床只说“醒”和“起”,而“觉”和“寤”都表示一种由于迷茫后的觉醒,且“寤”表示这个义项时,用“悟”字表示。因此有“后知后觉”“醒悟”“觉悟”“觉醒”“大彻大悟”等词的产生。

三、表示睡卧器具的汉字

无论是躺着睡觉还是坐着打瞌睡还是伏着休息,都少不了坐卧的器具。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床榻的文化,古代大致有“床”“榻”“席”这几种坐卧器具。

(一)“床”

“床”,《说文解字•木部》:“床,安身之坐者。”即“床”的本义是供人坐的坐具,有时也可卧。《说文解字注》中有:“床之制略同几而庳於几。可坐。故曰安身之几坐。床制同几。故有足有桄。床可坐……床亦可卧。古人之卧、隐几而已。床前有几。孟子隐几而卧是也。”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沙发。东汉末年出现了一种“胡床”,也可以证明“床”其实是一种坐具。所谓“胡床”是由西域引进的一种便携式折叠椅。而就桌坐椅的文化习惯出现在唐代以后,床也便退出了坐具行列。

(1)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礼记•内则》(床:坐具)

(2)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诗经•小雅》(床:卧具)

(3)结发为妻子,席不煖君床。——杜甫《新婚别》(床:卧具)

(二)“席”

“席”,《说文•巾部》:“席,籍也。”《正字通•巾部》“席,坐卧所籍也。”“席”最开始是一种铺垫在地上用来坐和睡觉的。在椅子出现前,古人都是跪坐于席上的,所谓“席地而坐”最开始的意义是铺席于地上而坐,后来才泛指坐在地上的。“席”不但可以用来坐,也可以用来睡觉,因此有“择席之病”。在席下铺上粗糙的秸秆,称作“筵”,合起来就是“筵席”。《周礼·春官·序官》:“司几筵下士二人。”郑玄注:“铺陈曰筵,藉之曰席。”“筵席”由于放在客厅内,有客人来就要设筵席招待,因此“筵席”又了摆酒设宴招待客人的“宴会”之义。

(1)设之曰筵,坐之曰席。——《礼记•祭统》(席:坐具)

(2)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战国策•齐策五》(席:卧具)

(3)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安能郁郁久居此耶!——刘献廷《广阳杂记》(筵席:宴会、酒席)

(三)“榻”

“榻”,《说文新附•木部》:“榻,床也。”《释名•释床帐》:“长狭而卑曰榻,言其鹌榻然近地也。”所谓“榻”就是一种狭长而低的坐具。“榻”在早期专指坐具,但在后来也作为卧具使用。榻“席”的精细化发展,受贵族青睐,“陈蕃下榻”的典故也正证明了“榻”作为一种高端坐具在待客上的重要性。

(1)客幕雅游皆置榻,另堂清坐亦鸣弦。——王安石《别葛使君》

(2)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床,从坐卧器具演变为今天专门卧室睡觉的家具;席,作为最简单的一种坐卧用具,也是古代社交场的重要代表;榻,蕴含了古代文人的风流韵致,透露着浓厚的文雅气息。“床”“席”“榻”三个汉字不但体现了古人用来睡觉的用具,而且展现了丰富了床榻文化。

四、结语

通过古代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知道古人造字时更加精细化,为“睡”和“醒”时的不同状态造了不同的字来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语言简洁方便,人们不再像古人一样细致区分这些拥有相近含义的汉字,但它们仍然保留在词语和典籍中,对汉语表达的丰富性和古代相关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本义诗经古人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诗经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也为颜值恼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韩嚼牙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