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茜,尹 飞
(1.武汉音乐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0;2.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湖北 武汉 430061)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大学所推行的教育体系更倾向于将更多的人力、物力等投入到对学生们综合素养的培养教育中去。素质教育的重心在于以大学生本身为基点的思维逻辑训练与淬炼,进而提升大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能力、创造能力。艺术教育作为现今大学教育中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不容忽视的环节,“美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创新型方案规划的一部分,随着2015年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推行,“美育”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此外,国务院意见指出2018 年至2020 年,要落实和推进“美育”教学的基础资源配置的改进;建立明确的考核及管理机制;开创传统课堂与实践活动互相促进的新教学模式,鼓励各类高校与社会相关部门合作以合理利用资源平台,从而促进“美育”教学稳步发展。
目前对于艺术教育的研究主要以这些论题为主,它们是:艺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艺术教育与受教育个体间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学校的关系;艺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这些研究很少使用调查分析、访谈研究的研究方法,多呈现思辨研究为主的研究态势。以上的研究成果虽然对艺术教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然而多半以艺术教育事实收集、艺术教育实践现象描述等为主,并未针对艺术教育对高校大学生群体成熟、成长、成才所带来的价值和潜在影响进行深入地挖掘,更是缺乏相关真实数据支持和量化度量。
从艺术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方面,目前已有研究主要讨论的焦点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他们是:第一,艺术教育对高校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第二,艺术教育对高校文化建设的作用;第三,艺术教育对社会区域文明发展的作用。国内关于艺术教育对高校大学生个体发展作用的研究大多指出高校艺术教育的自身性质具有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除了美国在《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中明确规定了艺术教育的四大目标之外,国内学者贾韬指出高校艺术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毕源红认为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个体最终的全面和自由等。上述研究成果为目前人们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程度的宏观了解。然而,由于以上部分研究主要针对艺术教育在学生审美、智力、道德提升方面的独特作用,并未深入说明高校艺术教育是如何作用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与此同时,相关研究内容缺乏对国外高校艺术教育相关性问题的研究、以及美育课程与教学方面成功经验的借鉴。这些尚未开发的研究主题为本研究的突破提供了可能性。
另一方面,关于艺术教育对学校文化建设作用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缺乏。已有研究多半是讨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存在的不足,并未具体涉及到文化建设的细致领域。例如,陈思月指出艺术教育有促进校园文化和谐、提升文明等方面的作用,可以为当前校园文化缺失的弥补助益许多。同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针对艺术教育对学校硬性环境以及软环境的影响,离不开讨论艺术教育对人的影响,人与环境,人与文明的建设,二者不可分割。
再者,艺术教育及其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这些体现了社会群体及其成员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即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同时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陈剑指出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艺术教育可以发挥社会美育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功能。英格兰艺术委员会在一份关于艺术与文化对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艺术活动的参与可以有效促进社区的融合、凝聚,消减社会的隔离之感。
总之,艺术教育不仅对高校大学生具有提高审美素质和综合素养的作用,也可以有效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环境,更能以文明建设拓展形式推动社会经济水平的良性发展,进而助益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科学教育改革与STS 教育研究。STS 教育作为一种囊括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社会(society)三个层次应用在内的新型教育体系,其核心在于基于学生自身以科学评价素质教育问题。例如,乔金锁、刘冷通过分析化学课程设计的改革模式,借助课程教学提升大学生本身的科学素养。从上述研究得知,教育的作用不仅仅给学生带来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还包括在实践环节不断思考与总结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因此,只有主动探索知识,挖掘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知识更迭愈发极速的进程,这就要求学生个体必须提升个人素养,而高校教学也必须密切结合学生个体特征以匹配适合的教学方式来迎合多样化需求。
近年来,针对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研究多半集中于学生自我对素质教育及相关知识的探索的外因分析,而内因方面如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培育等方面很少有研究涉及。学者钟添生认为,科学素养的养成离不开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而正确观念的树立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以及兴趣等主观和客观因素,从而提升其“美育”学习的态度以及积极性。不可否认的是,依据实际情况,大学生更多关注就业、升学等完成学业以后的有关发展道路问题,对于自身科学素养提升方面,他们不愿意投入时间成本和消耗精力,这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自身发展产生制约。
