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孝文化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师需充分发挥当地孝文化教育的人文基础及历史文化沉淀的优势,紧密结合寄宿制学校实际,设置孝文化教育课程,理清孝文化内容,进行孝文化教育,弘扬孝道传统,让每一个学生更加清楚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他们要积极传承并且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文章通过整合学科和校内外资源,分析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意图推动孝文化教育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孝文化;践行策略
【基金项目】此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新时代中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16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卢建兵(1982—),男,甘肃省酒泉第五中学。
“孝”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是镌刻在每一位华夏儿女基因里的文化烙印。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向广大中学生介绍孝文化,帮助学生在理解中做到传承,让学生在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中自觉弘扬中华美德,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孝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积极作用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句孝老敬亲的俗语通俗易懂,表达了“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孝道是所有美德之本质,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美德,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孝是亲人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意,是构成个人品格之根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对中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对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挖掘孝文化教育资源,创新学校德育方式,把孝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教育内容,已成为众多学校的重要选择。
学习孝文化、传承孝文化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当前存在的许多社会现实问题,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教师在讲授孝道文化校本课程时发现,学生常常只识得较为远离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突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身的历史局限性,立足实际,积极创造,大胆地和学生讨论一些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从而做到与时代精神同步,古为今用。在课程中,教师需要和学生们一起面对并研究社会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用孝道去创造和睦美好的家庭与生活环境。
二、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孝文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本原则
(一)注重科学性原则是基本前提
在孝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要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切忌妄加猜测、盲目崇上、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断章取义和人云亦云。教师要结合新时代的背景特点,在现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孝道。教师要两手抓,既要结合学生实际,又要体现时代特点,有思想、重践行,让学生把对父母的孝顺、对前辈的敬意和对他人的尊重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真诚的孝道教育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孝文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助推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孝文化,在思想上认同孝文化,达到弘扬孝道的目的,从而把孝行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二)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是关键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更不能“一视同仁”,而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因素和个体差异,让學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调节自己的思想行为,达到让学生内化孝文化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孝心要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从对中学生日常孝行为的培养和训练做起,要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之成为习惯,并不断提升层次,以促使学生注重孝行、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深深明白进行孝文化的学习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孝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坚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实现孝文化教育的优质、合理和高效。
(三)坚持渗透性原则是保障
要想达成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采用渗透式教育是较为有效的。渗透式教育,是指采取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孝文化理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田,使孝的足迹遍及生活每一个角落,让课堂成为孝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才能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孝爱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代背景下中学生孝文化教育实践的前提
中华孝道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中小学生都非常熟悉。有些学生认为孝敬父母就是听长辈的话,做好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就可以了;有些学生认为孝敬父母就是不要父母操心,长大了能够自食其力。以上认识较为片面,新时代中学生要在实践中践行孝道,须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提高对孝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孝文化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一个人若不能对父母心怀感恩,对他人的谢意就无从谈起。一个人若缺少对父母的尊敬和对兄弟姐妹的和善友爱,在社会生活中也将矛盾不断,难以与人和谐共处。
孝文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从孝的培养开始,孝是道德的基础,而孝的教育是教化的开始。中学生道德意识薄弱,有较强的可塑性,初中阶段是对他们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最佳阶段。
孝文化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助推器。孝文化教育能帮助中学生培养孝的意识,形成孝的美德,纠正错误的观念,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从而塑造健全人格并树立远大志向,坚定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
