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晓洁
小青,是一名高二学生,父母亲都是公务员,从小乖巧懂事,父母放心。但是进入高二后,小青常常一个人发呆流泪,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对周围人都声称自己病了,老师和同学多次开导均无济于事,慢慢地成了老师、同学眼中的“怪人”。小青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了咨询室,为了更好地交流,我将小青的父母亲安排在隔壁的阅览区等待。我和小青则留在咨询室开始交流。
小时候爸妈工作忙,奶奶照顾我长大,我跟奶奶很亲近。上学后,爸妈才将我接到身边。奶奶之前身体一直很好,但今年开学初奶奶生病住院,不久之后就去世了。听到奶奶去世,我觉得十分突然,不敢相信奶奶就这样走了。
奶奶突然去世让我感受到生命非常脆弱,我突然想到:爸爸媽妈如果死了,我该怎么办?从此,我脑海中常常会想到父母亲去世的画面,内心十分害怕。我觉得我不太正常,可能病了。我跟爸爸妈妈沟通后,他们劝解我,让我不要再胡思乱想了。我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同学们也觉得是我想多了,告诉我马上高三了要调整状态好好学习,不要再纠结这些问题。
父母的开导和同学的安慰并没有减轻我的这些想法,反而情况更加严重了。学习时,我脑海中时常会想到这个问题,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逐渐下降。看到父母跟着忧心,我很自责。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没有这种想法,只有我控制不住地去想,我认为自己病了,但没有人相信我。我真的很难受,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大家理解我。
小青的爸妈表示,小青出现这些情绪后,他们开导过她多次,告诉她要积极乐观看待生命的过程。但是收效甚微。他们说,对小青来说与自己亲近的奶奶去世她感到很突然也很难过,对她的心理冲击很大。作为父母,他们对小青的这些情绪表示理解。奶奶骤然去世,小青感觉到生命的脆弱,联想到了父母死亡的问题也正常。他们不理解的是跟她沟通之后,她并没有好转,还日渐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因为她反复强调自己生病,也带她去看了医生,医生给出的结论是身体上没有问题,主要是情绪的调节。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所谓共情 (empathy),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又称同理心,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罗杰斯提出。共情通常是指心理咨询者要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知觉外部世界的方式,感受其体验到的世界,分享其对外部刺激的心理反应,并将自己的准确理解有效地反馈给来访者,并以此促进来访者自我分析、自我感悟、自我认知能力的成长。
奶奶是小青从小最亲近的人,后来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爸爸妈妈也成了她最亲近的人。奶奶的突然去世让她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这时她会不由得担心自己的爸爸妈妈也会突然离世,这是青春期孩子的正常心理状态。然而,没有人共情到小青的感受,周围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亲没有很好地共情到小青对生命的思考,没有肯定小青有这想法是正常的,都认为是她想太多了,认为她应该以学习为主,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解释,让小青内心更加紧张,她以为自己跟其他人不同,甚至觉得自己得病了,进而陷在这种思想旋涡里无法自拔。
在与小青以及小青的父母分别沟通后,我再问小青:“你觉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反复担忧父母会离开,然后产生心理恐惧、害怕对吗?”
小青说:“是的,我只要想到就害怕,后来爸妈跟我交谈说他们很年轻,很健康,让我不要胡思乱想。包括我的同学,她们不能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家都认为我应该自己调整状态好好学习,迎接高三,我自己也觉得应该好好学习,可是我无法控制,因此我怀疑我是病了。”
我安慰她:“你没有得病,你是太爱爸爸妈妈了,才会控制不住地去想。”
小青告诉我:“是的老师,我很爱他们,我希望他们一直陪着我。”
我开导小青,从小亲近的奶奶去世了,她会感到害怕、难过,甚至时不时脑海中出现父母去世的想法,这都是非常正常的。希望她不要刻意地去压制这种想法,不需要一味排斥它或者进行自我贬低。要及时觉察自己的心情,并通过写日记、与他人倾诉等方式抒发,或者通过听音乐、做运动等方式缓解,学着与这种想法和平共处。我的理解和共情让小青明白自己不是得病了,情绪有了很大改善。同时,我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也意识到自己过于担忧成绩,而没有更好地理解到孩子的情绪状态,会先帮助孩子去处理好情绪。
小青因为长时间没有人肯定她的想法,导致她上课走神,学习成绩下降,那么在梳理了她的问题所在之后,需要帮助小青接纳自己的现状,包括学习成绩的下降,同学们的不理解。只有接纳了现状,才能更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经过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之后,小青的心理状态得以改善,能够积极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思维跳跃性强,情感丰富,作为父母和老师应该多理解孩子,接纳大人所认为的不可思议,一定要帮助孩子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因为只有当孩子的情绪处理好了,才有能力更好地去处理事情。
(作者系甘肃白银市实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编辑 高秋菊)81120314-946E-431A-BCC1-AC61AED855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