国外一些著名学者的研究如下: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文中提出“自我实现与自我成长”的概念。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目的需求的产物。其观点指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学业成绩的必要条件,想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就必须进行相应的人文教育作为补充和完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接受科学教育,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罗杰斯提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充分顺应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他指出学习者的求知欲应放在第一位,当学习者产生困惑的时候,要为其答疑解惑,重视创造力在学习者成长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者帕森斯提到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塑造人的品格,要教育人有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离不开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基于以往研究,我们纵观国内大学生教育可以发现:首先,对于人文教育重视度相对落后,关于该领域的研究议题少且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关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统一的观点,其论证及实验研究结果较为匮乏,而大学生美学特别是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第三,实践层面,学生个体异质性相差太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及教育可及性的不平等使得大学生获得相应教育资源的条件受到限制,因而制约其美育的发展。以上问题及矛盾的逐步凸显,使得大学生艺术教育素养的提高及问题解决这一研究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此外,以往相关的研究大多是理论以及宏观层面的探讨,很少结合具体案例或者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说明,基于学生具体实际情况的实证研究更是匮乏。因此,一旦取得相应研究成果,无疑对大学素质及美育教育贡献颇深。
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更加有效发挥其作用,探讨其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潜在问题,本研究基于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基础,通过走访调查、问卷调查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多元研究方法,针对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实施途径进行研究和讨论,旨在构建具有更高实践价值的艺术教育理论体系,进而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繁荣发展。
本次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问卷发放的形式,受访人共计1000 人,共回收有效问卷102 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数据具备说服力。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客观准确地讨论大学生艺术教育现状及亟待改进的问题,对科学从教、改进艺术教育体系及学科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在对在校生调查的具体数据分析过程中可以发现,不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都认为艺术教育发挥着塑造性格、陶冶情操、发展智能、充实生活元素的功能,对个人的审美能力、道德素质、智力思维、情感心理、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一定影响作用。
图1 艺术教育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示意图
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功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审美素质的提升。关于审美素质,通常而言由审美知识、审美意识与价值观、审美能力以及审美行为这几个指标构成。本次调查主要考察了学生对于艺术素质的评价。
表1 审美素质结构体系及维度
按照审美素质体系的四个基本维度的划分,依据现有调查数据样本,我们选取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以及各类审美活动三个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来说,为了探究艺术教育与审美功能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我们的操作变量选取学生对艺术教育的主观评价态度,为方便操作化,将其直接操作化为二分变量(0=感兴趣,1=不感兴趣);审美感受选取对艺术的主观兴趣程度作为操作化指标,按照兴趣程度由浅入深的排序划分为四个层级;审美评价我们选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态度作为相应操作化指标,具体描述为自然风光、写实艺术、抽象艺术、传统艺术、现当代艺术及其他六个大类;而各类审美活动则选取是否参与艺术活动项目作为操作化指标。
鉴于本部分报告分析的研究特点以及变量均为类别变量的数据特性,为最终找到利于观测变量的最优组合,本部分拟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及交互分析的方法来探讨审美功能的哪些方面会对艺术教育产生显著影响。表2 反映了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以及各类审美活动是否会对艺术教育主观评价产生差异。具体来说,从P 值的结果来看,在1%的水平上,审美活动对艺术教育会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艺术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是否接受艺术教育产生直接影响,而且学生能否接受艺术文化以及是否接受艺术文化教育取决于实践效果以及行为选择。
表2 审美功能对艺术教育影响的差异分析
进一步地,为了讨论审美功能及个人特征变量是否会对艺术教育产生影响,后文将分析性别差异与审美功能的交互效应以及艺术教育培新年限与审美功能的交互效应对艺术教育影响的差异分析。
表3 反映了审美功能对艺术教育的性别差异影响。具体来说,加入性别变量进行交互效应分析可以得知,相较于模型一而言,加入性别变量与审美感受的交互项后,审美评价与审美活动均对艺术教育产生影响。其中,审美评价对艺术教育的效应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审美评价对艺术教育的效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性别差异直接影响到审美标准和功能对艺术教育的评价。究其原因,毕竟男女性别的差异,其美学视角以及思维模式也产生显著差异。
表3 审美功能对艺术教育的性别差异影响
模型三反映了其他条件一定情况下,审美评价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对艺术教育的影响,而对审美评价加入性别交互效应后,我们发现性别效应对审美活动产生了影响,且审美活动对艺术教育的效用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不同性别群体对审美态度评价的差异,主观上影响了他们审美行为的判断,进而对艺术教育的主观偏好产生影响。