(二)加深“孝”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在最早的殷商甲骨卜辞中已出现“孝”字,表明孝的观念由来已久。这种最基本的、特别的亲情,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指子女对父母的生育和抚养要懂得感恩,要懂得回报。如今学校教育学生要勤奋努力,善待他人,回报社会,报效祖国,这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广义的范畴,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孝文化的更深层次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还要教育学生懂得孝思、孝情和孝行,实行孝道,敬业报国。
四、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中学生孝文化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让学生读原著、悟原理、谈认识,提高孝敬父母的思想修养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师要借助中国的文字和大量的经典名著,让学生阅读和表达感悟,使他们做到心中有父母,把尊敬父母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1.“议”。引导学生认识孝的本质。“孝”是个会意字,有多层的象征意义,可以被理解为“孩子背着老人”“孩子搀扶着老人”“上一代和下一代融为一体”,还可以被理解为“老人扔掉拐杖,由孩子支撑”。总而言之,孝文化表明了一种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即孩子侍奉、赡养、善待和顺从父母。
2.“读”。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古今中外关于孝文化的经典读物,使学生明白孝敬父母的言行规范。《三字经》是很受人们喜爱的一本启蒙教育经典读本。书中提出“首孝悌”,提倡把孝敬父母放在教育孩子做人的首位,并且举例说:“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清朝教育家李毓秀倾注半生心血编写《弟子规》一书,翔实地列举了孩子孝敬父母的言行规矩,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容易背诵,便于履行,广为世人传颂。
3.“说”。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原著,联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相处的事例,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同学们交流,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班内营造“人人争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为培养学生自觉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创造良好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孝敬父母,人人有责;孝敬父母,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孝敬父母光荣,不孝之子可耻”的意识,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把孝敬父母作为人生的一项准则和一种追求。
(二)让学生学法律、析案例,积极孝老敬老,从法律层面筑牢孝敬父母的底线
1.“读”。教师可让学生阅读和熟悉有关子女孝敬父母的法律条文规定,从而深知虐待父母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还是一种触犯国家法律的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反复阅读“虐待家庭成员,被虐待人要求处理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禁止歧视、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等法律规定,使其牢记心中。
2.“析”。教师要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不孝敬父母的言行,具体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教师可展示如下案例并展开分析。一位父亲和儿子生活在一起,自从儿子结婚后,父子关系逐渐恶化。儿子儿媳觉得父亲碍事,经常不给父亲吃饭,有时还对父亲拳脚相加,社区网格员几次上门调解都没有效果。一次,儿子又虐待父亲,父亲无奈之下报了警,要求警方对儿子儿媳进行处罚,司法机关对儿子儿媳给予了拘留五日的治安处罚。
3.“议”。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新闻报道中不孝敬父母至触犯法律的案例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教师要让学生从对案例的探讨中深刻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当言行。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指导性和警戒性较强的名言教育学生,让学生学习并牢记,时常反省,如“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等。
(三)孝敬父母见行动,让学生深化孝敬父母必须落实在行动上的意识
1.“我爱爸妈暖心行动”。教师可要求每个學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三件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做或没有做过的孝敬父母的事情。有的同学为爸爸妈妈剪了一次指甲;有些同学帮爸爸妈妈洗了一次衣裳;有的同学帮爸爸妈妈洗脚。有的父母高兴得眉开眼笑,有的父母甚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们觉得,有这么体贴的孩子,所有的艰辛付出,曾经的风霜雨雪,都有了回报,都是值得的。学生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悟,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从我们出生到现在成为一名初中生,爸爸妈妈为我们洗过多少次脚、剪过多少次指甲、洗过多少次衣裳啊!他们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整个青春和几乎全部的精力。可以说,我们走过的路,每个脚印都蓄满了父母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还有的同学说:“让我们用双手报答爸爸妈妈。我们是你们永远的骄傲。你们付出的一切,我们将铭记,并将用同样诚挚的爱回报你们。”“我爱爸妈暖心行动”体现了传统的孝道文化,学生在活动中明白了要通过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2.“夸夸我的爸爸妈妈”。教师可以组织“夸夸我的爸爸妈妈”活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可组织家长们坐到各自孩子的座位上,学生列队站到教室后面,然后依次登台朗读自己写的以“夸一夸我的爸爸妈妈”为主题的文章。学生朗读结束后,家长依次发表感言,教师适当点评。孩子与父母时常发生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不了解父母的优点,不能夸赞父母的优点。然而父母虽为成年人,喜欢听孩子说好听的话依然是天性,尤其是孩子的诚实、可爱的语言,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巨大的幸福感,从而缩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一切的矛盾在赞美的语言中逐渐消除。这样的孝文化教育活动以恰当的切入点宣传和弘扬了孝道文化,有很强的针对性,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孝道是最基本、最深沉和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一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地对当代中学生开展孝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孝敬父母和遵纪守法的意识,让学生从夯实根基到努力实践,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这样他们就会把孝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让孝文化持续体现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让学生成长为有益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人。
【参考文献】
[1]刘锡邦.当代中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实践途径[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6(05):13-14.
[2]彭国德.孝文化融入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培养初探[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7(10):70-71.
[3]冯国江.传统孝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及途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18(14):119.
[4]刘纯福.利用孝文化传承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素质[J].学园,2018,11(12):194-195.
[5]李琪雄.浅析孝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堂上的渗透 [J].当代家庭教育,2020(25):8-9.