模型四进一步验证了该假设,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审美活动与性别效应的交互项,发现该指标对艺术教育具有一定影响,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是否参加艺术活动以及参与活动的群体性别差异都会直接对审美功能的综合评判带来关联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审美功能对艺术教育的主观评价。
关于艺术教育年限是否会对审美功能及艺术教育产生影响,分别将艺术教育年限与审美感受、审美评价以及审美活动进行交互分析构建模型。所得要素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审美感受与教育年限的交互项、审美评价与教育年限的交互项,是否参与艺术教育活动对艺术教育均有显著影响,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艺术教育的评价,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加入艺术教育的年限与是否参加艺术实践的交互项后,实践活动参与与否以及其交互项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实践活动的参与以及交互项对艺术教育都有显著影响。由于分析方法与前文分析审美功能性别效应差异的方法一致,因此表格具体信息部分省略说明。
一方面,艺术教育必须要从主观认识层面确立正确的发展导向。要从教师团队的师资建设做起,只有端正教师的思想,才能为后续工作开展以及学生态度转变和端正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要加强艺术文明的宣传,拓展文化交融渠道,只有吸引到更多受众,才能确立坚实的群众基础。“从知识内容上说,人文知识是与人生意义与价值相关的知识,是个体对生命体验而产生的对有关人生意义和价值问题的叩问与理解。”基于该描述,艺术知识的丰富过程对于个体人文知识的扩充有着同向同行的关系。在艺术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个人的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均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此外,艺术能够将不同情感、生命体验等传达给人类,并在特定时点和时期产生共鸣,艺术教育通过课程、活动或文化氛围等方式或路径将艺术作品展现给受众,不仅使学生接受了艺术知识,在感受中体验艺术,更能从心底达成一定的共鸣,以养成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随着时间的积累,个体对艺术的感受力将会不断上升,经过积淀而内化生成内在的审美敬仰,从而为人文知识的情感积累打下基础。
除了具体的艺术形式的教学培训之外,在平时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课堂的艺术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例如,在实验研究课程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自己在教学实践环节的审美感受传递给学生,启迪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观察和欣赏实验标的的形态,这样不仅可以极大程度杜绝枯燥的课堂形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积极性。此外,在表达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解释说明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肢体语言以及形象语言进行描述,甚至可以通过话剧表演以及写生等方式来活化课堂,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可以为学生提升课堂兴趣、张扬个性提供优先条件。
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的思维指向是审美,美育,进而到美学素养的过程,这个过程艰辛复杂,在此仅做一些初步思考,为以后深层次专题研究提供思路。
要注重艺术欣赏分析与审美欣赏的相互补充。目前高校学生所接触的艺术形式及渠道相对较少,即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不平等,因此,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公开课及公共课,能够为学生提供接触艺术教育的机会。另外,艺术教育之于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于一些艺术类别较为专业,没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不具备短时间学习该艺术的能力,因此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就必须牢牢把握艺术欣赏及审美欣赏这个核心,淡化技术技法、技能的操作,为学生通常意义的学习和了解提供平等的平台。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的受众不同于专业技术教育及技艺教育,其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通过艺术教育熏陶所锻炼出来的稳定素质和综合能力,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存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多元化拓展需求。学生方面应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个人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艺术教育活动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教师队伍方面,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将自身的美学素质运用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以及教学组织形式中去,不能单单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进行“教科书”式授课。此外,学校与教师、学生三方之间的互动尤为必要,教师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中美的现象,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艺术之美,感受生活,而学校需要给予硬环境及软环境的双向支持,提供友好兼容的活学环境。因此,艺术教育的核心归根到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升素质教育,做到人本育人的落实,进一步体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意义。
注释:
①《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中明确指出,赋予青年人以文明感,培养创造力,传授有效的沟通能力,提供工具以评价所读,所观和所闻对象。以上为艺术教育的四大目标。
②毕源红等.高等艺术教育功能的定位、错位与矫治[J].大学教育科学,2015,(2):9.
③陈思月.论艺术教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D].湖南大学,2011.
④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M].章浩,沈杨,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54-55.
⑤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人生来就会的,但是有些人能够学好而有些人却不能的原因在于他们各自的学习潜能是否被激发出来。因此,为了激发潜能,我们需要把学习者的需求放在首位。
⑥岳宁.人文知识的教学反思[D].四川师范大学,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